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伟:心脏性猝死国内防治现状与挑战
黄德嘉:探索药物器械联合,带来新希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以“慢性心衰的药物和器械联合治疗”为题进行主题演讲,从心衰的药物治疗、器械治疗、ICD相关植入和优化策略四个方面系统性阐述了慢性心衰患者可通过药物和器械联合治疗,降低猝死事件发生率,改善其预后。黄德嘉教授指出,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的基础治疗,HFrEF、ARNI/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SGLT2抑制剂是最重要的一线治疗药物。对心脏性猝死风险相对较高的心衰患者而言,ICD在猝死的一级预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猝死是心衰的主要死亡方式,一旦发生,95%以上患者将失去所有有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的机会。器械治疗通过改善血液动力学和预防严重心动过缓,有助于优化抗心衰一线药物治疗策略,从而达到更优的整体治疗效果。
黄从新:锐意创新,探索心脏电生理未来之路
宿燕岗: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及优缺点
杨刚:心房基质标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江苏省人民医院杨刚教授分享了房颤的心房基质标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心房基质标测在房颤消融手术中的应用。杨教授结合大量的手术病例及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阐述了基质改良在房颤消融手术中的重要性,为提高房颤消融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杨杰孚:ICD在心衰治疗中的价值与意义
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从心衰的非药物治疗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心衰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全面分析了CRT、ICD的适应证,系统地阐明了CRT、ICD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为心衰患者的治疗指明新方向。
朱文青:导管消融在房颤合并心衰中的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导管消融手术在治疗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的作用。朱教授从循证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可从导管消融手术中获益,并且收益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朱教授还指出,导管消融可以改善房颤患者心脏重构现象,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增加患者远期预后。
王利宏:心腔内超声在导管消融中的应用价值
浙江省人民医院王利宏教授分享了心腔内超声(ICE)辅助室性心律失常(VA)导管消融的临床价值,特别强调了ICE在辅助乳头肌、流出道、主动脉窦等复杂部位起源VA的射频消融中的重要应用。王教授指出,ICE能够判断消融的部位准确性和消融有效性,可视化地观察导管位置和组织消融程度,进而减少射线使用量,显著降低消融的操作难度,提高消融成功率。
郭鸿生:心律失常院外治疗的重要性
美国华裔心脏协会前任主席、Heart Rhythm杂志特邀审稿人郭鸿生教授介绍了心律失常管理的美国经验,强调了心律失常院外治疗的重要性。郭教授从安全性、舒适度、资源利用和费用四个角度诠释了心律失常院外治疗的可行性。他强调,心律失常消融在院外护理体系支持下可实现当天出院,并不会显著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表示,国外电生理治疗后的院外管理是一种观念革新,为缓解国内“一床难求”的现状提供了新的道路。
审核:钱菊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