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3精彩回顾丨新一代微导管大家谈:匠心独具,扭转乾坤

5月27日8:30-10:00,冠心病介入论坛微导管专场成功召开,本学术专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专家术者围绕“新一代微导管大家谈:匠心独具,扭转乾坤”的主题,就新型可扭转低外径微导管的设计及应用、国产双腔微导管在复杂病变中的使用技巧、医工结合案例等话题进行分享和现场讨论,此外;国产器械工程师代表以中国智造为主题,分享国产微导管设计创新点。通过临床、工学、医学的对话,深度探讨领域的发展。




本次会议特邀北京市海淀医院张福春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沈雳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金叔宣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浩教授担任分享嘉宾,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长岭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李留东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葛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必利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战营教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李敬田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01  冠脉介入创新时代

微导管专场开场致辞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历史中,CTO PCI一直是冠脉介入技术的“珠穆朗玛峰”,是冠脉术者造福患者、改善生命健康要攻克的“最后堡垒”。


过去10年多,CTO PCI技术已得到长足的进步,诊疗理念创新、手术器械发展、专家术者实践精进的历程,体现了登峰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国产器械迎接挑战、自主创新。


专题会伊始,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沈雳教授介绍了冠脉介入论坛的主题,他表示,在冠脉介入领域,微导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器械,现在有很多新的工具出现,包括国产的先进的微导管,今天就围绕新一代微导管的话题,并结合医工合作的经验,进行分享。


北京市海淀医院张福春教授致开场辞,表示非常高兴疫情后各位同道、老友再次相见,感受到现场有欢聚的热烈氛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TO介入中“欲善其事”,也需要微导管这一非常重要的工具。随着人口老龄化,介入治疗开展得越来越复杂,正是得益于工具的不断进步,介入手术已经快到“无所不能”的程度了。特别是近年北芯的一些产品包括微导管,大家有越来越深的体会。近年来,我国的医工结合发展迅速,今天,通过工学、医学、临床实践三方面的交流,争取把新一代微导管这个话题讲透,让大家有更好的理解。


02  微导管设计,细就够了吗?

新型可扭转低外径微导管一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开门见山地回答了话题中提到的问题:微导管仅仅细是不够的,微导管的综合性能体现于其头端的柔软性、整体的通过性、对器械径向的支撑力、柔顺性等。


葛教授先介绍了微导管的常见分类,筛选出符合“可扭转低外径”这一特征的微导管,逐一介绍其设计特点并分享了临床使用体验。


葛教授指出,微导管设计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为了追求更好的通过性,导管的外径要求越细越好,但是微导管细外径的设计往往需要牺牲导管的径向支撑力与操控性。在CTO逆向路径中,因为路径长、扭曲度高,一些极细外径的微导管可能会发生通过困难或者咬导丝的现象。因此如果能同时满足低外径、导管径向支撑力好、扭控佳等性能的微导管,往往会在CTO开通中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此外,葛教授在与胡涛教授讨论微导管旋转推送注意事项时指出:约有80.6%的病例中微导管头端毁损,其中超过一半是因过度用力旋转、过度旋转造成的,快速旋转不仅会对微导管本身产生损坏,还会导致导丝和微导管的抱死,使得无法继续操作, 30%左右的病例微导管HUB(应力释放座)与管身发生折断,因此我们要注意使用微导管时不能过度旋转。


最后,他提及国产微导管,指出TrueCross®单腔微导管可扭转、通过性好,尤其是在连续弯曲、有分支的,甚至是严重成角的病例,都能够通过,是非常不错的工具。

讨论环节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必利教授表示很赞成关于适度操控旋转微导管的这个观点,“微导管如果通过性比较好、比较滑的话,导丝只要过去给一个力,千万不要急,慢慢的就通过了。”此外他指出,确实在手术中通不过的时候换上TrueCross®后比较容易通过;不过在不同侧支,不同的微导管表现还是不一样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韩战营教授结合葛雷教授的使用经验,分享了使用进口和国产产品的体验。在常见的进口产品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当前端顶住病变的时候再用导丝穿刺、再往前送微导管的时候,导丝就很容易和微导管头端挤压为一体,拉导丝拉不动,此时微导管和导丝抱到一起只能同时撤出;有时对于很难通过的病变,结合球囊扩张,反复几个回合,可能可以增加微导管的通过性;有的微导管头端比较长,对于一般的病变来说通过性还是可以的,但是真正复杂病变基本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谈及使用新的国产TrueCross®微导管时,他指出早年产品研发试用阶段对其提了很多意见,经过反复改进,其目前终于进展到非常优秀的状态。


03 微而不凡

新一代低外径可扭转微导管的应用体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金叔宣教授围绕“微而不凡:新一代低外径可扭转微导管的应用体会”做主题演讲,他指出,随着CTO PCI技术不断发展,效率和安全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问题,效率方面要考虑如何顺利进入目标分支、CTO如何准确进入和快速开通;安全方面要考虑如何避免血管损伤、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等。

金教授展示了两例精彩的右冠CTO病例逆向开通过程

(箭头处为TrueCross®微导管锥形柔性显影头端)

病例1:(左图)在正向导丝指引下,TrueCross®微导管支撑souh03导丝通过前降支、室间隔侧支到达右冠CTO闭塞远端

(右图)TrueCross®微导管通过CTO闭塞段并辅助逆向导丝进入正向右冠导引导管

(箭头处为TrueCross®微导管锥形柔性显影头端)

