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主要的先天畸形,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其中很大一部分患儿需要重建与修复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瓣,术后最常见的问题是肺动脉瓣失功,发生关闭不全或者狭窄,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发展成右心室功能不全,进而导致心力衰竭,威胁生命。因此,这类患者随着成长往往一生需要多次手术,但先天解剖结构的异常与初次手术后发生的粘连将进一步加重再次接受传统开胸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应用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开胸手术及建立体外循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有望成为众多经历过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后续治疗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国内外已上市或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介入肺动脉瓣均为经股静脉植入,尽管可以解决部分患者肺动脉瓣失功的问题,改善患者心功能,但瓣膜的植入要求患者的主肺动脉解剖学结构必须能适合人工瓣膜的支架形态,而先心病患者术后病理解剖结构复杂,主肺动脉形态往往多样化且不规则,是目前经股静脉途径的介入肺动脉瓣系统无法克服的临床挑战。
国外有学者对83例外科术后复杂的肺动脉病理解剖形态进行了分析[1],总结后分为五大类:
该项目临床试验全组病例入组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该产品离正式上市更进一步,期待其上市后能为众多先心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与更好的术后生活质量。
瓣膜释放后造影
参考文献:
[1]Schievano Silvia,Coats Louise,Migliavacca Francesco et al. Variations in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morphology following repair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J] .J Cardiovasc Magn Reson, 2007, 9: 687-95.
转载自公众号:佰仁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