新理念 新突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轶洲教授团队植入浙江省首例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

近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许轶洲主任团队成功为一位69岁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植入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的CRT-D。

患者为老年男性,69岁,8年前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近来因胸闷、呼吸困难反复住院,最近一次住院期间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I级,心电图示窦律,LBBB,QRS波时限150ms,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仅32%,符合CRT-D I类适应证。同时,考虑到患者夜间睡眠打鼾,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的CRT-D可以对患者进行夜间呼吸暂停的监测,许轶洲教授团队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决定为他植入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的CRT-D。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典型症状为胸闷呼吸困难,症状由轻到重分别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重体力劳动时有呼吸困难,休息后可以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晚上突然憋醒并迅速坐起,需要30分钟或更长时间方能缓解;端坐呼吸,即患者平卧几分钟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只能坐起来呼吸;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具体可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伴咳嗽。

心衰患者通常存在睡眠障碍。心衰指南中明确指出,改善睡眠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高达1/3的心衰患者有睡眠呼吸障碍,睡眠呼吸暂停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睡眠呼吸暂停在心血管疾病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0%,而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间歇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交感兴奋,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衰患者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尚不确定。对于心衰伴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持续性正压气道通气对改善LVEF及功能状态有益,也可考虑匹配伺服通气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的CRT-D可评估患者睡眠呼吸暂停风险,提示患者可能需要治疗;机器也会记录患者睡眠期间的每小时呼吸紊乱事件(RDE)平均数,患者可根据此进行就医用药等治疗。

患者植入的CRTD包含有经胸阻抗潮气量传感器,以及通过监测潮气量信号判断呼吸紊乱的算法 (ApneaScan)。经过一夜的监测,算法会记录每小时呼吸紊乱的次数,储存过去一年的有效值并记录趋势图。

植入后随访中,检查ApneaScan 记录中呼吸紊乱计数>32 个事件/小时的日期,机器会提示发生了睡眠呼吸紊乱。

一年趋势图

许教授带领心内团队于10月16日为患者进行了CRT-D 植入,这也是我省第一例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的CRT-D。手术用时1.5小时顺利完成,术后患者胸闷气急等不适感明显缓解。患者术后十天来院程控随访,数据显示近十天每晚都有监测到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大部分超过32次/小时(下图程控数据),提示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建议其去做进一步检查。

患者术后十天记录的睡眠呼吸暂停数据。


CRT-D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CRT-D不仅具有CRT三腔起搏器的起搏功能,可使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的患者左右心室收缩更加同步,改善心衰症状的同时,治疗心动过缓,改善心功能,并且还兼备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功能,能准确识别室速、室颤事件,并及时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或电除颤,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专家建议,对于合并有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晕厥前兆病史的心衰患者,符合CRT适应症同时又是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可考虑植入CRT-D予以治疗。而对于同时合并存在睡眠障碍,可疑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的CRT-D可满足这部分心衰患者日常监测呼吸的需要。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常规开展CRT抗心衰治疗,目前我科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年植入量名列浙江省前列。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科主任许轶洲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探求难治性心衰非药物治疗的前沿技术,为越来越多的心衰患者提供了更佳的治疗方案。

阅读数: 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