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让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的预防、诊疗及康复”转向到“以人为中心”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方位”的“大健康”战略上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医疗发展逐渐细化与深入,基于多学科交流平台的搭建,护理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如何构建全面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2023年5月26日,在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心血管护理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侯桂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吴黎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焱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国珍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宋剑平教授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与参会人员共同分享心血管护理领域的最新进展,探讨心血管护理的科学化管理和教育护士的培训经验,进一步推动心血管护理整体水平提升。
侯桂华教授:中国介入导管室建设与管理规范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诊疗技术已逐步成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我国介入诊疗已联合多学科在多层次协同下进行了多领域的快速应用和发展。运用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多团队技术联合的协作形式,提高操作规范,提升医疗服务质效,使其进一步向国际领先水平迈进。介入诊疗的发展同现代化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严格规范化的护理科学发展等多方因素紧密相关,导管室作为实施介入性治疗的重要场所,其规范化的建设、发展和管理尤为重要。
目前,针对导管室的环境与布局、卫生标准、个人防护标准、环境卫生监测、感染控制、患者护理流程、导管室工作质量监控、意外事件处理等均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发生。为使导管室建设和服务进一步提升,需要通过更健全的导管室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建设,提升临床工作医护人员对于介入导管室规范化建设理念,提高布局流程、人员管理、器械管理,清洁消毒,应急处理等规范化流程意识,确保导管室的高效运转。
介入导管室应始终奉行“病人至上”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手术全过程始终贯穿舒适系统化的医护模式,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为每一位到导管室的患者及家属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继续秉承“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为广大忠者提供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继续扮演好“生命守护者”的角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侯桂华教授
吴黎莉教授:教育护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临床教育护士是基于减小护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对临床实习护生及临床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提供系统化管理的特殊工作职位,旨在培养护士的创新思维、共享新理念与新知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及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教育护士应具备临床教学能力、管理与领导能力、临床护理能力及创新科研能力等核心能力。应立足于国内外专科护士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教育护士的角色、功能和职责,应用各种学习理论开展临床护理教育,展现课堂设计及组织、实施、评价的能力,应用教育程序开展护理单元临床教育项目的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展现对教育的管理能力及领导力。如何发挥心血管临床专科护士的作用,挖掘专科护士的潜力,从而来培养优秀心血管专科护士,促进心血管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吴黎莉教授
刘焱教授:心脏康复发展现状与探索
心脏康复是以康复医学的视角,以恢复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预防心脏事件复发的一系列治疗方式。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心脏康复虽较国际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相对较晚,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一些研究的热点和实践与国际研究前沿基本一致。
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协调,又重个体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未来还需要积极储备康复专业人才,加强循证研究、新技术研究转化、中西医结合等领域的探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康复工作形式、范围和内容,以促进我国心脏病康复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刘焱教授
孙国珍教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严重的终末阶段,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目前全球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估计6430万人,国内现有患病人数高达890万,心力衰竭具有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等特点,已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衰弱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30%-52%,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持续上升,被评为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显示,衰弱是心衰患者再入院及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使心衰患者急诊就诊风险增加92%,住院风险增加65%,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女性、高龄、焦虑、久坐等因素都与衰弱显著相关。评估衰弱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分层,但目前尚无评估心衰患者衰弱的最佳方法。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衰弱至少是部分可逆的,并有可能预防,且预防胜于逆转。目前,已有研究显示通过疾特异性治疗及心脏康复(例如运动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衰弱负担,积极营养管理(例如个体化营养咨询)同样有助于心衰患者衰弱负担的减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国珍教授
宋剑平教授:基于泛血管整体观的心脑疾病联合管理模式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泛血管联合管理不仅是一种模式、流程和方法,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疾病负担,患病人数3.3亿,2019年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2%,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其中 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心脑共主神明。“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即心或脑若有一处出现伤损,另一处也会受到损伤,两者在宏观结构上相连相通,微观构成上相近,不能单纯考虑一脏,而应注意心脑在生理上相互关系和病理上相互影响。故通过对脑心疾病的联合管理,纵横路径化管理,做到脑心同治、脑心同防、脑心同康、脑心同研的管理思路,建立心脑血管疾病院前-院中-院后联合机动的防治体系,最终使患者受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宋剑平教授
总结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血管外科发展日益精进,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带动了心血管护理的高速发展。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切实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迫在眉睫。希望广大心血管同仁能“聚焦临床,注重创新”,更好的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在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发挥心血管护理人的作用,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更多会议信息,敬请关注东方心脏病学视频号
审核:钱菊英
转自: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