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结构性心脏病年度盘点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周达新  潘文志  葛均波


自2002年4月16日法国医生Alain Cribier完成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以来,TAVR蓬勃发展了20年,以燎原之势给心血管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目前TAVR已经代替经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成为治疗外科高风险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最重要的方式。今年世界各地举行了TAVR 20周年纪念活动,以庆祝这项技术的诞生。这一年来国内外关于TAVR的研究层出不穷,是心血管领域的一大热点。


(一)国际年度进展


1.1 TAVR技术全球普及,低龄、低危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在全球已有超过130万例AS患者接受TAVR治疗,并且低龄、低危成为主流。在今年世界介入心血管医学的重要会议——2022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 2022)上,研究人员Toishi Sharma报道,虽然“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相关指南推荐,65岁以下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采用SAVR”,但在全美65岁以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中,TAVR占比逐年增加,2021年占近半数(47.5%)(图1)。此外,Evolut LR试验报道了TAVR与SAVR在低危AS病人2年全因死亡率或致残中风主要终点方面具有非劣效性,越来越多的低危重度AS患者可考虑接受TAVR治疗。


图1:2015-2021年美国AS病人接受TAVR与SAVR占比


1.2 脑保护装置降低TAVR术中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


2022年TCT大会上介绍了PROTECTED TAVR研究,该研究聚焦于Sentinel脑栓塞保护装置(CEP)的使用能否降低TAVR围手术期卒中风险。中风是 TAVR 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5%,发生后30天死亡率为16.7%。为降患者低围手术期脑缺血损伤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通过了Sentinel脑栓塞保护(CEP)装置(Boston Scientific)审批,用于在TAVR术中捕获和移除血栓。这项在TAVR术中使用CEP装置的大型、随机、前瞻性试验研究发现,CEP装置的使用不增加器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CEP组和对照组在TAVR后72小时内或出院前卒中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CEP可显著降低TAVR术中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0.5% vs. 1.3%, P=0.02)(图2)。然而NNT较高,为125。


图2:PROTECTED TAVR研究结果


1.3 低衰减瓣叶增厚(HALT)的病理学研究展示血栓机化过程


10%-20%接受TAVR的患者可发现低衰减瓣叶增厚(HALT)。HALT可能与TAVR术后脑血管事件增加、瓣膜血栓形成和瓣膜耐久性损害等潜在风险相关。深入了解HALT的机制,有助于TAVR适应证的进一步扩展。2022TCT的LBCT一项研究首次从组织学和microCT两个角度对HALT发生机制进行剖析,并将 microCT发现与瓣膜血栓组织学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进行比较。该研究得出结论:


1、瓣膜植入时间长短与血栓和炎症评分之间没有关联,而新内膜增厚、结构变化和钙化评分随时间增加,1年后最为明显。

2、组织学分析证实了血栓的3种类型:急性血栓、机化期血栓和机化血栓(图3)。植入时间超过1年的瓣膜血栓为机化期或机化血栓,1个月已机化。


该研究的发现支持瓣叶随时间增厚的假设,并且将术后血栓的组织学特征与临床CT成像进行比较和对应,从而对术后血栓的发展特点进行探究,有助于分析口服抗凝治疗效果,并明确恰当的血栓干预时机。该研究结果提示,在瓣膜植入后一年内,尤其对年轻患者,鉴别HALT并进行有效治疗最为有效。


图3:组织学分析队列中,急性期、机化期和机化血栓均可见到


1.4 小瓣环者自膨胀瓣膜有优势


FRANCE-TAVI Registry研究是全球首个比较自膨胀瓣膜与球扩瓣在小瓣环患者(瓣环直径≤23mm)应用的大型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如图4、图5所示,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自膨式瓣膜优于球扩瓣,且有更大的开口面积;球扩瓣使用与1年时中重度人工瓣膜不匹配(PPM)风险增加相关;而1年时PPM的发生率与3年时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图4:FRANCE-TAVI研究保留人群的平均跨瓣压和iEOA差异


