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会2023丨三尖瓣专场:从病理机制到临床进展,全面解析三尖瓣返流介入治疗现状

2023年7月27-30日,2023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第二十八届西京-Mayo Clinic心血管病学新进展研讨会正在西安如火如荼召开中。历经二十余年发展,会议丰富多彩的板块设计与精彩纷呈的学术内容,吸引了各界同道的广泛参与。

7月30日,“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三尖瓣专题会议”成功召开。香港嘉诺撒亚洲心脏中心林逸贤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晓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分别围绕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的临床现状与未来前景带来精彩主题授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徐吉喆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张春鹏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苏涛教授受邀担任会议主持。

会议伊始,大会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坛主李飞教授谈道,在全球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经导管介入治疗快速发展的当下,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开始破冰,初步研究成果让介入医师对该领域充满希望。

主题授课

解析三尖瓣介入治疗进展

▼▼▼

林逸贤教授:经导管三尖瓣返流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林逸贤教授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带来《经导管三尖瓣返流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他指出,由于很多患者右心功能较差,单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三尖瓣返流其预后效果也较差,且术后管理困难。

目前,经导管治疗三尖瓣返流有很多手段,在早期一些长期随访的患者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有效性仍需大量临床试验继续验证,安全性已得到初步证实。三尖瓣返流的治疗手段大多来自于二尖瓣,当下常用的热点治疗方式有TEER、瓣膜置换(包括原位瓣膜置换和异位置换)、瓣膜修补等,林逸贤教授强调“尽量首选瓣膜修补,不用置换最好”。

三尖瓣返流的介入治疗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包括严重程度的评估、返流机制、影像学评估、右心室后负荷问题等。大多数三尖瓣介入治疗已被证明是安全的,有效性数据主要来自TEER;临床中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解剖结构和不同的疾病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每种方式如瓣环成形术、TEER和置换术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局限性。

张晓春教授:从病理机制看经导管三尖瓣返流治疗患者筛选

张晓春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从病理机制出发探讨经导管三尖瓣返流治疗患者的筛选。张晓春教授首先介绍了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分类,剖析了三尖瓣返流的病理分类、形态学分类及其返流机制,指出三尖瓣环扩张、右方室增大、瓣膜对合不良是功能性三尖瓣返流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三尖瓣返流没有得到充分干预措施,而且往往治疗干预启动得太晚,后期存在不可逆的右心室损伤和器官衰竭,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早期诊断和随访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张晓春教授认为,影响三尖瓣返流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左右心功能(收缩舒张)、肺动脉高压,TAPSE/PASP等,返流的严重程度决定了预后效果。

随后,他还解读了多个前沿临床试验入选的患者人群,结合国内外的近几年的经验,患者选择目标人群:房性TR为主、PASP小于55mmHg、左心无需要干预的原发疾病。对于严重的三尖瓣返流患者,判断该患者的病因、机制以及病理生理的分析需要多学科MDT(结构、心衰、心肌病、重症医学等);三尖瓣返流患者需要个体化评估,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生掌握各种技术,才能做得更好。

潘文志教授: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术现状及展望

潘文志教授从三尖瓣返流的解剖结构延展开来,阐明《三尖瓣介入瓣环成型的研发进展》。潘文志教授指出,三尖瓣是心脏中最大,且位置最高的瓣膜,一般前叶最大,隔叶次之,后叶最小,三尖瓣前叶最多可扩张40%,后叶则为80%,当瓣环扩张超过正常的40%时,就会出现返流。三尖瓣返流是病因、三尖瓣瓣环扩大、右室重构、右心室-肺动脉(RV-PA)失耦联的恶性循环过程。

潘文志教授举出了K-Clip经血管入路是经血管还原经典的外科缩环术。无需体外循环、无需开胸,患者损伤小、恢复快,DSA辅助下超声引导,降低手术场景硬件需求,其适应症广,三尖瓣重度返流患者适应度高。此外,Cardioband、爱德华TRIALIGNTM三尖瓣瓣环缝合系统等,TriValve全球三尖瓣介入治疗前瞻性注册临床研究初期结果均提示了,目前经导管三尖瓣返流治疗方式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尖瓣瓣膜的病变很少单独发生,常伴随其他心脏疾病。这项疾病不仅起病隐匿,术中挑战多,而且有效治疗方法开发难度高,曾一度被“遗忘”。

李飞教授指出,本次“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三尖瓣专题会议”的成功举行,再一次将心血管医生的目光聚焦在“被遗忘的三尖瓣”,围绕规范与创新两大核心,邀请国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权威专家展开主题授课,帮助广大心血管同道打开了国际视野,在深度讨论中碰撞灵感火花,为我国三尖瓣介入治疗格局带来了新的启示。
阅读数: 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