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Heart Journal子刊:阜外医院潘湘斌团队发现西太平洋地区体力活动不足人群的巨大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潘湘斌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 Quality of Care and Clinical Outcomes在线发表题为“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rden Attributable to Low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1990-2019: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1990—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分析方法,探讨西太平洋地区归因于体力活动不足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关联。

该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区域可归因于体力活动不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大幅增加,同时伴有全年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上升。然而,该地区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低于全球水平,凸显了考虑该地区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年龄构成的重要性。此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死亡率低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APC模型纵向分析显示,这30年来,归因于体力活动不足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总体得到了改善,但在性别和心血管病亚型间存在差异。该研究强调了在西太平洋地区将体力活动不足作为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可改变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更深一步的研究对于理解导致国家间差异、性别差异和CVD亚型差异的因素至关重要(图1)

图1 西太平洋地区身体活动不足人群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在过去30年中,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几乎翻了一番,导致20192年的死亡率为1860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2%。缺血性心脏病(49.2%)和缺血性卒中(17.7%)是CVD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体力活动不足(定义为每周少于3,000 ~ 4,500分钟代谢当量[MET])是一个常见的危险因素,与各种重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CVD。
西太平洋区域包括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其心血管疾病负担存在显著差异。在该区域,缺乏身体活动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加剧了该区域的总体CVD负担。
本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中,全球归因于低身体活动的CVD死亡人数增加了72.3%,到2019年达到639.2万人。在世卫组织所有六个区域中,西太平洋区域表现突出,可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居第二,2019年增加了170.6%,达到159.4万人,仅落后于欧洲区域的17.38万例死亡。此外,从1990年至2019年,西太平洋区域的全年龄死亡率增长了惊人的118.8%,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19.1%)的6倍,使其成为世卫组织所有区域中CVD全年龄死亡率增长最快的区域。然而,2019年,西太平洋区域归因于低身体活动的CVD年龄标化死亡率为6.79例/10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60例/10万)。在世卫组织所有区域中,这一数字仅超过美洲区域。此外,该区域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变化百分比为-17.6%,低于全球水平、美洲区域和欧洲区域。西太平洋区域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全年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在性别差异和CVD亚型之间仍然存在,这强调需要考虑该区域CVD相关死亡率的年龄构成(图2)

图2 1990-2019年世卫组织六个区域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CVD死亡人数、全年龄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时间趋势

在过去30年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体力活动少的人群中,CVD相关死亡逐渐向老年人群(≥80岁)转移。此外,与男性相比,体力活动较少的女性往往在更高龄时发生CVD相关死亡,而男性在中年就更容易发生CVD相关死亡。

图3 1990-2019年西太平洋区域各年龄组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时间变化

1990-2019年,西太平洋地区体力活动水平较低人群(不论性别)的CVD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这种下降在较高年龄组中尤其明显。85岁以上人群归因于低体力活动的总CVD死亡率下降了-6.78%。此外,在此期间特定类型的CVD死亡发生了变化。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有1.95%的小幅变化,而缺血性卒中的改善最为显著,减少了-22.4%(图3)

本研究还发现,西太平洋区域中社会人口指数(SDI)水平较高的国家CVD相关年龄标准化死亡率较低,而SDI水平较低的国家CVD相关年龄标准化死亡率较高。在2019年SDI最高的西太平洋区域6个国家(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文莱)中,30年间归因于低身体活动的CVD年龄标化死亡率以每年-2.98%的速度持续下降(图4)

图4 1990-2019年西太平洋地区SDI水平与归因于低身体活动的CVD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关系

然而,西太平洋区域一些国家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有所上升。这些国家包括柬埔寨、中国、斐济、基里巴斯、老挝、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瑙鲁、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和越南(图4)

在性别差异方面,在85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的CVD死亡率和缺血性卒中死亡率的降幅小于女性,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缺血性卒中死亡率的降幅更大。然而,缺血性心脏病的降幅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不太明显,也不太明确。

APC模型衍生的指标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包括男性和女性队列的局部漂移、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总体而言,根据APC模型,西太平洋区域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CVD死亡率净漂移低于全球水平,也低于美洲区域和欧洲区域。局部漂移一致地显示了所有年龄组(不分性别)的下降趋势,表明在研究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归因于低体力活动的CVD、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死亡率有所改善。然而,净漂移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与女性相比,男性CVD、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相关死亡率的降幅较低。不同性别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纵向年龄分布显示,在低体力活动人群中,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尽管在所有三类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上升模式相似,但该上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75 ~ 80岁年龄组。关于时期效应,在体力活动不足的男性和女性中,CVD相关死亡率降低的模式相似。同样,队列效应也表明CVD相关死亡率逐渐降低,女性的降幅大于男性(图5)

图5 1990-2019年西太平洋地区归因于低体力活动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局部漂移、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图6展示了30年期间归因于低体力活动的cvd相关死亡率的趋势(Joinpoint回归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三类cvd相关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1990-2019年全球低身体活动相关心血管疾病死亡发生情况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下降明显,2011-2016年死亡率下降2.23%。

图6 1990—2019年西太平洋地区归因于低身体活动的CVD年龄标化死亡率的Joinpoint回归分析


总之,在过去30年中,西太平洋区域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的CVD死亡基数和百分比均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因此,开展该地区低体力活动所致CVD死亡的疾病负担研究势在必行。这是第一项基于GBD 2019使用APC模型的纵向分析,以探索西太平洋地区过去30年里体力活动低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西太平洋地区体力活动不足人群CVD疾病负担的主要趋势。这一趋势显示了国家间差异、性别差异和CVD亚型差异。这些见解为该地区制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政策战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阅读数: 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