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亿患病人群。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老一辈的医学专家就已经开始了对高血压及其危害性的观察、了解和探索。历经70年发展,我国高血压的防治研究产生了很多创新成果,例如《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等,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肯定。
日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以《创新:引领高血压管理未来之路》为题的学术讲座,通过对既往高血压管理理念与临床的完整梳理,探讨如何走出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特色之路”。
01
高血压管理发展历程
血压测量更可靠,降压治疗更有效
血压是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的重要生命体征之一,1733年斯蒂芬・海尔斯首次提出了血压的概念并进行了最早的直接动脉血压测量。此后,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水银血压计与袖带、柯氏音听诊法一起组成了目前临床血压测量的金标准。
降压药物的研发也历经了10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利血平、肼苯哒嗪、胍乙啶,到后来主流使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这些药物为血压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血压管理理念变迁
与之而来的“高血压管理”的概念逐渐完善,从最初的无需治疗,到降压达标成为共识,到探寻个体化最佳降压目标和治疗药物,再到全程管理降压治疗各个环节,高血压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创新性的技术助力诊室外血压测量,提升血压管理质量。
例如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家庭血压监测(HBPM)、通过远程动态数据分析与报告技术平台,实现动态血压监测(ABPM)报告标准化,以及可穿戴血压测量这种全新的模式,未来还需进行广泛的应用性研究。
02
创新降压治疗:药物、器械、数字化
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许多新型抗高血压药物和器械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有望在未来打开高血压的治疗新格局。
SGLT2抑制剂:潜在的降压机制。SGLT-2抑制剂降低血压的机制具有多种可能性,最主要的是利尿引起的血容量减少、利钠和体重减轻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部分基础研究还发现SGLT2抑制剂具有改善内皮功能和心肌代谢的作用,进一步降低血压。
小分子醛固酮合酶抑制剂:Baxdrostat。Baxdrostat是一种的高选择性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醛固酮的合成,而不是阻断醛固酮受体产生降压作用。在2022 AHA年会和NEJM上公布的BrigHTN 2期研究结果显示,Baxdrostat显著降低了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内皮素A/B双受体拮抗剂:Aprocitentan。Aprocitentan是一款新型口服双重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抑制ET-1与ETA和ETB受体的结合。AHA2022和Lancet杂志同期发布了该药物的3期临床研究PRECISION研究的结果,显示aprocitentan能够通过靶向内皮素相关信号通路,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并具有相当的安全性。
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诱导基因沉默。siRNA结合到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CS)上,该复合物能够结合到目的mRNAs并将其降解。2023年NEJM上发表的RNA干扰药物Zilebesiran在治疗高血压的Ⅰ期临床试验中展现了非常好的安全性和剂量相关的疗效。结果显示接受zilebesiran注射治疗的患者(单剂≥200mg)实现了24小时周期内持续血压降低,效果持久,长达6个月。
Netrod电极RDN:创新器械治疗高血压。RDN(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高血压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国产原创医疗器械Netrod®网状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系统在相关临床研究中也展现了显著的降压效果。
数字化疗法:HERB Mobile软件。该应用程序可以评估每个高血压患者的个性与行为特征及高血压决定因素,结合经医学验证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限制盐摄入、控制体重、定期锻炼和限制酒精摄入等),帮助用户促进生活方式调整。结果显示,应用该软件后,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24小时动态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诊室血压。
03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做好高血压管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北大是常为新的。在高血压管理领域,北京大学也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早在2019年,由刘靖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高血压学组编写的《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杂志,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中青年高血压防治的专家共识,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针对中青年血压管理的共识性文件,为中青年人群的高血压防治奠定了确切可行的坚实基础 。
2022年8月,由刘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牵头,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表,这是该领域首部规范性文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高血压研究不断深入,临床逐渐认识到夜间高血压增加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诊室血压更大。为了更全面有效地管理夜间高血压,指导临床实践,刘靖教授、王继光教授牵头组织国内50余位专家,历时一年编写了全球首部《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并于2023年7月正式发布,为临床实践中夜间高血压管理提供参考意见与建议。
“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初心,通过洞见学科未来方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行业发展。”
我国高血压相关的死亡人数全球第一,高血压患病率高、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在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血压管理工作亟需提升、任重道远。高血压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高血压防控高质量发展。
在讲座的最后,刘靖教授以“创新,永无止境”,共勉大家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