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伊丽:南方心血管界有这样一个90岁,充满激情的年轻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的刘伊丽教授今年90岁。医院所有坐诊的心内科医生里,她无疑是年龄最大的那位。

在常人的眼里,医生越老越吃香,光是看到她就能给人一种踏实厉害的感觉。但是,如果有机会与她面对面交流,你会发现更多细节:一头银发梳的十分利落,眼眸深邃、沉静且明亮,举手投足间透着飒爽的气质,笑的时候和蔼可亲,讲话力道十足,自信在握,让人想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这句诗。

“老太太是有激情的年轻人”,南方医院的同事这样评价这位“吾辈楷模”。

刘伊丽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访谈嘉宾  

.

作为心内科的老前辈,也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的创建与发展者之一,刘伊丽教授的人生充满了传奇。无论面对多少沧桑变幻,无论有多少风起云涌,她都能够用自己处变不惊,当机立断的态度,坦然面对。于她而言,跨世纪的传奇人生赋予了她内在的力量、智慧与厚度,使她收获了从奔放的梦想到宁静的心灵,从源源不断的热情到淡定从容的情怀,和一个内心丰盈的灵魂。

广东初夏的上午,刘伊丽教授分享着自己一段段不凡经历,就像6月里开满广州街头巷尾的凤凰花,她的过往炽热如火,格外绚丽夺目。

01/

一位还没有来得及上战场的志愿军战士

刘伊丽教授生于1933年。没错,正是“九一八”事变暴发后的第三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好在她有个优秀且开明的父亲,给了她一个相对安稳的童年和最好的教育。

“我父亲很了不起,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的学生。毕业后在铁道部门任职,职位最高时曾任粤汉铁路局的副局长,是少数为粤汉铁路通车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百度上能查到。”

动荡的时局,国家风雨飘摇,战场上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是一座大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必须要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环境为妻女做出最好的安排。

为了躲避战乱,少时的刘伊丽曾辗转于南京、重庆、武汉、香港等地求学。待她真正成长为一个书生意气的少年时,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整个国家内部正在趋于安定,正当全国人民加紧从废墟中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之时,朝鲜战争的阴云逐渐开始笼罩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

那段日子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如燎原之火般熊熊蔓延到每一个热血青年的心中,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也早已在刘伊丽的胸膛内跳荡了许久。

“美帝国主义的战火燃烧到祖国边疆,我们哪能安坐于课堂,你看我爱不爱国!”

为了向周围人证明自己那颗浓烈的爱国之心,18岁的刘伊丽毅然决定和小伙伴们一起,投笔从戎,加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战役中

然而,无论在哪个年代,命运之手总是能出其不易地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后来谁知道命运就把我们这帮高中毕业生送去学医了。”

尽管刘伊丽教授顺利通过了体检,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但在她正准备上朝鲜前线时,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暂停。上前线不再成为刚需,此时新中国更需要的是一批专业的医务人员。既然已经到了东北、参了军,她顺势被分配哈尔滨医科大学学医。

从此,一个接受旧时代教育的少女被留在了过去,一个将来要救死扶伤的爱国青年从抗美援朝前线飞向了辽阔的北方新天地,开启了从医从军之路。

02/

这辽阔的自由国土啊,何处不是中华儿女施展身手的场所

大学生涯永远是充满激情的。

彼时正值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五星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充满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激情,是共和国最有理想的一代人。刘伊丽教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度过了激情燃烧的6年大学生活。

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模式与苏联类似,她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龄人一起在东北这方天地里,跟着逃难到中国的白俄贵族老师学俄文、跟着来自苏联的医生练解剖,老师们教的尽心,她们学的也尽力。除此之外,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城市风味也为大学生活增添了几分俄式浪漫。闲暇之余,这批医学生也会和苏联的老师、哈尔滨当地的红旗歌舞团一起联欢,唱歌、跳交际舞,在雪后天霁去松花江畔看如梦如幻的雾凇……

“现在想想还是觉得传奇,我们这波人是空前绝后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校区、大连医学院这三所医学院当时是受军委委托的代培的,大家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小孩,好多人都没来过北方,上东北那个蹲厕都不知道哪头朝前,本来给男生用的小便器拿去给女孩用,真的特别傻。”

莽莽撞撞间,大学就这样毕业了。

毕业典礼上,国家正式为这批医学生授军衔、分配工作。

时隔多年,刘伊丽教授还清楚的记得毕业典礼那天,她等啊等,不断听到身边同学的名字被念到,有的被分配到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的被分到第二批、以及北京军区,甚至是科学院,直到最最后,讲台上的老师才念到她的名字,是到齐齐哈尔的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就业,也就是南方医院的前身之一。

