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解读
王祖禄、苏晞、王勋章、XinQiang Han、方丕华、徐亚伟、牛国栋、黄鹤、杨兵、李树岩教授等担任讨论嘉宾,刘飞勇博士、杨兵教授先后带来开场学术讲座,随后张劲林教授、韩冰教授与徐伟教授、蒋晨阳教授分别围绕“肺静脉隔离首选之争”和“冷冻球囊消融是否仅适用于阵发性房颤?”辩题展开精彩辩论。
刘飞勇博士带来《二代冷冻球囊消融:优化与避免并发症》主题报告,刘博士指出,二代球囊较一代球囊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代冷冻球囊最冷的区域集中在赤道,第二代球囊整个前半球都是均质冷冻,因而可以实现真正的一次放电即完成整支肺静脉的电隔离。从现有临床试验数据来看,二代球囊的疗效优于一代球囊。刘博士还结合自己冷冻球囊消融临床实践经验分享了对于二代球囊的使用体会和并发症避免技巧。
杨兵教授从冰与火临床研究设计及最终结果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冰”与“火”临床研究,杨教授指出,“冰”与“火”研究结果显示,冷冻球囊消融对比三维导航下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冷冻球囊消融不劣于射频消融这一目前标准的疗法,同时冷冻球囊消融手术时间短于射频消融,曝光时间长于射频消融。
思|辨
肺静脉隔离首选:FIRE vs. ICE
张劲林:阵发性房颤首次消融选择冷冻球囊是大势所趋
张劲林教授用汽车的自动档和手动档、相机的自动调焦和单反的区别形象比喻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逐点消融的优劣,张教授结合临床试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冷冻球囊消融相比射频消融的几大优势:一、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二、手术安全性具有压倒性优势;三、手术效果不劣于射频消融;四、手术时间为X射线照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五、当前手术成本高于射频消融,但CART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费用呈增长趋势。因此张教授认为,冷冻消融肺静脉隔离效率至少不劣于射频消融,但其学习曲线短、安全性高的特点是射频消融无法比拟的,未来,冷冻球囊消融可在降低手术成本的基础上在中小医院广泛推广,而电生理大中心将坚守射频消融技术阵地,承担起持续房颤、复发病例及更复杂心律失常消融的重任。
韩冰:冷冻消融可作为房颤导管消融中心选择性应用的“替补”技术
韩冰教授引用多个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出:一代冷冻球囊(CB)与RFCA相比,对于阵发性房颤,两者效果相当。但对于部分患者仅使用球囊不能隔离肺静脉,而且部分病例需要使用两个尺寸球囊。一代CB可能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及更多的曝光剂量。另外,一代CB的膈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RFCA;二代CB与RFCA相比,二代CB使用更方便,相对于非压力导管的RFCA,略占上风,但膈神经和食道损伤发生机会或可增加;二代CB与contact-force相比,二代CB隔离范围较小、仅能行肺静脉隔离、膈神经损伤等问题依然存在,且过度冷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有待进一步研究,未见明显优势。基于此,韩教授认为,冷冻消融可作为房颤导管消融中心选择性应用的“替补”技术,不能取代射频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仅适用于阵发性房颤?YES vs. NO
徐伟:冷冻球囊消融不支持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
徐伟教授列举了众多冷冻球囊消融在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中的证据,表明冷冻球囊消融是肺静脉隔离的有效手段,这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但持续性房颤机制复杂,仅行肺静脉隔离消融成功率低,经验性的消融策略并没有提高其成功率,非肺静脉触发灶的处理以及个性化的消融策略可能是提高持续性房颤成功率的关键,而冷冻消融不能帮助除肺静脉隔离外的其他基质改良, 因此冷冻球囊消融仅适用于阵发性房颤,不支持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
蒋晨阳:冷冻球囊消融也适用于持续性房颤
蒋晨阳教授则认为,首先,肺静脉隔离是持续性房颤的基本术式,2015年欧洲30个电生理中心调查结果及STAR AFⅡ实验有关实验结果数据均表明,在现有消融工具前提下,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仅行肺静脉隔离消融显示出了比较好的疗效。另外,目前已经有的小样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成功率不亚于射频消融。而且冷冻消融可对心房基质透壁、均质消融,这是冷冻球囊消融相比射频消融显示出的先天优势,最后,蒋教授引用WilberW.Su等专家今年发表在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的文献表明冷冻球囊消融可完成肺静脉外病灶消融,完成心房基质改良。
“冷冻球囊消融”开启了房颤治疗的新模式,随着“冰与火”系列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冷冻球囊消融成为国内外电生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冰”与“火”的争论不休,房颤治疗探索不止,我们期待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冷冻消融的临床疗效,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