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为体、以术为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道”与“术”的辩证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化,逐渐确立了“术合于道,相得益彰”的思想情怀。
在长达八年的发展历程中,成都国际心脏瓣膜介入治疗会议(PCR-CIT CCV)将这样一种思想完美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始终坚持着“共同学习、分享经验、服务患者”的宗旨,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平台。
2023年11月3-5日,2023年成都国际心脏瓣膜介入治疗会议将在成都举行。会议召开前夕,大会执行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分享了本届大会为顺应当下学科发展趋势而作出的创新之举,继续探索不止于TAVI的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未来。
01
顺势·聚焦·创新
伴随全球的介入瓣膜治疗领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成都瓣膜会也在应时而动。
陈茂教授介绍道,今年大会在论坛设计理念上,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一是紧跟国际前沿;二是聚焦中国特色;三是立足临床。
“一个医生想治好一个病人,首先要了解治疗的‘道’,再掌握治疗的‘术’。获悉‘道’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视频可以看文章;驾驭‘术’则是只能从实战入手。成都瓣膜会的主旨就是立足于临床,帮助广大医生提升‘术’的水平,以‘术’悟‘道’,为千千万万的患者找出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方法。”
不仅是TAVI
自2010年TAVI进入中国以来,这项技术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从国家级医院向地市级医院扩展,进入了普及和推广的时代。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主流的主动脉瓣疾病治疗方式,本届大会将会聚焦在TAVI技术下沉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帮助大家更高效、更规范的提高实操水平。
此外,伴随着新器械的陆续问世,二、三尖瓣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瓣膜介入的主场。本届大会同步也增加了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介入治疗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创新器械的研发及演示。
不仅是中国
同样一个问题,内科专家和外科专家的思路可以互通吗?中国专家和外国专家的临床决策会有不同吗?
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是设立了“多瓣膜疾病的临床决策”专题论坛,邀请了英国Bernard PRENDERGAST教授、爱尔兰Darren MYLOTTE教授、加拿大Nicolo PIAZZA教授、德国Hendrik TREEDE教授、意大利Francesco MAISANO教授等众多国际心血管同道进行宣讲,荟萃国内外瓣膜术者观点、交流心内外科医生临床经验。
陈茂教授表示:“我们一定要学会打开门看世界,要看到国际同行所取得的成绩,所获得的成果,从他们身上学习经验、分享所得,才能做得更好,保证中国经导管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标准化和先进性。”
不仅是成都
作为同样隶属于欧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PCR)的国际三大心脏瓣膜病学术平台之一,成都瓣膜会与伦敦瓣膜会(PCR London Valves)、东京瓣膜会(PCR Tokyo valves)作为兄弟会议前后铺陈,串联起欧美与亚太地区心脏瓣膜病微创治疗领域的交流与沟通。
在今年的主旨论坛中,将会提前“亮相”众多伦敦瓣膜会的最新内容和热点话题,集中于“国内外经导管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推动和引领国际交流合作。
不仅是病例
从今年大会的日程设置中可以看出,“TAVI病例交流”的比重大幅提升。谈到这方面的考虑,陈茂教授表示,经导管瓣膜病治疗的核心是技术,必然要从病人中来到病人中去。但如何用共识性的技术,针对具体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国内有超200家中心开展了TAVI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所以病例讨论至关重要,也在另一层面上提升了会议参与度和积极性。
02
教育为先,以人为本
在陈茂教授的设想里,成都瓣膜会是一个以病例为导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会议,而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国际上的心血管学术会议分为很多种,有的大而全,站在宏观角度看方向;有的小而精,站在微观角度看技术。成都瓣膜会更多地是着眼于海量的临床病例,通过病例研讨和经验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TAVI培训课程讲师学员合影
今年3月,成都瓣膜会-TAVI培训课程成功举行。通过小班化的“面对面”及“手把手”教学,讲师可以把细节问题讲得更清楚,学员可以踊跃发言,充分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授课专家和听课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这种小班式培训课程还将拓展到TAVI之外的领域,为病人造福。
未来的成都瓣膜会还承担着一项重责,那就是吸引更多国际同道的参与,同时展示中国的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在世界瓣膜病治疗事业发展史,留下属于中国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国产瓣膜从0到1,从1到10
在今年的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大会(TCT)大会上,陈茂教授分享了我国自主研发LuX-Valve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的设计特点及中国经验。近年来,陈茂教授一直站在国产瓣膜研究与创新的第一线,不断探索改进新技术新应用。
陈茂教授2023 TCT大会宣讲
得益于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国产瓣膜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在陈茂教授看来,这首先是一种积极的态势,说明了国家实力的强盛。医疗器械研发不仅仅涉及医学领域,更涉及到制造业、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只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才能造就“井喷式”的发展现状。
其次我们也要正视“井喷”背后隐藏的问题:这些不断涌现的国产器械,其中有多少是拥有原创性技术的?有多少是代表了国际最先进的水平?
“我们往往说从0到1很难,从1到100很容易。如果换算成10分制,从0到1的原始创新很难,从1到7的模仿很容易,但模仿之后如何从8分到10分,做到最好,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导管的瓣膜病介入治疗在中国发展轨迹,其实是很多学科发展的“缩影”,都经历了从引进到学习再到模仿的过程,“井喷”是这个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诞生很多原始创新。基于我国大量的临床需求,可以提出我们的创新路径,一旦证明行之有效且安全,就一定可以反哺给国际。
“未来就在这些创新的想法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促进高水平的、原创性的器械研发。”
“最终的目的,让中国不仅仅是国际医疗器械应用大国,更是医疗器械创新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