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承载着生命的脉搏。
沈琳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会后,严道医声网有幸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沈琳教授,同大家分析“双心”医疗模式在老年心血管人群中的治疗现状,探讨心脏康复领域的发展趋势。
01
死亡率上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同时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逐年增高之势。当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时,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群体较为突出。1995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双心”医学概念,强调治疗患者心血管疾病之外,还要关注其精神心理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脏康复。自此,“双心医学”成为了医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公认原则。
沈琳教授讲到,在老年病范畴里,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患者非常常见,对于此类双心病患,其病死率实际上会因为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增加。相反,如果积极地去应对,去干预,患者最终的临床症状及病死率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循证研究证实,也是业界的共识。
同时,沈琳教授也坦言,目前我国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老年患者,关注度仍旧不高。老年人本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如果还存在衰弱、老年综合征等情况,就会限制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加之家庭影响、社会因素、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包括独居等等问题,都会引发老年人心理上的变化,产生更多的焦虑、抑郁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处方是我们心脏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02
识别干预
为老年患者“双心”治疗保驾护航
03
中西合璧
实现老年患者心脏康复治疗新突破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双心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心血管领域医生们亦善于从祖国的医学宝库中提取精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全面及精准的治疗方案,开拓出一条基于人文,立足科学,符合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治疗之路。
据沈琳教授介绍,为了规范化双心疾病的诊断治疗,2020年由胡大一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正式公布,汇集了多方心血管领域专家的观点理论、临床经验、研究文献。其中,除了西医的用药以外,还特别提到了中医药的治疗,如对于心脾两虚证的患者,经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失眠这些症状,可以用心可舒片治疗。
而在谈及医生对患者的临床用药选择时,沈琳教授则表示,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用药选择方面也要各有侧重。因为老年人往往是多病共存,会有多重用药的情况,所以会出于安全性的考虑选取精神类用药力求简单,西药往往首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此外,沈琳教授还强调:“老年人还常常会有心烦、睡眠障碍、心慌胸闷等症状,我们也会应用例如心可舒片这样养心安神的药物,来平复患者的焦虑情绪,患者的接受度非常高,在联合用药方面,有时候要比单一用药收获更好的效果”。
心脏康复在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引领之下,正踏着蓬勃发展的步伐一往无前。而“双心医学”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医者心,鞭策着无数医者在医学诊疗中注重尊重个体的心理感受,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改善心脏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目的。
正如沈琳教授在采访尾声所说的,“相信心脏康复的深入发展,会带动我们开具更精准化、更规范化的心理处方,病人也会在双心治疗当中得到更大的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