“我当时都傻了,我从小在南方长大,对北方城市没概念的,觉得自己要去西伯利亚充军的感觉。”

不过这种感觉只是一瞬间,因为建设新中国的热血激励着当时每一个人,而刚毕业的她们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仅具备书生意气,更敢于挥斥方遒。

“那时候我们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毕业时都是很积极的走向生活。‘阳光普照大地,歌声响彻云霄,这辽阔的自由国土啊,何处不是中华儿女施展身手的场所。’我们就领诵着这样的诗句奔向了齐齐哈尔。”

在齐齐哈尔一待就是十年,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间,刘伊丽教授跟着从上海医学院来的著名专家们一起,勤勤恳恳打磨临床诊疗能力,摆渡在生与死的两岸,老老实实做了十年的医生

此后的岁月里,医院也在中央军委的决策下,先跟随第十一军医学校移交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并改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医院。后又随学校由黑龙江省移交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领导,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医院”。直到1969年9月,医院随学院调防湖南省长沙市,刘伊丽教授也跟随着调令离开了齐齐哈尔,并在同年12月,再随学院从北到南,跨越大半个中国迁往广东。

03/

55岁,她开启了留学美国之旅

十年浩劫、改革开放,个人的命运跟随着时代起起伏伏。

直到时间来到1984年,七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驱散十年浩劫的阴霾,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为我国心血管病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这一年,刘伊丽教授被任命为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只不过,历史留给她的却是一片空白。

“那时候科室最缺的就是专业的心血管医生,除了我和郑巨福医生外,大家都不是正儿八经的心血管医生。”

毕竟现代医学体系起源于西方,这些西方国家长时间引领着医学的发展,因此,这时的刘伊丽教授迫切地想要到世界上最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国,去了解他们的心血管专科是什么样的,时下最先进、最主流的诊断诊疗技术有哪些。

虽然,这一年的刘伊丽教授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她依然如少年时那般赤胆热忱。

去美国,不会英语怎么办?

学!拼命学!

自18岁后投笔从戎后,她再次拿起英文课本,背单词、跟着广播练口语、考托福、通过考试获取奖学金,在一位美籍华人心血管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冠状动脉诊疗技术……就这样,经过4年的学习与筹备,1988年,刘伊丽教授身上揣着100美金,漂洋过海,以访问学者身份来到洛杉矶Harbor-UCLA心血管中心,在这里深入了解发达国家心血管病学专科建设模式。

“到美国之后处处都要花钱,100美金哪够啊,我以为资助我的人会在我到美国之后就给资助些,没想到他是月底才给一次钱,幸亏我遇到了四军大的一位中国学生,她借了我20美金,帮我度过了那段时光,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温暖。”

异乡人在异乡,在美国学习的日子无疑是辛苦的。在美国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有完全陌生的人和环境及颠覆的生活习惯让她去熟悉,这也让刘伊丽教授有了更为坚定的意志,以更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懈怠。

一路跌跌撞撞,在周围人扶持下,刘伊丽教授在美国待了一年,习得了一个深刻概念:心血管内科是由诸多专科建成的,冠脉、电生理、超声、基础研究等6大专科如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共同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且具备强大能量的星系。

另一点,冠脉造影技术将在未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冠脉造影技术就是掌握未来

带着这样的想法,1989年,刘伊丽教授从美国学成归来,开启了“创业模式”,一切从零出发,白手起家建设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

以冠脉造影技术为核心,刘伊丽教授广纳人才,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开展STEMI尿激酶溶栓、ICD、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酒精消融等当时心血管病诊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南方医院在她的引领下逐步发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人才梯队逐步建成,开始逐渐在国内心血管病医院和患者中积累出声誉。

04/

她,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造影剂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如同现在的临床医生在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后会尝试走向医工结合领域,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巧思参与到医疗器械的研究当中。发展南方医院的同时,刘伊丽教授偶然间发现一篇文章上说:将带有气泡的超声造影剂注射到血液里,可以更清楚的实现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达到与增强CT扫描媲美的效果。看完之后觉得神奇的不得了,便一头扎进了超声造影剂研发的世界当中

她又拿出了当年去美国的那股劲来。

从如何制作泡一点点开始做基础研究,频繁地来往于国内外各大学术会议当中,去国外就守在外籍专家的台下,专家一讲完课就迎到他面前询问相关仪器的资料,把别人淘汰下来的仪器买回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刘伊丽教授和她的47位研究生真的在实验室里造出了微泡,并以此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渐渐地,全国的同道都知道了,南方医院的刘伊丽教授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超声造影剂

