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携团队应用全球首个高分子 TAVR--- SIKELIAᵀᴹ再次成功完成一例主动脉重度狭窄病人的临床植入

5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携团队应用高分子TAVR SIKELIAᵀᴹ再次成功完成一例外科手术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中度反流病人临床植入,该例手术由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领衔,在心内科周达新教授,张晓春、李明飞、陈莎莎教授,超声科李伟教授全力协作下完成。继前期成功完成各种类型二叶瓣患者植入且随访效果良好后,此次为该款瓣膜植入的首例三叶瓣患者。上海以心医疗全球首创高分子TAVR SIKELIAᵀᴹ的再次成功植入,充分证明该产品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标志着由葛均波院士牵头全球首创的高分子TAVR SIKELIAᵀᴹ 临床试验进度进一步引领全球。



患者信息

77岁男性,LVEF 30%, TAPSE 12mm;1.主动脉瓣三叶式,基本对称等大,瓣叶增厚,游离缘中-重度钙化,根部轻度度钙化。2.主动脉瓣环周长折算直径24.3mm。3.双侧冠脉开口高度尚可,做官分支轻度钙化,右冠开口于左冠窦上方近窦管交界。4.左室流出道轻度钙化。5.主动脉弓轻度钙化;降主动脉及左侧髂总动脉轻度钙化,双侧髂总动脉稍迂曲。


术前评估

术前瓣环评估

入路评估

手术过程

主动脉根部造影

18#球寨预扩 

输送器高度定位 

释放至紧线状态

松线后造影

器械撤出

术前超声测压57mmHg

术后超声测压5mmHg

术中首先选用18号球囊预扩后植入一枚23mmSIKELIAᵀᴹ瓣膜,未使用球囊后扩。手术过程顺利,器械操作顺畅,skin-to-skin-耗时25分钟。术后无传导阻滞,造影显示:瓣膜工作状态良好,无瓣周漏。冠脉无阻挡。超声结果显示:跨瓣压差由术前57mmHg降到5mmHg。


以心医疗新方向

TAVR目前已是临床应用非常成熟的技术,利用极微创的经导管方式治疗主动脉瓣疾患(包括狭窄和反流),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将人工瓣膜压缩在导管(输送系统)中,经由股动脉入路,沿主动脉送至主动脉瓣环的位置,释放人工瓣膜,以替代原来病变的瓣膜来进行开启和关闭。在避免传统外科换瓣带来的大创伤的同时,达到与外科手术一致甚至更优的效果。TAVR植入的装置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瓣架,一个是功能瓣叶。前者起到固定装置作用,后者是功能部件,起到人工瓣膜的作用。既往,TAVR的瓣叶使用的是猪或牛的心包组织制成(也称生物瓣膜)。虽然动物心包组织被临床应用多年,证明其有较好的耐久性及抗栓性能,但其其易发生钙化,使用寿命仍有一定局限性(一般10-15年);加工缝合要求很高,无法剪裁成一些特殊的形状。随着材料学的改进,高分子材料(polymer)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物心包瓣膜的不足,其更容易加工成复杂的形状,在体外模拟实验中,高分子材料瓣叶显示出比传统牛心包瓣膜更久的使用寿命(约相当于25年)。同时,和机械瓣相比,高分子瓣膜无需终生抗凝,也不会产生噪音。


此次成功植入的瓣膜,是上海以心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高分子复合材料瓣叶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SIKELIAᵀᴹ。葛均波院士团队从动物实验阶段就参与了SIKELIAᵀᴹ主动脉瓣置换系统的评价和改进,对该产品拥有的革命性的材料与工艺科技有很大信心。SIKELIAᵀ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采用以心医疗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瓣叶,相比传统的动物心包瓣叶材料,具有零钙化、低凝血、高生物相容性的优点。SIKELIAᵀᴹ产品植入后理论寿命能达到20-25年,适合更年轻的病人,大大扩展了同类产品的适用人群范围。同时从生产工艺上,可实现全自动化工业生产,产品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合格率显著提升。其支架设计采用独有的记忆合金丝铆接结构、具有于径向支撑力固定传导阻滞风险低、大网格设计对后续冠脉介入影响小等特点。同时该瓣膜还拥有干态预装出厂、支架100%展开后仍可完全回收等世界首创的特性。


专家简介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周达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治疗、心律失常治疗、冠心病的治疗、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以及临床药理的研究和科研工作。参加制定中国结构心脏病诊疗指南,参加制定中国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参加制定中国先天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专家共识。现任中华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等。

阅读数: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