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 2023丨长安论道共商心血管未来,邀您共享学术盛宴!

2023年5月19-21日,第十四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CIC 2023)在西安如期召开。


大会聚焦冠脉介入、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结构性心脏病、疑难病例讨论、心血管护理学等多个心血管领域前沿热点,汇聚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于一堂,以讲座、病例讨论、手术演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和国际心血管学科前沿动态。


5月19日,在盛况空前的开幕式后,大会以两场饱含国际心血管学科前沿深度的高峰论坛拉开了序幕。


新时期,“心”未来

▼▼▼

第一场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共同主持。


马长生: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AI)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从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的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入手,引领在场专家共同回顾了人工智能从萌芽到探索再到高速发展的三次浪潮,又分别介绍了AlphaGo、ChatGPT、GPT-4的强大能力。随后,他简单说明了心血管领域AI/ML相关论文数量逐渐上升,占比逐步增加,详细阐述了目前AI在临床上的卓越表现。


借由高血压、冠心病等AI预警、预测及康复器械在临床上的优异表现,马长生教授谈起了他对知识和数据双轮驱动的AI诊疗决策模型的技术路线和心血管病AI临床决策系统研发框架的构想,从AI高效率管理模式应对心血管病沉重医疗负担挑战的方向谈起了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呼吁更多临床医生能参与其中,为AI在心血管病诊疗领域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张运:支架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概念和证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对“支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概念和证据”进行了全面地阐述,他从一个病例入手,提出了一个科学问题,即“PCI后为什么非靶向病变会增多?”。现场张运院士详细介绍了关于该问题所做的动物实验流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中,支架植入导致持续的血管和全身植入,这与NTLs斑块负荷和不稳定斑块表型的进展有关。潜在的机制涉及血管损伤引发的急性期反应,表现为血清SAA-1、CRP和LBP水平增加,以及它们在NTLs中的蛋白表达。支架植入可导致靶病变中活化的炎性小体释放TNF-α,后者通过激活内皮细胞的信号通路引起持续的血管炎症。


韩雅玲:从BRIGHT-1到BRIGHT-4

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向在场专家展示了从BRIGHT-1到 BRIGHT-4的Bright系列研究成果。韩雅玲院士首先介绍比伐卢定的历史、作用和发展,比伐卢定 vs 肝素用于STEMI直接PCI抗凝的指南推荐变迁。又详细说明了Bright 1的研究方案、结果和面临的难局,也回顾了启动BRIGHT-4研究的艰难历程、BRIGHT-4设计思路、BRIGHT-4发展的两次波折和LANCET发表的艰苦过程。韩雅玲院士特别强调,Bright 4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外媒体和研究所的肯定,BRIGHT-4大型而明晰的研究,明确了比伐卢定在STEMI患者中的益处。该研究临床意义重大,代表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


葛均波:中国介入医学发展与展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以“中国介入医学发展与展望”为题,介绍了中国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医学是医学影像引导下、非直视下的诊疗学科,我国介入医学策略和发展方向建立在“疏、堵、修”这三方面,涉及了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新器械及新规范。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起步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被引进中国并持续开展;蓬勃发展阶段: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技术趋于成熟,器械的使用更方便、安全、有效,再加上支架的使用使介入相关并发症大大减少;突飞猛进、不断完善阶段:器械的发展、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使PCI治疗效果更佳,近远期效果得到很大改善。


近年,复杂冠脉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CTO病变的治疗水平都有所提高。中国冠脉介入器械发展最早是从模仿、改进到创新,逐步走向世界。如果说第一代支架仍处于模仿阶段,从第二代到现在,中国已经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2005年成立。以CTOCC平台为基础,器械选择对病人病变部位判断及对手术时机的方向把握越来越精确,CTO介入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涉及手术难度越来越大,CTO术者整体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新器械的研发以及手术流程的改进,瓣膜置换风险逐渐降低,安全性也越来越高。


共探“心”研究,共话“心”进展

▼▼▼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依彤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张钲教授共同主持。


杨杰孚: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预防进展

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首先介绍了猝死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心脏性猝死(SCD)的流行特点,系统地梳理了心衰的治疗进展。他指出中国心衰患病率及发病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是常见的心衰类型,其合并症多,诊疗欠规范,预后较差。


