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勇往直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郭晓纲教授团队完成国产创新三尖瓣修复介入器械注册临床试验首例入组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郭晓纲主任周逸蒋副主任医师、王凯主治医师、夏炜聪主治医师,联合心血管超声中心、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在崔亚薇医师经食道超声引导下,运用全新一代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 – 淇麟-T®经导管三尖瓣夹,为一位高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成功实施了股静脉途径经导管三尖瓣介入修复术。团队配合密切,手术过程顺利,器械操作稳定,手术效果优越,患者反流均明显改善,标志着淇麟-T®经导管三尖瓣夹全国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启动入组。手术的成功进一步为中国三尖瓣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医学循证打下夯实基础,也充分彰显了浙大一院心内科在瓣膜疾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强劲实力。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为79岁女性,因“胸闷乏力10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年余”入院。患者10年余前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后可缓解,伴乏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未予重视。1年前,患者胸闷乏力症状加重,平地走1km或行走半小时受限,静息状态下仍感乏力胸闷,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及眼睑水肿,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三尖瓣重度反流”收住入院。

术前经胸超声显示

• 右心、左房增大

• 三尖瓣关闭不全(4+)

• 主动脉瓣狭窄(极轻度)伴轻度反流(1+)

• 二尖瓣后叶钙化斑形成,二尖瓣狭窄(轻度)伴关闭不全(中度- 2+)

• 肺动脉压增高(PASP: 55mmHg) 下腔静脉增宽

患者在充分药物治疗后依然症状明显。经过术前充分的评估和准备,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瓣膜介入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淇麟-T®经导管三尖瓣夹,在心脏超声指导下施行经皮三尖瓣钳夹术。

术前TEE显示三尖瓣重度反流,反流位置主要来源于前隔交界

患者全麻后,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X射线引导下,经股静脉入路,将申淇淇麟-T®经导管三尖瓣夹顺利送至右房侧三尖瓣上方,垂直三尖瓣瓣口,经调整位置使瓣膜夹垂直前瓣与隔瓣对合缘,跨瓣。由于患者反流束较宽,瓣叶冗长,很难同时捕获,遂应用单瓣叶独立捕获功能,成功地分别捕捉前瓣与隔瓣,经超声心动图反复确认仍残留反流,遂决定继续植入瓣膜夹。连续释放两枚瓣膜夹后,超声心动图评估瓣膜夹位置和功能良好,瓣膜夹活动度低,反流有效减轻,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TEE显示,三尖瓣夹植入后反流减少

手术采用申淇淇麟-T®经导管三尖瓣夹,其创新性的采用了复合多向调弯输送系统,在两层鞘管上具备三个不同方向的调弯,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右心室解剖,达到很好的输送同轴性。

同时其夹子系统继承于申淇淇麟-M®经导管二尖瓣夹及可操控导引导管系统优秀设计,具备四个不同型号的夹子及瓣叶分开捕获能力,从而适用于更加复杂多变的三尖瓣解剖。因该患者三尖瓣反流束较宽,瓣叶存在较宽的关闭裂隙,术中很好的利用了瓣叶分开捕获的功能,于前隔瓣区域行瓣膜缘对缘修复。

三尖瓣反流 (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 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欧美流行病数据显示其发病人群总数次于二尖瓣病变,高于主动脉瓣膜病变。其中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为主要病因,多继发于左心瓣膜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和心房颤动等。三尖瓣反流有患病者众多,外科手术很少的特点,主要是外科手术三尖瓣风险高,死亡率在几个瓣膜的手术中是最高的,手术死亡率达 8.8%~9.7%,亟待更加微创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方式。目前,虽然三尖瓣介入治疗技术路径繁多,真实世界中使用最广泛,临床证据最充分的依然是介入缘对缘修复,真实世界 Trivalve 注册研究显示接近70%的介入三尖瓣手术是通过缘对缘技术完成的,凸显了介入缘对缘技术在三尖瓣介入领域中广阔的应用前景。申淇淇麟-T®经导管三尖瓣夹的问世,希望为我国广大的三尖瓣患者人群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阅读数: 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