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2023最新速递 | 美敦力TAVR五年瓣膜衰败率仅为SAVR一半

专家寄语


随着TAVR应用的低危、低龄化,首瓣的耐久性变得尤为重要。美敦力这项研究用2000+例的真实世界证据,让我们对CoreValve/Evolut自膨式环上瓣在血流动力学上的绝对优势更有信优于外科的5年瓣膜衰败发生率,为年轻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终生管理带来更多保障。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吴永健教授

美敦力Corevalve/Evolut环上大开口和高吊瓣叶的设计能在同样自体瓣环尺寸下,能实现更大的有效瓣口面积,让植入瓣膜与体表面积不匹配(PPM)的发生率比外科低3倍。对于瓣环偏小(23mm以下)的患者或者体表面积较大的患者,这种血流动力学带来的耐久优势更加明显。

——广东省人民医院 罗建方教授

(*按姓氏笔划排序)

背景信息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TAVR)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有效治疗方式。随着外科手术风险等级要求逐步放宽,患者日益“年轻”化,瓣膜的长期耐久性也成为瓣膜选择的关键考量因素。

VARC-3和EAPCI共识,定义了评价人工瓣膜衰败 (Bioprosthetic Valve Dysfunction, BVD)的四个方面:结构性瓣膜衰败(Structural Valve Deterioration, SVD)、非结构性瓣膜衰败 (Nonstructural Valve Deterioration,NSVD)、瓣膜血栓和心内膜炎。

在2022年ACC大会上,美敦力的自膨式环上瓣与外科手术相比,5年结构性衰败发生率显著更低。

但鲜有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能够全面评价人工瓣膜衰败的所有指标,以比较TAVR与外科手术耐久性。

在2023年2月的CRT大会上,美敦力再次全面且深度回顾分析SURTAVI中风险和CoreValve高风险研究5年的结果,评估自膨式TAVR和外科换瓣手术的患者中,人工瓣膜衰败BVD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以及BVD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以2099例真实临床样本为研究,美敦力TAVR是唯一被证实瓣膜衰败率(BVD)低于外科手术的经导管介入瓣膜。

研究目的

评价接受美敦力自膨式环上瓣 TAVR或外科手术患者的5年BVD发生率、临床结局和预测因素。

研究设计

该回顾分析汇总了CoreValve US High Risk Pivotal高风险随机试验(RCT)和SURTAVI 中风险随机临床试验(RCT)的数据,共计2099例样本。

研究终点

该研究评价的主要终点为5年内 BVD 的发生率,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以及与BVD相关的预测因素。

人工瓣膜衰败(BVD)定义为:

结构性瓣膜衰败(SVD):(1)出院或30天超声心动图平均压差增加10mmHg或以上,或最终平均压差为20mmHg或以上;(2)新发或进展至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AR)

非结构性瓣膜衰败(NSVD):出院或30天重度瓣膜假体不匹配PPM (VARC-3)或5年内发生重度瓣周漏

瓣膜血栓:临床瓣膜血栓

心内膜炎:Duke 诊断标准

研究基线

共计纳入2,099例患者,包括971例接受外科手术和1128例接受美敦力CoreValve/Evolut TAVR的患者。

研究结论

BVD发生率:美敦力CoreValve/Evolut是

唯一被证实衰败率低于外科手术的介入瓣膜

在接受美敦力CoreValve/Evolut TAVR 的患者中,5年BVD的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TAVI:7.8% vs. 外科手术:14.2%;HR:0.5;95%CI:0.38-0.66;P = 0.001)。

与外科手术相比,美敦力CoreValve/Evolut患者的结构性衰败率低2倍,重度瓣膜假体不匹配(PPM)发生率低3倍。

在小瓣环患者(瓣环≤23mm)中,美敦力CoreValve/Evolut自膨式环上瓣的血流动力学优势体现得更为显著,BVD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TAVI:8.6% vs. 外科手术:19.7%;HR:0.5;95%CI:0.38-0.66;P<0.001)

对其他瓣环尺寸的患者,美敦力CoreValve/Evolut保持着一贯的低BVD发生率。(TAVI:8.1% vs. 外科手术:12.6%;HR:0.6;95%CI:0.43-0.82;P = 0.002)。

BVD与5年全因死亡率(HR:1.46;95%CI:1.13-1.88;P = 0.004)、心源性死亡率(HR,1.84;95%CI,1.34-2.51;P < 0.001) 升高相关。与瓣膜疾病或心力衰竭恶化的二次住院 (HR,1.67;95%CI,1.23-2.26;P = 0.001)增加相关。

多因素分析表明,体表面积更高和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BVD风险更高,而男性、老年患者、基线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动脉瓣口面积AVA保留较好的患者SVD风险更低。

关键信息

对年轻、低风险、预期寿命较长患者的首次瓣膜植入,瓣膜的长期性能是关键考虑因素。

在随机对照研究中,CoreValve / Evolut自膨式环上瓣是唯一一个被证实5年瓣膜衰败率优于外科的TAVR瓣膜。

这是首个验证瓣膜衰败率(BVD)与治疗结局的相关性分析,BVD导致死亡和因瓣膜疾病或心力衰竭加重的再住院风险增加近1.5倍。

参考文献:

[1] VARC-3 Writing Committee,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2.19 (2021): 1825-1857.

[2] Capodanno D.,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8.45 (2017): 3382-3390.

[3] Adapted from VARC-3 Writing Committee, et al. & Capodanno D., et al.

转载自《美敦力 美力相瓣》公众号

专家简介

吴永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致公党党员。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冠心病中心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二病区病区主任。阜外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厦门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北京第一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主任,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冠心病和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其相关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主要负责人。中国第一代TAVR人工介入心脏瓣膜VENUS-A主要临床研究者之一。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研究(CHINA-DVD)牵头人。中国医学科学院经导管瓣膜性心脏病创新治疗技术项目的首席专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北京市重点课题2项、首都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1项、参与2项。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ACC、Circulation Research等发表100余篇论文。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华医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学会心脏介入与康复分会候任主委,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心脏康复分会主委,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美国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委员(FSCAI),美国心脏病学院委员(FACC)。《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编委。首届首都金牌好医生、第二届国家名医和第三届白求恩提名奖获得者。

罗建方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之名医”获奖者。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广东省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 (FACC),欧洲心脏病协会Fellow (FESC),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Fellow (FSCAI),首批Global Hybrid Algorithm Community国际认证Hybrid CTO带教专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治疗)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大血管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难治性高血压与周围动脉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周围血管介入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血管疾病多学科协作论坛(VMDT)执行主席,冠心病与周围血管介入沙龙(CPIS)执行主席,亚太CTO俱乐部广州峰会共同执行主席,亚洲心脏病学会总干事等。擅长复杂冠脉病变、主动脉疾病、瓣膜疾病、周围血管病等的介入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行肾动脉介入治疗、快速起搏与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2016年4月完成华南地区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2019年2月成功实施全球首例经股动脉途径TAVR联合TEVAR一站式手术,多次应邀到国外行复杂冠脉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带教交流。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参编学术专著6部,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承担省市级课题数项,培养硕博士20余人,目前在研经费超过500万元。

阅读数: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