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射影像技术的加持下,以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和综合介入五大分支学科为代表的泛血管介入技术在国内得到极大的普及与应用。然而,学科理论可以融会贯通,实践却要打破藩篱,才能产出成果。以泛血管理论为指导,构建介入创新技术平台,2020年底,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标志着我国泛血管领域技术发展与临床科研自此有了国家平台的引领。
为总结前期建设经验,明确临床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把握未来发展路径,2023年10月12日,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举办。经过3年发展以及前期的积累,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介入技术临床研究与技术普及网络,并产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年会的报告环节,众参会专家把脉国家中心,分享经验,为我国泛血管医学临床技术创新与学术研究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言献策。
五大学科专家齐聚,共话中心建设
▼▼▼
周俭教授、钱菊英教授主持
樊嘉院士代表医院向全体参会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致辞。
樊嘉院士表示,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设立是系统构建我国国家介入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我国临床介入医学和转化医学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医院作为“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将始终坚持引领、组织、推广中国介入医学的使命,整合医院心脏、神经、肿瘤、外周血管及综合介入的优势资源,建设临床能力、科技影响力、辐射力及创新转化力处于亚洲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介入诊疗中心,为国家放射和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多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年度汇报
▼▼▼
为从国家层面系统地解决临床医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监局组织于2013年开始分四批展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涵盖了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20个疾病领域。2019年,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得了科技部第四批评审,并于2020年12月宣告落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了“介入治疗” 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平台。
以此次年会为契机,葛均波院士介绍了中心的建设背景以及中心过去一年的发展建设成果。
葛均波院士介绍,中心成立之初的总体目标是想基于泛血管疾病共性,开展多种血管介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构建交叉平台。经过过往3年的规划与建设,中心围绕建设国家级介入基地和平台、推广多中心临床研究及技术、建设区域医联体及网络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形成一流国际介入技术标准这五大主线任务开展了诸多工作,在心血管、外周血管、肿瘤及综合介入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产生了如ValveClamp二尖瓣反流介入器械、世界首个多聚合物(polymer)合成TAVR瓣膜等国内及国际多项“第一”或“首例”,建设了23家区域分中心,并以分中心为支撑设立了105家核心单位、约400家推广协作单位。2022年,中心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司的指导下牵头开展了“千县工程”微创介入中心指南编撰工作,为1233家县域医院微创介入中心的达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指南,通过推动资源共享整合,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真正将泛血管医学理论深入基层,惠及广大基层人民群众。
2024年,中心也将持续在研究平台完善、协同研究开展、成果转化及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四大方面持续发力,建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生物样本库和信息库,搭建国际一流的介入医学临床研究平台、泛血管学科交叉及医工结合平台、介入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及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各介入方向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千县工程”具名的相关人才培训、技术推广等活动,普及5-10项适宜技术,培训医生超过1万名。
四项创新成果公布,展望介入医学新发展
▼▼▼
会议期间,一批由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与孵化的创新技术/器械及临床研究成果在此进行首发汇报,为中心过往一年开展的工作成效带来了实例证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聚焦传统后扩张球囊往往难以通过,需要借助强支撑力等辅助手段才能通过的临床痛点,孙英贤教授带来了迂曲钙化病变介入治疗解决方案,向在场专家介绍了团队创新设计的一款以球形尖端为特色的新型后扩张球囊的研发及应用。司逸教授则着眼于EVAR手术过程中入路动脉狭窄扭曲造成入路困难这一临床难题,汇报了团队研发的Minos®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的设计思路与临床创新点。张玉玲教授介绍了其在智能化穿戴式心电信号检测仪的研发成果及其对重大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功能的积极意义。针对胰腺癌这一极高致死率疾病的诊疗,李茂全教授立足行业内新兴的CAR-T疗法,阐述了团队在靶向Trop-2 CAR-T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的临床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与研究项目整体概览。
多学科学术汇报 促进泛血管医学知识互通
▼▼▼
泛血管医学强调不同兄弟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学科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泛血管介入技术更好发展,这其中了解不同学科发展趋势是重要前提。以此为出发点,中心特邀来自心脏介入、神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综合介入等多学科专家在会议期间带来学术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IVUS成像在识别ACS易损斑块中的作用为主题,于波教授结合团队发表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讲述了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精准检测及预警看多模态分子成像的现状分享与前景展望。缪中荣教授则围绕桥接取栓和直接取栓疗效、大核心梗死取栓的安全性、取栓术后血压管理等急性卒中介入治疗领域的新证据与新发展,带来了学术汇报。聚焦外周血管领域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治疗进展,辛世杰教授分享了团队经验及近期临床病例,强调对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治疗应该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并重,有时外科治疗往往会带来更好的结果。通过解析肝癌、胰腺癌、胃癌等各类肿瘤的介入治疗真实病例,王建华教授强调了介入疗法在肿瘤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认为现阶段肿瘤综合介入治疗飞速发展,将在未来癌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引起重视和规范化推广。最后,罗剑钧教授分享了门脉压力测量技术在综合介入中的作用,指出门脉压力测量对慢性肝病的分期、治疗应答的判断、提示患者预后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压力测量指导门脉高压相关的介入治疗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三载春华秋实,蓄力新征程
▼▼▼
沈雳教授总结发言
最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3 学术年会在沈雳教授的总结中逐渐落下帷幕。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沈雳教授表示,无论是泛血管医学的发展还是各类平台的搭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技术的创新积累与多学科专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次会议作为一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凝聚共识的年度会议,为泛血管医学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平台。过往点滴印记,未来任重道远,以泛血管趋势推动多学科合作,共创共荣,相信未来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以此为新起点,不懈探索、勇攀高峰,为提升我国泛血管临床医学研究和诊疗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