图5:FRANCE-TAVI研究保留人群的1年人工瓣膜不匹配差异


1.5 AS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被重视


与外科手术相比,TAVR显示出了潜在的早期益处,包括术后新的房颤、急性肾损伤、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然而,TAVR与较高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和左束支阻滞、轻度或更大的瓣周反流以及小叶增厚相关,TAVR也将增加后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度。尽管TAVR的这些缺点在中、高外科手术风险及外科禁止的AS患者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它们对年轻患者和预期寿命超过10年的患者的有待探究。如今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渐被重视,并且认为是心脏团队解决年轻的、低风险主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面临多次干预。


在2022年TCT大会上,一项行TAVR或SAVR术后再次进行SAVR的队列研究结果公布。如图6所示,5年瓣膜再置换手术病例预测模型表明,先行TAVR组未来5年再行瓣膜置换增长率高于先行SAVR。此外,相比行SAVR后再行SAVR,行TAVR后再行SAVR,围手术期死亡率更高,而SAVR-TAVR-SAVR与之无差别 。因此对于预期生命较长,可能需要再次行SAVR的TAVR患者,应充分考虑先行TAVR后再次外科换瓣的风险。


 图6:年轻AS患者不同干预策略预后差别


1.6 窦对齐理念被提倡


TAVR适应症的扩大使低风险,低龄化成为主流,而术后预期生命延长也意味着后续PCI、瓣膜衰败再介入治疗等手术需求的增加。当TAVR接合柱面对冠状动脉口将增加术后PCI的手术难度,连合错位也将影响再次瓣膜衰败再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此外,连合错位也将增加瓣膜血栓形成及促进早期瓣膜退行性病变(图7)。因此,TAVR的窦对齐理念逐渐获得重视。目前通过自体瓣膜连合和生物人工瓣膜接合柱间角度关系确定窦对齐:如果连合之间的距离在0-15°之间,则通常认为它们是对齐的。根据与自体瓣膜连合的偏差分级将连合错位分为为轻度(15.1°-30.0°)、中度(30.1°-45.0°)和重度(45.1°-60.0°)。另外,冠脉重叠指从一个接合柱至冠状动脉口的角距离<15°


在TAVR中实现窦对齐可提高术后造影及PCI治疗可行性与安全性,保留再次TAVR手术中实施瓣叶撕裂技术的可能性,降低瓣叶应力和应变从而提高瓣膜的耐久性。


图7:未达到窦对齐的影响


(二)国内年度进展


2.1 葛均波院士团队完成世界首例多聚合物TAVR


2022年7月,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多聚合物TAVR的植入。手术中使用的TRISKELE®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采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瓣叶,相比传统的动物心包瓣叶材料,具有零钙化、低凝血、高生物相容性的优点。该多聚合物产品植入后理论寿命能达到20-25年,适合更年轻的病人,大大扩展了同类产品的适用人群范围。多聚合物瓣膜为极具前景的瓣膜治疗发展方向,有望解决目前生物瓣膜的不足。此例成功植入,标志着中国瓣膜病的治疗进入多聚合物新时代,也表明了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企业已经开始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球创新。


2.2 治疗主动脉反流的经股动脉TAVR取得重大进展


葛均波院士团队完成全球首例HanchorValve球扩式TAVR手术治疗AR。该瓣膜系全球首款经股入路、带有锚定结构、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双适应症的球扩式TAVR产品,解决了经股入路治疗单纯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这一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此外,王春生教授团队完成中山医院首例J-Valve瓣膜治疗AR入组。沛嘉医疗和国外公司合作拟引进的JenaValve经股版Trilogy 2021年获得CE认证,目前在海外临床研究结果优秀。


2.3 TAVR细分问题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二叶式主动脉瓣为先天型瓣膜畸形,相比于三叶瓣患者其发生重度主动脉狭窄时间更早,而针对TAVR手术来说其畸形的瓣叶结构带来的手术难度和风险更高。我国行TAVR治疗的患者中二叶瓣比例明显高于西方数据,且在二叶瓣亚组分型中0型(无嵴型)比例也较高。基于大量实践经验,由华西医院陈茂教授等我国专家牵头的首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国际专家共识发表在了心血管领域著名期刊《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杂志上。作为第一份由国内团队牵头制订的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国际专家共识,充分体现出此领域中我国所做出的探索成果和贡献,并且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年度发表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抗血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汇总了近年来TAVR术后抗栓的循证证据,结合中国专家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规范了TAVR术后抗栓策略,并且强调了术后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三)应用情况