最后,杨杰孚教授进行了总结,心力衰竭容易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合并电解质紊乱更容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时诱发猝死。有效地抗心衰治疗(ARNI/ACEI/ARB、B受体阻断剂、醛固酮受体阻断剂及SGLT2抑制剂等),改善心功能,是减少心律失常性猝死的有效措施。IA及IC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宜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利多卡因为IIb类推荐(急性短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唯一证实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及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对于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好但不降低死亡率尼非卡兰对室速及室颤复律的成功率与胺碘酮相当,但复律时间快于胺碘酮。除颤器(埋藏式、皮下、穿戴式及体外)是预防心衰猝死最有效的方式。


于波:从急性心肌梗死精准诊疗预警看易损斑块多模态分子成像的前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对“从急性心肌梗死精准诊疗预警看易损斑块多模态分子成像的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简单介绍了易损斑块理念从早期偏重解剖到最新偏重整体的变迁,应用NIRS-IVUS识别易损斑块预测不良事件。他还提到OCT在体精准诊断急性冠脉事件发病机制标准,指出冠状动脉造影可评估斑块的狭窄程度,实现大体水平的检测,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判定易损斑块及病变特征。


于波教授同时在讲课中展望了易多模态分子影像功能学整合评价易损斑块的未来发展方向 :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现状严峻,亟需防治。易损斑块是ACS的关键发病基础,识别易损斑块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血管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易损斑块的精准诊断、治疗及预警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易损斑块的精准识别与精准诊疗预警亟需多模态分子影像功能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易损斑块多模态分子成像具有广阔的前景。


霍勇:我国新时期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思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以“我国新时期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思考”为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及不足、胸痛中心是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可实现的路径、以胸痛中心为抓手构建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立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几方面的内容。


霍勇教授总结道,目前我国正在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四维一体"互联互通高效信息化网络。在政府领导下,整合资源,建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的实施路径。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聚焦重点人群、落实分级诊疗,实现从疾病到健康,从救治到预防的重心转移。建设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协同救治网络,加强医疗机构防救治一体化建设,以患者为中心,落实预防、救治、康复全流程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构建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各级医疗机构联动,推动分级诊疗落地。


顾东风:中国人群个体化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顾东风院士围绕“中国人群个体化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话题带来精彩的学术讲座。他首先介绍了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概况,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全国心血管病患者3.3亿,其中高血压2.45亿,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2019年,我国心血管在病造成458万死亡,约占总死亡43%。脑卒中、冠心病位列我国疾病负担第一、二位。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个体开展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而做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又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基础。


一级预防有助于我国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师开展个体化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实践,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早防早治,同时强调了保持理想血压、健康膳食等心血管健康指标的重要性,突出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为服务健康中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提供了最新的中国人群证据。


王建安:三尖瓣缘对缘修复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临床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就“三尖瓣缘对缘修复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临床研究”展开了系统阐述,他主要从适应证评估和患者选择、三尖瓣修复手术技术要点、三尖瓣修复临床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汇报,讲解了三尖瓣反流机制评估、反流量、图像质量评估、Gap大小等内容。


最后王建安教授总结道,三尖瓣一度是被遗忘的瓣膜,目前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在指南中并没有推荐。近些年各种经导管修复器械和置换器械百花齐放涌现出来,其中缘对缘修复是应用例数最多,经验最多的修复方式。对于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前的评估至关重要,需要仔细评估患者解剖和右心功能、肺动脉压力以及其他脏器的功能条件,选择合适的患者治疗。清晰的术中影像是瓣叶的抓捕和手术效果的基础保证,ICE的发展和应用有利于经导管三夹瓣缘对缘修复手术的开展。


立足西安热土,以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为纽带,孜孜不倦助力心血管事业发展。


历经十四载,长安会在西北乃至全国各地心血管专家的共同打造下,逐渐成长为业界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会议品牌之一,获得了国内外血管同道的一致认可。


此次高峰论坛集国内心血管领域领军人、学科带头人及业界翘楚于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技术,不但为推动国内心血管疾病诊疗进步提供一次交流平台,更为西北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队伍的整体诊疗能力提升注入了新思路和新力量。


聚焦前沿创新话题,深入解读发展趋势,除高峰论坛以外,CIC 2023设置了多场主题鲜明的特色论坛及学术讨论。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扫码观看直播

 扫码关注微官网

阅读数: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