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3|东方新星:搭建青年医师创新平台

2023年5月25日,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期间,第十届“东方新星”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东方新星”面向全国各医疗、科研单位及大学院校心血管专业的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为激发全国心血管学界优秀青年才俊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氛围所设立的奖项。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以申请者年龄、在心血管基础和转化医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等为参考标准进行评选。本次东方新星共25人参选,经过第一轮的评选后,共六名选手入围第二轮进行汇报和答辩。让我们来一睹选手风采!
代建南:非罪犯病变特征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第一位选手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代建南教授,他分享了团队在2023年发表于国际顶级心血管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9.6%的AMI患者在4年内发生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5.2%是由未经治疗的非罪犯病变引起的;大多数事件来自于未经治疗的、基线造影显示轻度狭窄的非罪犯病变,导致未来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病变有OCT识别的斑块高风险特征,即TCFA或MLA<3.5 mm²;两种高危斑块特征存在于同一病变中进一步提高了预后预测价值,并且这样的病变足以识别出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三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中任一血管上存在高危斑块均增加了MACE风险。该研究意义在于首次实现了冠脉病变“全覆盖”OCT扫描,并对随访临床事件进行“一对一”回溯,从患者和病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在OCT精准诠释病理的基础上确立了高危斑块特征,厘定了临床界值,为OCT指导高危病变进行系统药物治疗和介入干预奠定基础。

周祥: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和泛血管疾病






第二位选手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周祥教授,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周祥教授介绍了在团队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和泛血管疾病的主要成果。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包括DCRF对DCM的调控机制、circHIPK3对DCM的调控机制以及H2S对DCM的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泛血管疾病方面,周祥教授提出了泛血管疾病管理的“苏州模式”,该模式包括成立泛血管医学分会、成立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和成立苏州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所。2022年8月,周祥教授与葛均波院士在EHJ上发表的文章阐述了泛血管疾病全程的管理模式。另外,周祥教授团队还开展了Corin与心肌梗死预后、Corin与慢性心衰预后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在研发Corin临床试剂盒;与此同时,团队目前正在进行降脂药物和心脑血管预后两项临床研究。

高攀:大麻素受体与心肌重构






第三位选手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攀博士,研究方向为大麻素受体与心肌重构。高攀博士介绍了团队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1)1型大麻素受体(CB1R)与药物心肌毒性的研究,证实了CB1R加剧药物性心肌损伤。该研究首次提供了抗精神病药心肌毒性的病理学解剖证据,鉴定了药物心肌损伤的新型膜受体并提出药物联用取代临床撤药的治疗理念;(2)2型大麻素受体(CB2R)与心肌损伤的研究,证实了CB2R缓解糖尿病心肌损伤。该研究阐释了靶向DM晚期出现的坏死性凋亡通路治疗的新理念,提出了CB2R-BACH2-MLKL坏死性凋亡环路的新概念;(3)糖尿病以及CB2R与糖尿病肾脏损伤的研究,证实了CB2R缓解糖尿病肾病,该研究深入挖掘了转录因子YY1在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肾脏之间的关系。高攀博士团队未来将继续聚焦于CB1R和CB2R,明确两种受体在心脏、肝脏和肾脏多器官之间的信号传递和相互调控的关系。

李良鹏:心脏修复与再生






第四位选手是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李良鹏主任,研究方向为心脏修复与再生。其所在团队目前已发现成年心肌体外增殖的直观证据,揭示“去分化-增殖-再分化”是心肌再生的重要模式,为内源性心肌再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发现PHD2是调控干细胞移植后存活的关键蛋白,为促进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新干预靶点;发现抑制心肌GRK4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梗后心衰,为心衰防治提供了新策略。李良鹏主任团队发现,肌肉因子Irisin具有心肌保护作用,运动后骨骼肌分泌Clusterin促进心肌增殖,今后将探索骨骼肌-心肌对话在心梗死中的作用,有望研发心肌保护与再生的有效措施。

陈婷:干/祖细胞多能分化调控血管重塑






第五位选手是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婷主任,研究方向为干/祖细胞与血管损伤性疾病的机制及转化。(1)诱导干/祖细胞向血管细胞定向分化的新方法。2015年发表于Stem Cell的研究揭示了miR-199b通过Nocth通路调控ips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2019年发表于ATVB的研究发现DKK3直接诱导成纤维细胞向内皮细胞转分化;(2)干/祖细胞参与血管导丝拉伤后内皮修复过程。团队研究发现非骨髓来源CD34+干/祖细胞是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主要参与者,为发现临床改良药物支架提供了新策略;(3)干/祖细胞在心力衰竭中影响非心肌细胞纤维化。团队研究发现CD34+细胞通过TGF-b通路调节纤维化;(4)干/祖细胞在静脉搭桥中多能分化及调控机制。未来陈婷主任团队将探索CD34+在心脏移植中的作用以及CD34+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方学贤:心脏铁死亡的存在与机制






最后一位选手是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方学贤教授,研究方向为心肌细胞死亡。团队开展研究揭示了铁死亡在心肌损伤中的存在及机制。方学贤教授团队的研究为国际上首次使用斑马鱼模型研究铁死亡的研究,第一次将心肌细胞死亡的机制在体内水平联系到铁死亡,其中两项小分子应用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进行了心脏铁死亡遗传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构建了铁蛋白重链(Fth)基因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是国际上第一个可稳定遗传的心脏铁死亡模型。基于该模型,团队开发了一套全方位的心脏铁死亡检测体系,并利用该模型,探索了靶向心脏铁死亡相关基因的方法和效果;未来方学贤团队将重点关注的方向为调控新基因的发现与鉴定以及靶向新药物的筛选与验证。 

总结






六位参赛者的研究各具特色,均具有原创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每一位参赛者汇报后评审专家都对其研究进行细致的探讨并给出了精彩的点评,今年的“东方新星”最终评选结果如何,敬请期待!

审核:钱菊英教授

本文转自于:《门诊》杂志

阅读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