3.1 2010-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TAVR治疗例数稳步上涨


截至2021年底,中国大陆地区TAVR手术量累计15541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度截至10月31日,已开展TAVR手术7242 例(图8)。此外,TAVR器械具有高成功率,近来器械成功率(定义为植入一个瓣膜取得成功,植入两个以上不算)持续稳定在85%以上(图9)。经股动脉路入占到85%,为最常见入路;心尖入路占到11.5%。植入量较大省份为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辽宁省、重庆市。


图8:2010-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TAVR治疗例数


图9:2014-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TAVR器械成功率


3.2 2022年TAVR器械


这一年来新型TAVR瓣膜的研发呈井喷之势。图10对2022年度瓣膜做了一个总结,新型瓣膜的研发将促进技术的改革进步,进一步推进TAVR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国内共有6款瓣膜获批上市商业化应用,另外有14款瓣膜处于临床实验中。国内除了上市几款瓣膜外,还有数款新型的主动脉瓣于今年也相继进入临床试验。杭州启明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全释放可回收自膨干瓣主动脉瓣膜置换(TAVR)系统Venus-PowerX, 具有可回收的特点,瓣架较短,过弓顺畅,并延续了一代二代产品的显影标记,在术中利于精准释放;此次采用的干瓣技术,减少手术准备时间。南京圣德医疗研制的带结构贴合锚定经心尖的自膨式TAVR产品Xcor也进入临床试验。杭州心畅研发的球扩瓣MuguetA也于今年进入临床试验。


图10:2022年度中国TAVR器械一览


(四)2022年度展望


随着TAVR发展,该手术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加普及,使更多的重度AS患者得到救治,手术量也将持续增长。随着TAVR技术的成熟,其适应症不断拓宽,低危、低龄成为发展新趋势,而低危、低龄AS患者更长的预期生命也意味着再次介入干预(包括冠脉狭窄行PCI,瓣膜衰败再介入等)的需求增加。因此,针对接受TAVR病人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重要课题。瓣膜耐久性提高是人工瓣膜产品永恒的主题。在单纯主动脉反流治疗方面,经股TAVR器械的诞生与发展使该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将即将得到广泛推广。在未来TAVR术式的优化、简化仍是发展方向,将进一步促进TAVR的普及。


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

▼▼▼

陈莎莎 潘文志 周达新


二尖瓣反流(M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近年来,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包括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各种新型器械不断涌现,相关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结果。TMVr中最成熟的技术以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为代表,同时获得了欧美指南明确推荐。2022年度,TEER在迭代新器械、真实世界试验结果、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术后患者预后以及解剖适应拓展等方面又有不少进展。同时,TMVR在本年度有国际器械引进中国,开始进行临床试验,与国内自研产品齐头并进,一同推动TMVR的快速发展。


(一)国际年度进展


1.1 TEER器械更新迭代,效果越来越好


TMVr主要包括瓣叶修复、瓣环成型和腱索修复等,目前国际上共6个TMVr产品获得了CE认证(图1),其中TEER产品最为成熟,以MitraClip和PASCAL为代表,均获得FDA认证,MitraClip也是唯一一个获得FDA批准的TMVr产品,二者也相继推出了其迭代产品MitraClip G4和PASCAL ACE。截至2022年底,MitraClip全球植入超过16万例。


图1:TMVr技术原理及产品


在2022 TCT会议上EXPAND G4研究30天结果公布,这是应用其迭代器械MitraClip G4系统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真实世界研究。共纳入1,164例接受MitraClip G4系统治疗的PMR或SMR,器械植入率为98.0%,即刻手术成功率为96.2%,装置时间和手术时间较EXPAND研究均显著减少。术后30天,患者MR显著降低(MR≤1+达91%),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并且全因死亡率为1.3%,为迄今报道以来最低值,瓣膜不良事件(单瓣叶夹持)仅为1%,进一步显示了迭代产品的优势,其手术效果已逼近外科。


