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王春生教授、魏来教授率领团队,应用J-Valve和Mi-thos®瓣膜,为一名主动脉瓣、二尖瓣均重度返流的外科手术高危患者成功实施了同期经心尖入路介入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TAVR+TMVR),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并已完成一个月随访。此例手术是国际首例原生双瓣膜返流“一站式”TAVR+TMVR手术,是中国团队在介入瓣膜手术领域的又一次成功探索,对于相对复杂的联合瓣膜病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患者情况
1. 女性,74岁,反复胸闷气促4年余;
2. 主动脉瓣(中心性)重度返流;
3. 二尖瓣(偏心性、沿后叶)极重度返流;
4. 二尖瓣后叶严重栓系,启闭幅度极小,关闭时巨大缝隙,致前叶脱垂;
5. 三尖瓣轻中度返流;
6. 左心房前后径53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6mm,收缩末内径43mm,EF 63%;
7. 心房颤动;
8. 已在多家医院就诊,正规药物治疗无效。
术前评估
经多学科评估,患者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病变严重,均有明确手术指征。但患者传统外科手术高风险,介入手术预计可带来更小的创伤、更快的康复。以往针对该类高龄高危双瓣膜返流患者,中山医院心外科团队多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缘对缘夹合术(TEER),取得良好效果。但该例患者超声显示,二尖瓣环明显扩张、后叶几乎呈90度栓系,前叶脱垂,前后瓣叶完全无法对合,解剖结构不适合TEER,而更适合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TMVR的优势在于适用于大部分二尖瓣解剖形态,尤其对于功能性二尖瓣返流解决更彻底,效果更持久。
当然TAVR+TMVR联合手术也存在挑战,一方面术前需仔细评估患者左室流出道,不能造成术后梗阻;另一方面需预判两个介入瓣膜植入后是否会互相挤压,导致瓣膜变形甚至移位。特别是患者原生瓣膜病变均为无钙化关闭不全,没有牢固的锚定组织,更需要团队精确测量,并做好各种解决预案。
术前心超双瓣膜均重度反流,尤以MR为著
术前CT评估主动脉根部
术前CT评估二尖瓣瓣环
术前CT评估LVOT梗阻风险小
模拟Mi-thos®植入
手术过程
2023年6月15日,手术在中山医院心外科杂交手术室进行,魏来教授首先经左侧第5肋间微创切口入路,在DSA引导下穿刺心尖,导丝跨主动脉瓣。选择25mm J-Valve沿导丝送至升主动脉,打开定位件,调整角度拉入瓣窦,经造影确认瓣膜到位后释放瓣膜,顺利完成主动脉瓣置换。
主动脉瓣位J-Valve瓣膜顺利释放
此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主动脉瓣无返流,平均跨瓣压差4mmHg。但二尖瓣后叶栓系、前叶脱垂程度与术前相同,仍呈极重度偏心性反流。团队讨论认为该患者二尖瓣返流非常严重,如不同期处理预计难以改善,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遂决定继续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
TAVR术后主动脉根部造影
TAVR术后,二尖瓣仍呈极重度偏心性反流
魏来教授经患者原心尖穿刺点,置入猪尾导管跨二尖瓣至左心房,测压后交换为加硬导丝。沿加硬导丝将47mm Mi-thos®送入左房,在DSA和超声引导下调整输送系统使其位于二尖瓣中心,并使得D字形人工瓣膜与患者原生瓣环钟向对齐。缓慢打开瓣膜心房面伞盘,将输送系统向心室侧回拉,确认位置无误后在快速起搏下释放瓣膜,解离输送系统完成二尖瓣置换。
术中Mi-thos®瓣膜顺利释放
即刻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人工二尖瓣位置合适、瓣膜启闭形态正常、无狭窄、无中心反流、无瓣周漏。左心室流出道峰值流速0.55m/s,平均压差1mmHg;人工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2.8cm2,平均跨瓣压差1mmHg。两个人工瓣膜在心脏收缩舒张运动时无相互干扰,无变形移位。
整个手术过程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完成,持续约1.5小时。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几乎无出血,无传导阻滞。
术中左心室造影,未见二尖瓣反流及瓣周漏
术后复查心超二尖瓣反流消失
术后双瓣形态满意,互不干扰
术后总结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出院前复查心超提示:左心房前后径46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1mm,收缩末内径32mm,均比术前明显缩小,EF 60%。人工主动脉瓣无中心返流、轻微瓣周漏,瓣口峰值流速1.9m/s,平均跨瓣压差6mmHg。人工二尖瓣无中心返流、无瓣周漏,瓣口峰值流速1m/s,平均跨瓣压差2mmHg。左心室流出道峰值流速0.7m/s,平均压差1mmHg。患者术后一个月步行至门诊随访,原有胸闷气急症状基本消失。
术后复查CT图像
患者术后第一天拔除气管插管
患者术后心超显示双瓣功能良好
此前针对该类患者,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魏来教授团队已完成十余例“一站式”TAVR+TEER手术,相关结果在国际顶级心血管病杂志EHJ发表。此次中山团队再次迎接挑战,顺利实施国际首例原生双瓣膜返流“一站式”TAVR+TMVR手术,为临床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返流患者提供了新思路:在二尖瓣解剖不适合TEER的情况下,也可考虑TAVR+TMVR。期待未来,这项新技术能帮助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更多的高危联合瓣膜病患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