病例2:(左图)TrueCross®微导管通过前降支、室间隔侧支到达右冠CTO闭塞远端并行超选造影,造影提示CTO远端血管呈反折弯走形,后续导丝微导管跟进难度大

(右图)TrueCross®微导管顺利通过CTO远端血管反折弯,助力CTO病变成功逆向开通

金教授表示,TrueCross®微导管可扭转推送跟进的特性比较适用于逆向侧支通道的建立与保留。


讨论环节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李敬田教授提出一个讨论话题:现在微导管的种类越来越多,我们心目中会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微导管,那么是否可以分享正向、逆向中优先使用的微导管?金教授表示,自己会有常备的微导管,不过侧支通过性比较允许的情况下,会喜欢用可扭转的微导管,因为其支撑性比较好,对导丝的保护等带来便利,可以节省手术的时间。


04 微而不凡

国产双腔微导管在复杂病变中的使用技巧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徐浩教授分享了“微而不凡:国产双腔微导管在复杂病变中的使用技巧”,徐教授从双腔微导管的临床应用场景出发,就双腔微导管在分叉病变,迂曲、弥漫等复杂病变,以及CTO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结合实践体验,分享双腔微导管的应用体会,强调双腔微导管能够帮助术者更从容地面对复杂病变、提高操作效率。此外,他特别强调北芯TrueReach® 双腔微导管通过外径仅2.7F,可以在6F的导引导管内与2.0mm球囊兼容,简化了导丝锚定与微导管退出的步骤,相比其他双腔微导管具有更高效的操作体验。 


南京市第一医院的葛震教授提出了一个话题:我们经常遇到前降支开口闭塞的CTO,我们经常放个导丝在回旋支、用一根双腔微导管穿刺,有时候左主干特别大、回旋支也特别大,双腔微导管距离闭塞端较远,那么双腔微导管OTW的穿刺口是尽可能靠近它还是尽可能远离?此外,这种情况有时候穿刺导丝塑性会塑一个双弯,这个导丝塑性上有没有什么技巧?

徐教授表示,第一、双腔微导管主要是给导丝提供一个支撑,角度还是根据血管的管径进行调整,如果过度依赖微导管调整导丝进入的角度可能不太合适;第二、面对比较大内径的左主干和前降支,个人倾向于选择头端穿刺力、支撑比较强的导丝,因为这个时候导丝有发生脱垂的倾向。


金教授表示比较倾向于用双腔微导管,对于在前面指引的导丝,至少要尽可能找到靠近前降支的小分支,尤其在主干比较长的情况下,不然导丝没有支撑,且需要出穿刺力比较强的导丝。双腔微导管只是起到一个稳定穿刺的作用,类似于拖枪的手;但穿刺导丝出口也有需要个倾角,不是靠得越近越好,也要有个可以调整穿刺导丝方向的空间。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李留东教授教授表示非常赞成金教授的观点,他提出,在7F的大腔中,还是比较挤,用常用的几个微导管,在实时超声的指导下看开口,导丝穿刺后看一下是在内膜下还是在真腔里,但是用有的微导管的时候特别挤,在6F中是进不去的,在极端的情况下,逆向导丝过来挂不住,往其他方向跑。不知道北芯的TrueReach®在逆向通过侧支方面和进口产品相比,通过性是否具有优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长岭教授表示,之前看过葛教授的手术演示,当时使用北芯TrueReach®双腔微导管过逆向侧支,是心外膜下、比较粗的一个侧支,回旋支比较迂曲,是钝头的,当时判断需要使用双腔微导管,然后顺利通过了,这样的病例演示有2-3次,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05 中国智造

CTO器械创新圆桌会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鹏涛、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颜世平围绕“中国智造——国产微导管设计创新点探讨”展开分享。


张鹏涛先生分享了TrueCross®单腔微导管、TrueReach®双腔微导管国产创新之路上迎难而上、不断突破的过程,强调了以临床真需求为导向的正向研发的重要性,“产品和服务要围绕临床真需求和真痛点做到极致,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个过程中,医工合作非常重要,一款优秀产品的诞生,技术上的困难往往并不是的最难的,最难的是认知和理解,而医生就是那双认知的眼睛,“工程师往往决定了产品的下限,但医生是给产品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产品充满了更多的可能”。 




颜世平先生分享了埃普特微导管的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等临床专家感兴趣的话题,展现了作为国产行业领先品牌的实力与担当。 


随着圆桌会讨论的氛围进入高潮,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胡涛教授带来他历时数年才将临床工作中的灵感转化落地为独具巧思的双腔微导管——莹星Starfish。


“就好比绣花时用来固定绣布的绣绷,导管在持续抽吸的同时可以将血管内膜绷紧,从而术者方便导丝穿刺。”胡涛教授解释这款器械的原理。莹星(Starfish)微导管既保留了用于固定导丝方向,辅助导丝走形等传统双腔微导管功能,还可以在持续血肿抽吸的同时,使用穿刺力度较强的导丝借助微导管侧孔穿刺重回血管真腔。这款产品有别于现有ADR正向重回真腔器械的球囊形态,巧妙地利用了微导管形式来实现同样的ADR功能。体现了来自中国顶级CTO专家的创意与中国智造碰撞迸发出最闪耀的医工结合火花。


微而不凡,中国智造,微导管专场展现了创新、开放、合作的理念之下中国智造的匠心不凡,展现了专家术者无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期待未来临床术者和器械企业可以共同推动冠脉介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延续攀登者的精神!


审核:钱菊英教授




阅读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