PASCAL是TEER另一较为成熟的器械,在2022年度也公布了其重磅研究CLASP IID 试验结果,是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比较PASCAL与Mitraclip对外科高危、症状性DMR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入组患者按照2:1随机分配到PASCAL治疗组(117例)及MitraClip治疗组(63例),随访6个月时,MR≦2+ PASCAL组为97.7%,MitraClip组98.1%,达到了非劣效统计检验效能。MR≦1+ PASCAL组为83.7% ,MitraClip组为71.2%,PASCAL组有优于MitraClip的趋势。两组的主要不良事件方面无差异,PASCAL组为3.4%,MitraClip组为4.8%。除此之外,两组均观察到左心室的重构、心功能改善及左心室重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1.2 TEER治疗FMR再添力证, COAPT标准之外患者效果良好


COAPT PAS研究是目前FMR患者接受MitraClip治疗后最大规模的回顾性、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共纳入5000例连续患者,1年随访结果在2022 ESC会议上公布。与COAPT-RCT相比,COAPT PAS研究纳入人群大部分超出该研究入选标准,基线合并症更多、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更差、二尖瓣反流程度更重、GDMT治疗应用率更低、风险更高。研究结果表明1年时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率(HFH)方面与COAPT-RCT研究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较COAPT-RCT研究更低,取得了更显著的生活质量、心功能和MR反流程度改善。该研究以真实世界数据再次证实了TEER在COAPT标准之外的FMR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另一个2022 TVT会议上公布了MitraClip治疗COAPT标准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一年结局(EXPAND研究)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将接受MitraClip™ NTR/XTR系统治疗的413名FMR患者分为COAPT类似组(CL)、非COAPT类似中度MR组(NCL-MMR)和非COAPT类似晚期HF组(NCL-AHF)。研究结果表明1年时,与NCL-AHF组相比,CL组和NCL-MMR组中实现MR降至≤轻度(1+)的患者百分比更高;在CL组和NCL组中均观察到NYHA心功能分级和KCCQ评分改善,CL组和NCL-MMR组获得显著改善(P均<0.00001);NCL-MMR组、NCL-AHF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心衰再住院(HFH)发生率分别与C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一方面以真实世界的数据证实了MitraClip在FMR CL患者中的临床益处;另一方面提示在COAPT标准之外接受治疗的FMR患者(中度MR和晚期HF)也能获得良好的MR减少和心功能分级的改善,与CL患者相比,1年的临床结果相似。


房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TEER开启FMR治疗领域后一直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今年EuroPCR会议上公布了MITRA-TUNE注册研究中治疗AFMR的分析结果,评估了经Mitraclip治疗的AFMR患者短期及中期临床及超声结局。研究中分析了87例AFMR患者,使用的装置包括(MitraClip, MitraClip NT, XTR, NTR, XTW-G4),器械成功率为83%,手术成功率为80%,约90%患者MR 等级降至2+级及以下。2年随访77%的患者未出现HFH,55%的患者未出现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随访期间约90%患者心功能恢复至NYHA II级及以下,超声发现左房及瓣环直径出现明显重塑改变。这提示Mitraclip 是治疗AFMR安全有效的选择,可促进左房及二尖瓣瓣环良性重塑,改善心功能及症状。


1.3 TEER应用于晚期危重病人获得积极效果


2022 EuroPCR会议上发布的Mitra-Bridge研究是对Mitaclip作为心脏移植过渡治疗的结局分析,评估了Mitraclip作为伴有重度MR的终末期心衰患者等待心脏移植期间过渡治疗的2年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入组153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9 个月,Mitraclip 术后9%患者死亡,19.5%完成择期心脏移植,12.5%患者仍在等待移植患者名单中,21%患者由于临床情况显著改善而不再需要心脏移植。该研究作为最大的TEER桥接心脏移植方案的多中心注册研究,提示了TEER作为心脏移植前的桥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延缓心衰进展,帮助等待移植的患者度过决定期和等待期。另一项来自STS/ACC TVT 注册研究评估了TEER治疗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手术成功率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共纳入379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85.6%,手术成功组院内和30 天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手术失败组(8.8% vs. 21.5%, 12.6% vs. 30.1%,P<0.001),手术成功组1年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手术失败组(34.6% vs. 55.5%, P<0.001),死亡和心衰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手术失败组(29.6% vs. 45.2%, P<0.001)。结果提示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合并心源性休克接受TEER是可行的,并且能够降低1 年全因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


