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创新学院第八期开课啦!

9月,华为Mate 60 Pro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突然发售,拉开了中国高端芯片自主创新时代的到来。

与热梗“遥遥领先”相伴而行的还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高端技术人才使用工作组对标会上的讲话。在谈及如何挖掘出优秀人才,赋能创新发展的话题时,他说:

“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宽容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炸开’思想,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辈出。”


一如CCI八年来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

共建中国心血管创新生态,整合创新资源,为学员创新提供创新发展平台,实现创新梦想。

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是创新者们最好的舞台。层出不穷的挑战与机遇,既属于每一个敢想敢干的创新人才,也属于每一个志在以创新赋能创新者的平台。在创新与赋能创新之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2023年9月16日,CCI创新学院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CCI创新学院第八期学员班新生聚首,首站培训圆满举办。

八载春华满庭芳

众行再谋千重锦

▼▼▼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过去的时光总能为新一次的开始揭开序章。CCI第八期课程开课同样也意味着CCI已经走过了八载春华秋实,从过去的心血管创新到如今的强调泛血管创新,CCI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映照着我国心血管医学的自主创新之路。

开班仪式上,CCI主席/创新学院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OCI发起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刘平教授,CCI创始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潘挺睿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常务副院长沈悦女士,波士顿科学心脏介入中心高级总监臧晶女士有感而发,立足CCI八年发展历史对我国心血管诊疗技术创新所作出的贡献,带来寄语。

CCI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主持会议。

独行疾,众行远

“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在这里共建生态,一起引领未来;”

作为CCI的创始人,葛均波院士以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故事为例,指出许多伟大的科学创新往往是颠覆性的,而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和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恰恰也是备受争议和质疑的。科学研究不仅要敢于质疑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解释,更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新发现,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需要融合多元素,CCI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独行疾,众行远。CCI将始终秉承这一理念,与各位学员的创新理想同频共振,也将持续为广大学员提供支持,助力每一位学员在医学创新的天地里“远走高飞”。

|创新的源头是医生,主体是企业

回忆20多年前克服种种困难着手颅内血管重建技术的历程,刘建民教授认为,创新的源泉在于医生,而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CCI的诞生为医生和企业搭建了桥梁。

随着泛血管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CCI、OCI为代表的平台将会逐步发展成为血管创新领域的引领者。

在此过程中,平台应发挥主体作用,从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打造融合创新的平台。CCI所吸纳的新成员也正符合泛血管理念融合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非常荣幸OCI能够加入CCI共同培养新一届的创新人才。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平台,共创美好未来。”

|创新契机犹在,CCI未来必将厚积薄发

钱菊英教授指出,近年来,许多源自CCI的创新理念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心血管诊疗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由此可见,CCI作为一个积极推动创新的重要平台,真正能够将优秀的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的临床产品。

当前,心血管领域中的瓣膜介入、腔内影像学以及开通CTO病变的导管技术等仍然存在诸多待创新之处。同时,中国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以及如CCI这样专注于创新的平台,相信未来无论是在心脑血管还是泛血管领域,都将迎来创新成果丰硕的时代。

期待CCI第八期的学员们能够在创新实践中取得卓越成就。

|上海理工大学期待与CCI共建创新生态

刘平教授介绍了CCI与上海理工大学之间的合作背景。

他指出,上海理工大学与医疗器械创新渊源深厚,特别是在生物学、材料学领域,这所大学人才济济,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实力。近年来,学校也在大力发展与医疗相关的学科建设,不仅提供了实验设施、研究数据和人才储备等基础条件,还通过与CCI联合成立泛血管青年创新学院来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希望CCI和OCI的学员们能够更多地了解上海理工大学,并展开合作,共同打通从创新理念到产品研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研成果的真正转化和应用。”

|与CCI携手越走越远,波科愿与中国心血管创新风雨同舟

臧晶女士谈到,创新的终点是将创新转化为能让患者广泛受益的商品,其中健康的生态非常关键。

从医生的需求,到工程师的研发、投资者投资、企业的参与,再到赋能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打通这条路径并不容易。

在这样的背景下,CCI为医工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案例。本次CCI第八期课程的口号“共建生态,领航未来”,也十分符合未来临床创新的趋势。当前波科许多创新产品的生产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本土化,未来波科衷心的希望与CCI一起走得更远,以纯粹的创新与CCI当中的投资者、医生、工程师以及广大企业家们共同合作,为我国心血管事业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新血液 新规划

CCI第八期整体情况介绍

▼▼▼

CCI创新培训部负责人张宁部长介绍了本届学员的招生情况、培训体系、项目服务转化流程、学员纪律及积分规则。据介绍,本届CCI的报名人数较往届创下新高,经过初步筛选、笔试和面试三轮评审,最终100人被录取,涵盖临床医生、投资人、企业家和工程师等多学科的创新人才。

