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心血管病综合诊疗新进展论坛:国内外大咖齐聚,瞄准国际前沿,共论心血管新进展

2023年7月1日,第十届武汉国际心血管病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后随即进行的一场汇集了中国、美国、瑞士、英国共9位国内外顶级专家的学术论坛——危重症心血管病综合诊疗新进展论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也正式拉开了此次会议学术分享的议程新篇。


从现在到未来,畅谈发展根源和方向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布朗大学医学院罗得岛医院Frank W.Sellke教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院Joseph F. Sabk III教授、苏黎世大学医院 Moritz C. Wyler von Ballmoos教授、伦敦国王学院Haotian Gu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明星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纷纷“现身说法”,分享自己对心血管领域新进展的理解,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提出建议找准发展方向。

胡盛寿院士:正视发展差距,奋发图强向未来

胡盛寿院士以数据话发展,回顾并总结了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水平在过去全球范围内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所面临的不足和差距。通过对我国心血管病研究的客观自我审视,提出我国心血管研究面临的主要突出问题为:防控能力亟待提高,常见危险因素控制不力;原创性的技术、方法、产品、产出不足;新药物、新技术的治疗效率缺乏客观评价依据;成熟技术转化推广不足,异质性突出等四大问题,并表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独立诊疗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明确指出了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使命是聚焦“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任务需求和目标导向应用基础研究,出药物靶点、出技术、出产品、出指南、出政策依据,推动成果转化赋能基层,支撑心血管发病率,致死率拐点出现。

陈义汉院士:中国医学创新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陈义汉院士用自身研究的发展过程,分享了他对当前中国原始医学创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陈义汉院士表示,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发现发明的基地、体系、人才和生态,迎来了最好的医学科学探索的时代。并分享了通过局部钙释放(LCR)产生心脏的“点火”装置来进一步研究心脏起搏细胞LCR产生的程序,以及心脏的神经工作模式,通过类比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相似性,提出了追求原始创新的重要性。陈义汉院士最后总结道,我国心脏领域的原始创新,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我们有强大的国力和好的创新氛围,相信经过10年、20年、30年的努力,坚持不懈,一定会为心脏病学领域,为医学领域做出应有的卓越贡献。

Frank W.Sellke教授: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房颤发病机率

Frank W.Sellke教授分享了术后房颤的病因及处理方法。Frank W.Sellke教授提到,房颤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在术后3 至4 天内发病,常见于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文献中表明其发生率为20 %~50%,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术后房颤的病因可能与心动过速、心力衰竭、脑血管栓塞/中风增加有关。针对术后房颤的处理,Frank W.Sellke教授提出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包括继续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ACE 抑制剂以及减少导致氧化应激增加的因素,针对心率控制和抗凝或转换为窦性心律等措施,但目前术后房颤还面临着哪些CABG 后PAF 患者应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风险与收益如何?等尚未解答的问题,需要大家继续探索和发现。

Joseph F. Sabk III教授:CABG 仍然是CAD患者的标准疗法

Joseph F. Sabk III教授总结了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几项临床试验中,对于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来说,CABG、PCI与OMT三种不同治疗手段的差异。COURAGE、BARI 2D、FAME-2、ORBITA等几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对比于OMT,PCI不能帮助患者延长寿命或减少心肌梗死。在ISCHEMIA临床随机试验中并没有讨论 SIHD 中的 CABG 与 OMT。SYNTAX、FAME 3、EXCEL、NOBLE等几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CABG 仍然是大多数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CAD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

Moritz C. Wyler von Ballmoos教授:微创瓣膜修复,需要更优秀的外科医生

Moritz C. Wyler von Ballmoos教授回顾并总结了微创瓣膜修复的今天和明天,通过对比TAVR和传统SAVR两者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以及如何在瓣膜修复领域中保持外科医生的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心脏瓣膜疾病很常见,但诊断和治疗不足;2.持久的生理性手术修复总是胜过替换;3.经导管治疗正在快速发展并改变心脏瓣膜病的格局;4.微创手术方法安全有效,对患者有吸引力;5.解剖学和衰弱程度是帮助决定对患者最好的选择的关键因素,但这两个标准都需要完善;6.心脏外科医生必须掌握所有技能,以便预先做正确的事情并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7. 瓣膜手术不会消失,但会变得更加复杂,所以需要更为优秀的外科医生。

Haotian Gu教授:儿童高血压心脏损伤不容忽视

Haotian Gu教授带来了对于高血压儿童心脏损伤的新见解,通过对Hot-kid这项平行分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分析结果解读,表明慢性肾病儿童的心脏重构与血压控制有关,在第50百分位数的目标收缩压接近防止左心室重量增加的最佳目标。而且把强化治疗与标准治疗这两种不同的降压治疗相比发现,不会导致更差的肾脏结局或更大的不良反应。

董念国教授:规范流程,实现转化医学创新发展

董念国教授通过介绍自己团队D-shant心房分流器、Extra-VAD心室辅助装置、D-Phenix肺动脉组织工程瓣、D-Omniheart经皮心室内辅助装置、D-docs主动捕获瓣叶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等创新临床转化产物的研发过程,分享了医学创新与临床转化的经验。并总结道,医学创新与临床转化首先是发现心血管外科临床问题,然后以临床医生为中心提出创新理念,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临床医生主导产学研合作,最终形成原创性D系列临床转化产品。

谢明星教授:三尖瓣反流超声规范化评估方法

谢明星教授从三尖瓣解剖、三尖瓣反流临床特征及病因等角度,分析解读了最新的三尖瓣分类命名新方案。最新三尖瓣反流超声评估提出,应从反流程度的定量、瓣环有无扩张、瓣叶对合情况、右室重塑及功能障碍、右室-肺动脉耦联及临床症状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对于TTE,基于预后分级方法重新定义TR为轻、中、重、极重、瀑布样,并通过两个典型病例,展示了超声对于三尖瓣病变治疗前的精确诊断、术中的引导治疗后并称的检测等方面的作用。

程翔教授:冠心病抗炎治疗新靶点、新方向正在涌现

程翔教授介绍了冠心病抗炎治疗新进展。程翔教授表示,抗炎治疗正在向个体化发展,肾功能受损的冠心病患者残余炎症风险较残余胆固醇风险对预后预测更有价值,而且克隆性造血和炎症小体突变基因的检测为冠心病抗炎人群筛选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标记物。并提出,抗炎治疗出现了新的靶点和方向:GCL2-CCR2轴可能是除炎症小体/1-1B/1L-6通路以外最具有潜力的干预靶点。

深入剖析根源,明确努力方向。

此次危重症心血管病综合诊疗新进展论坛,4个国家、9位专家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讲解,高屋建瓴的思想分享,都让所有参会者受益匪浅,对心血管疾病诊疗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见解,相信一定能够推动我国心血管病综合诊疗进一步发展。

阅读数: 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