1.4 TEER专用风险评分系统效能优于传统风险评分


随着TEER应用的快速推进,TEER手术风险评估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MitraScore评分是一项专门用于TEER手术风险分层的评分系统,基于MIVNUT多中心国际注册研究中1119例TEER手术的数据而建立。MitraScore评分包含患者死亡的8个独立预测因素,每个因素分配1分,每增加1分,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增加55%(HR,1.55;95% CI:1.44-1.67;P<0.001),从最低分到最高分,死亡率总体增加20倍。MitraScore评分(c-statistic为0.70)死亡率预测的辨别与校准效果优于现行的EuroSCORE II评分(c-statistic 0.61)或STS评分(c-statistic 0.57)。其详细研究结果发表于2022年JACC杂志上,该评分系统简单易行,可以对接受TEER的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有助于为MR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5 TMVR器械研发有所突破


相较于TMVr,因二尖瓣环及其周围结构的复杂性,TMVR器械研发进程较慢,需要突破瓣环不规则、锚定和左室流出道梗阻等难点,但近年各种创新器械涌现,使得TMVR亦有所突破(图2)。目前国际上唯一上市的TMVR产品是Tendyne,2020年获得CE认证。此外,发展较快的是Intrepid,有经心尖和经股静脉(经间隔)两种入路。2022 TCT会议上发布了经股静脉Intrepid 早期可行性研究结果,此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化的早期可行性研究。连续纳入30名患者并完成1月随访,其中前15 名患者具有1 年随访结果。无论是30天还是1年随访时,零死亡、零卒中事件,MR较基线显著改善,且效果持续至1年,所有患者的残余反流都在轻度及以下,无或者仅有微量瓣周反流,NYHA 分级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令人欣喜的是15例完成一年随访患者一年死亡率为0%,优于以前经心尖TMVR的结果。


图2:国际主要TMVR产品及其临床进展


1.6 瓣中瓣植入治疗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疗效优异


另一方面,经间隔TMVR在治疗外科人工二尖瓣衰败和严重二尖瓣环钙化(MAC)的高危患者中取得了优异的临床结局,2022年12月JACC发表了MITRAL研究的2年随访结果,这是首个评估采用球扩瓣膜经房间隔行二尖瓣瓣中瓣植入(MViV)疗效的前瞻性研究,共纳入91例MAC、外科瓣成形环失效(MViR)或二尖瓣生物瓣膜失败的患者,依次标记为ViMAC组、MViR组和MViV组。2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9.3%、50%和6.7%,NYHAⅠ或Ⅱ级患者比例分别为66.7%、65%和85%,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5.6±2.0mmHg、6.5±2.7mmHg和6.9±2.4mmHg,2年时所有患者没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症状较轻,且与基线相比,所有患者的KCCQ评分均有所改善。从该研究可以看出,MViV患者效果最佳,显著优于ViMAC和MViR者。


(二)国内年度进展


2.1 国内TMVr商业应用及器械研发均快速发展


Mitraclip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TMVr商业化产品,自2021年6月获批至2022年底,国内共有100余家中心开展了600余台手术。


此外,国内其他的应用产品均为临床试验产品,最多的仍是TEER相关产品,由葛均波院士、周达新教授、潘文志教授团队与捍宇医疗自主研发的ValveClamp是治疗DMR证据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器械,目前已完成NMPA确证性临床试验,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其1年研究结果(Clamp-2研究)由共同研究者美国NYU医心中心Hasan Jilaihawi教授代表研究者团队在2022 TCT会议上发布,进一步证实了该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臂试验,共纳入102例外科手术高危的DMR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再手术和MR≥3+,即刻手术成功率达97%,导管操作时间平均19min,最短的仅5min,88%的患者仅使用1个夹子便达到满意的夹合效果,术后1年患者总体有效率为87.3%(后期入组52例患者达到96.1%),97.8%的患者维持了MR≤2+,且左室射血分数和NYHA心功能分级均得到显著改善。其他国产二尖瓣夹子及其研发进展见图3,包括德晋医疗Dragonfly、应脉医疗NovaClasp、申淇医疗麒麟系统、捍宇医疗ValveClasp系统等。


