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SCD的发生率为41.9/10万人,猝死人数约为54.4万/年,西方国家SCD的发病率为84~200/10万人/年,而幸存者只占1%~15%。心源性猝死预防刻不容缓,S-ICD猝死预防新利器。
2023年5月16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王彬教授带领党晶艺副主任医师、纪兆乐主治医师,以及胸外科张天翼医生成功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图1)。患者为一名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室颤的年轻患者,经多次体外除颤抢救才挽回生命。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新技术,本次成功植入为陕西地区的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患者开辟了不经心腔植入、更安全的器械治疗全新路径。
图1
病史简介
接受本次S-ICD植入手术的患者是一名39岁年轻男性,因“胸痛、胸闷3天”于2023年5月6日经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RCA植入支架2枚,LAD近段90%狭窄拟择期干预。术中术后平稳,5月11日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室颤(图2),给予紧急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急查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当日晚复查造影,RCA血流通畅,支架状态良好,于LAD植入支架1枚。5月12日晨起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虽经药物治疗稳定下来,该患者仍属于猝死高危人群,有植入心脏除颤器(ICD)二级预防的强指征。
图2
因患者年轻,预期寿命长,且无起搏需求。为避免传统经静脉植入ICD可能导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导线相关并发症(如血气胸、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导线移位或感知阈值不良、三尖瓣返流、静脉血栓形成等),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为患者选用了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兼容核磁检查的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系统。
手术回顾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筛查,胸骨左侧1cm及右侧1cm均通过测试,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图3)
图3
手术采用二切口方法,予以患者镇静下进行,采用分步、逐层、沿线局麻的方法。常规消毒、铺巾,取左腋中线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6-7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制作前锯肌和背阔肌之间的肌间囊袋。之后于剑突左上缘1cm为预定点,切开长2-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通过皮下隧道导引针制作剑突至囊袋隧道,撤除导引针保留鞘管,将皮下除颤电极从鞘管穿出到剑突切口,撤除鞘管固定电极。再用另一个隧道针从深筋膜层至胸骨上窝位置制作胸骨上隧道,撤出隧道针,将皮下电极送入保留的鞘管,最后撕除鞘管。对所有伤口区进行有效止血,同时通过冲洗清洁所有切口,通过按摩将隧道内空气排出,避免因空气残留导致的误放电。随后连接皮下除颤器(S-ICD A209),固定机器于深筋膜层肌间位置。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耗时约一个半小时,患者无明显痛感、术后送患者至CCU观察。
术后影像AP位
术后影像LL位
根据最近HRS公布的PRAETORIAN-DFT的研究结果:PRAETORIAN评分<90分,65J成功率99%,80J成功率100%;术中可以使用该评分对不做DFT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该位患者虽然体脂率较高,BMI指数为31,但是除颤导线紧贴胸骨,机壳位置位于腋中线同时紧贴肋骨,大致估算PRAETORIAN评分为40,远低于90分的要求,所以在术中也未进行DFT测试。该例也是陕西地区第一例未进行诱颤操作的S-ICD患者。
主管教授王彬教授介绍: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其优势在于,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经静脉途径放置除颤导线,通过皮下电极来采集信号,反映患者的真实心律,从而提供安全有效的除颤治疗。同时也彻底避免了血管损伤的风险,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者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案。
综合以上,S-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适应证的猝死预防患者植入。特别是静脉通路有障碍,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发生过囊袋感染或者容易发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毒症、终末期肾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需要进行更换手术的患者;上肢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引起误放电的患者等。S-ICD为此类型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
专家简介
李妍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王彬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