“大家知道后都来买我们的微泡,拿回去做实验,自己研究。”

再之后就是将实验室里的作品转化为临床产品,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项技术,刘伊丽教授把整个技术转让给南方医院药学部,并在全国各大研究所、医院积极开展多中心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期间,国家药监局指定的上海某家研究所开展动物实验时出现了三例动物死亡病例她面临巨大压力,这就意味着微泡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好在后来又经过切片分析,发现是三只试验猴对造影剂的蛋白成分过敏造成的死亡。

2006年,造影剂成功拿到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意味着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此时,厂家又发现,实验室所应用的部分原料并非大规模生产时可应用的材料,真正可用的材料来源于德国,但成本又过于高昂,换了多少个厂家都不愿意帮忙生产。于是,刘伊丽教授和她的研究生们又开始了二代、三代造影剂的研发,以优化造影剂结构和效果。

“我当时都觉得我这个泡泡要变成泡影了,自己家的姑娘要嫁不出去了,那么多年的工作都白费了,当然不甘心。”

就这样关关难过关关过,2019年,团队研发的二代造影剂获国家批准生产上市,顺利进行了大规模生产,产品在临床使用效果上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获得了广泛好评。2006年、2021年,由刘伊丽教授主编的《对比超声学》、《超声造影学》两本书也相继面世,她将自己在超声造影领域中的毕生所学通过书本系统地归纳整理,毫无保留将这项技术普及到更广泛的医院当中。

南方医院心内科也在此期间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科室之一,当初陪伴刘伊丽教授进行造影剂研发的47个研究生也纷纷走出国门,分散在美国的各个试验室中,源源不断为南方医院带来国外最先进的材料与理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以宾建平主任、修建成主任为代表的南方医院心内科新生代们也都长成了参天大树,默默推动着科室心血管诊疗事业走上更高的山峰

建设南方医院心内科的日子也构成了刘伊丽教授一生中最明媚、最鲜活的部分。

05/

“我不存在退休的感觉”

时光如驹过隙,刘伊丽教授也在建设南方医院心内科的过程中从青葱岁月走到了两鬓霜白。

“好像我就干了这么两件事,突然发现自己到七八十岁了,老了。但我不存在退休的感觉,我确实也没被退休,一直到2016年,医院的院士们都说要退了,我八十多才退休的。”

一辈子深耕临床,退休后的刘伊丽教授也不愿意脱离门诊,离开她的病人们。于是,她在退休后还是坚持在医院出门诊、接触病人、查房、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指导年轻医生开展诊断诊疗工作,将自己的余光余热抛洒在她奉献了一生的南方医院心内科当中

人到了这个年龄,过往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都变成了回忆。

一桩桩、一件件经典的病例,深刻的教训开始在刘伊丽教授的脑海中回放,于是她又开始结合病例把自己的经历总结成PPT发到网上与年轻人共享,后来反响越来越好,科室的研究生就自发把她发布的50个病例PPT转为文档,编辑成文。刘伊丽教授又在这个文档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原始资料,润色内容,并将其命名为《心血管精选病例及点评》拿去出版。

到现在,该书的第二稿已经完稿,预计将在不久后与广大读者正式见面。

与此同时,现在刘伊丽教授又有了新课题,每天都在调动自己的脑筋希望自己在微血管领域能有新的突破;今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第十一届委员会还特别授予了她“鲐背荣誉”的专家称号,她还笑称自己是“馅饼掉到头上来了”……就算迈入暮年,她还是那个坦率、赤诚、敢想敢干的刘伊丽。

“人的一辈子都是在选择,你可以选择任何事,当你决定之后就要执着地干下去,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坚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努力,失败了我不灰心。医务工作更是要这样,你不光要满足做个医生,还要有另外的贡献,我好像这辈子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件事。”

正所谓心若向阳,则无所畏惧。人生难免会有各种曲折,从医路上中亦难免会有磨难。尽管征途漫漫,但也要一路放歌,潇洒地奔向明天。

刘伊丽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
刘伊丽教授参与南方心血管影像与干预高峰论坛
刘伊丽教授微课堂论坛暨从医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再过两天,这个人就要正式荣升“90后”了——即将迎来90周岁生日。90岁了,突如其来的视力下降,有些迟缓的动作……这些令人困扰的小毛病,的确伴随岁月悄然而至。但是,管它呢!任他岁月无边,管他年华流逝;心有雷霆而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所有的经历堆积起来的。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谨以此文,贺刘伊丽教授90岁芳辰:

刘伊丽教授,祝您生日快乐!

阅读数: 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