在培训方面,第八期课程有两大特色:

首先是与OCI合作共同培养学员,其次是招收了一批连续报名的学员。

综合既往培训班学员的反馈以及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期课程设置了主修课搭配两个辅修课以及拓展课程模式,预计约有30个学时。同时,今年的课程搭配了CCI与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首本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教材以辅助学习,并设置了严格的考核环节。

在葛均波院士的领导下,CCI创新学院将与广大的医生、企业家、工程师们共建良好的生态,以高标准、严要求、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极高的执行力以及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并发展CCI的创新生态,用创新引领未来。

立足行业现状 问道创新之路

CCI第八期首站课程开课

▼▼▼

当科技爆炸、社会变革、AI兴起、产品创新等诸多因素交织……

泛血管领域的创新在2023年迈上新的台阶。

新的发展背景之下,人们难免困惑:

我国心脑血管领域现状如何?创新热点在哪?CCI将如何助力创新与转化?如何寻找泛血管医学创新的机遇?以AI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如何赋能医学创新……

带着这些问题,CCI第八期首站课程邀请了国内心血管创新领域的前行者与专家们共同探讨,分享行业洞察与实践。

葛均波院士: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创新之路与展望

葛均波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创新市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普及与升级换代需求并存。然而,中国医学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仍由国外企业主导。尽管近些年我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率逐步提升,医疗器械注册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在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临床需求方面,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庞大,目前患病人数已达3.3亿,具有自身的疾病特点,也促使心血管介入领域的研究热度也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心血管创新正在从当初的模仿改进逐渐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创新。

刘建民教授:高质量临床研究,神经介入创新与转化的未来关键

刘建民教授指出,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临床上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的同时,学科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临床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是现阶段乃至未来带动科技持续创新的源泉。通过对临床问题机制的探索,临床上越来越重视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带动了颅内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的诞生。

我国神经介入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全体同行的努力下,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从小到大,尤其是介入技术已经与国际同步。在器械创新方面,领域内同仁同样认识到临床研究是神经介入强大的必由之路。未来十年,中国神经介入也将伴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形成技术创新与循证研究的双螺旋持续发展。

沈雳教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探索

沈雳教授从何谓创新、为何创新、如何创新三个角度剖析了CCI 发展的前世今生。对于未来,沈雳教授提出了创新驱动心血管治疗体系发展的五大方向:

1. 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源头理论探索;
2. 基于“泛血管”理论的跨尺度、多维度、多靶点的器械创新;
3. 基于新机制(解剖、病理、细胞分子等)的原创新器械;
4. 基于新材料、药物、新工程技术的器械创新;

5. 基于“医-工-基”的学科交叉整合创新。

沈雳教授同时表示,心脏是一个整体,作为心脏病医生,要有全局意识,要从心脏整体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运用全心脏的整合治疗体系,最终目的是让人类的心脏能够更健康,也希望国家能够在创新驱动下更加繁荣昌盛。

CCI,执着于创新,期待梦想成真,成就美好!


以自身创新经验出发,江苏省人民医院/哥伦比亚大学王捷教授分享了作为医生应该如何从临床诊疗工作中发现创新点,并将创新转化为成果的关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则结合CCI大量创新案例,总结了医疗创新器械的基本原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轶喆博士强调了临床需求对于医疗创新的重要性,并以斯坦福大学的 Biodesign 医疗器械创新流程为例,呼吁大家重视创新流程中各环节的价值,努力通过团队合作发掘既有临床价值又有市场价值的需求。CCI一期学员、微光医疗创始人朱锐博士从创新方向和AI工具方法论两个方向分享了设计医疗器械的思路。

聚势创新沃土

启航未来之星

▼▼▼

所有关于创新的理想,最终仍然要落地。

一直以来,CCI始终致力于推动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和技术发展,各项创新支持措施层出不穷,为加速心血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过去几年里,从世界首个经心尖的二尖瓣修复装置ValveClamp,到中国原创超前概念“瓣膜种植”——经导管植入可降解外支架生物瓣膜的研究和应用,再到Hanchor-Valve全球首款经股动脉治疗单纯AR的TAVR、可穿刺封堵器ReAces……

CCI在过往取得一系列欣喜结果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葛均波院士所言:

我们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如何在外部环境的波诡云谲中,始终保持强大的创新力,不仅是广大临床医生进行创新时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同样也是CCI的时代命题。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CCI为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而生,也必将在八年实践之后再次带领新一批创新主义者们一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创新为支点,再一次,撬动心血管技术乃至临床诊疗变革的齿轮。
阅读数: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