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十七载,砥砺前行绽芳华;
五湖四海再聚首,心律心电新发展。
倒计时1天!一次心律学与心电学的交融,一场大咖云集的全国盛会,一段令人难忘的学术经历,即将重磅开幕!
2023年6月15日-18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北京健康促进会共同主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浦东新区卫健委、浦东新区医学会协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202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华夏医学心律失常与心电医学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暨心电生理和起搏青年论坛(上海站)”即将在上海隆重举行。
值此之际,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闽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采访,提前“剧透”今年的会议亮点,同时也分享了他基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主任委员的角度,对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技术发展的思考。
唐闽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
01/
唯创新不止步,十七载再出发
经过17年的努力与发展,在全国心血管病专家的精诚合作下,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已经成为心律失常与心电学领域品牌学术会议。唐闽教授表示,作为学术会议“常青树”,大会多年来受到大家喜爱和支持的原因在于坚守初心,与时俱进。
1.真实病例分享,立足临床实际
大会面向的受众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心内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因此会议坚持临床为本,实战为基。今年大会心电技术临床论坛设立了心电图基础、急危重症心电、起搏心电、特殊心电现象等专场,同时还有心律失常药物进展、抗凝药物进展等专场,通过优质高效的病例分享,极富借鉴意义的病例讨论,深入分析实战技巧,提升诊疗质量。
同时设立电生理新技术论坛超高密度标测、脉冲电场消融专场,着重探讨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影响,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正确理解、正确应用新的科学技术。
2.专家阵容实力雄厚
大会将邀请全国心律学心电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分享来自一线的临床诊疗经验。在6月17日的主题演讲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将从临床的角度探讨我国心律失常防治的现状与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张澍教授将分享2022年心律失常领域十大进展、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方丕华教授将带来中国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指南与实践……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全面、丰富、详实,打造一个学术交流无障碍的新平台。
3.形式创新多样,落实培训成效
会议同期将举办“华夏医学心电图大赛”、“复杂疑难心电图和起搏器心电图高级培训提高班”、“青年医师病例论坛”等,在论坛之外通过开展培训班等形式,注重临床技术的落地,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让学术热度持续不减。
4.追踪前沿热点,促进学科交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会特别设立的“创新交叉论坛”将在6月16日举办,围绕人工智能、可穿戴心电设备、智慧心电网络、肿瘤合并房颤诊疗等领域内的前沿热点,聚焦心血管诊疗器械的创新转化,邀请了来自医院、研究院、企业等不同身份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探讨多学科交叉趋势下,心律学心电学发展的未来方向。
5.多地联动办会,扩大会议影响力
唐闽教授表示,今年大会最大的创新和亮点是改变以往固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传统模式,将会议现场定在了上海,便于南方和东部地区等地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就近参会,同时增强学会成员之间的学术互动,进一步扩大会议影响力。
02/
扎根心律与心电,探索分会未来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主任委员,唐闽教授对会议的未来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每年一届的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可以追溯到2006年,举办的初衷是组织全国心律失常或心电学专家,探讨这一年心律失常和心电学的新进展。随着参会人数的不断增加,会议规模和学术影响力逐渐扩大,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心律失常与心电学两个领域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多年举办心律失常与心电学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2015年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会正式成立,旨在帮助全国心律失常和心电学从业者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
今年正值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学会成立8周年,此次为疫情后大会首次全面回归线下模式,唐闽教授非常有信心会议将重现往年线下盛况。
“疫情期间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线上办会的经验,选取了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成功举办了智“心”讲堂、华佗工程公益行、心电图讲座、三维标测系统培训等线上活动。未来我们也会坚持综合性大会线下召开,系列专题活动线上召开,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形式,全方位满足不同阶段心血管同道的需求。也会吸收一些具有特色的学术活动,如天眼大会等,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丰富分会的学术活动内容。”
未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学会将继续扎根于心律与心电两大领域,与时俱进,做好学术交流与继续教育工作;同时,深度结合医工结合理念,与企业、高校等多学科人才开展产、学、研、医融合项目,进一步加强医工结合,将创新转化朝着更加规范、专业、科学的方向推进,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