图3:国内主要TMVr产品及其研发进展


2.2 自主研发联合技术引进:国内多种TMVR器械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TMVR在国内的发展也逐渐步入加速期,一方面引进国外原研产品,一方面自主研发创新产品,在2022年度,多款不同设计原理的TMVR产品都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目前TMVR国产产品多为经心尖入路,但经股静脉入路是其发展的趋势(图4)。


图4:国内主要TMVR产品及其研发进展


2.3 TEER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本年度,国内关于TEER发布了两部专家共识。其一是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二尖瓣反流经导管缘对缘修复超声心动图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在中国结构周2022的发布会专场发布。这是国际上首次对M-TEER 超声引导详细阐述的专家共识,为TEER术前评估和筛选及手术策略制定、术中导航和监测、术后随访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其二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制定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为促进我国TEER的规范开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该共识。该共识全面介绍TEER手术相关内容。


(三)年度展望


MR的高患病率,低外科手术治疗率使得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成为继主动脉瓣之后的又一热点赛道。TEER是目前该领域的主流技术,在全球手术量激增,并且产品迭代迅速,临床和解剖适应征不断拓展,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领跑;明年开始很可能有国产化TEER器械实现商业化,促进我国TEER快速发展。TMVR虽然研发难度较大,但新器械逐渐突破难点,更微创的经股静脉器械也层出不穷,并取得小样本的试验成功,有望短期内就能得到更多的临床印证,进入大规模确证性临床研究阶段。我国虽然在该领域起步晚,但无论在临床应用还是产品研发方面,都在快速发展。总的说来,二尖瓣反流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将为二尖瓣反流患者提供更微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Sharma T, Krishnan A M, Lahoud R, et al. National Trends in TAVR and SAVR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Isolated Aortic Steno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2, 80(21): 2054-2056.2-Year Outcomes After Transcatheter Versus 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in Low-Risk Patients


2.Forrest J K, Deeb G M, Yakubov S J, et al. 2-year outcomes after transcatheter versus 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in low-risk pati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2, 79(9): 882-896.


3.Altibi A, Ghanem F, Alhuneafat L, et al. TCT-324 Cerebral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s and Outcomes of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Insight From National Readmission Database 2017-2019[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2, 80(12_Supplement): B130-B130.


4.  Sato Y, Torii S, Kawai K, et al. TCT-325 Pathology of Hypo-Attenuated Leaflet Thickening (HALT) in CoreValve/Evolut Self-expand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Bioprosthes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2, 80(12_Supplement): B130-B130.


5.Tirado-Conte G, Rodes-Cabau J, Pan M, et al. TCT-458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Extra-Small Aortic Annulu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2, 80(12_Supplement): B184-B185.


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Otto CM, et al. 2020 ACC/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1;143(5):e72-e227.


2.Vahanian A, et al. 2021 ESC/EAC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 Eur Heart J, 2022, 43(7):561-632.


3.Roger Jason et al. “Contemporary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outcomes of 1000+ patients treated with mitraClip™ G4: results from the EXPAND G4 Post Approval Study” TCT 2022.


4.Lim S, et 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 for degenerative mitral regurgitation in prohibitive surgical risk patients.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2 Sep 8;S1936-8798(22)01704-6. doi: 10.1016/j.jcin.2022.09.005.


6.Goel K, et al. “COAPT PAS: 1 year outcomes from 5000 patients” ESC 2022.


7.Tang G, et al. "One-ye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MR outside the COAPT criteria: from the MitraClip™ global EXPAND study" TVT 2022.


8.Rubbio A, et al. "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mitral valve repair in atrial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insights from the multi-center MITRA-TUNE registry" EuroPCR 2022.


9.Munafò AR, et al.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 as Bridge Therapy to Heart Transplantation (MitraBridge)” EuroPCR 2022.


10.Alkhouli M, et al. “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itral Regurgitation and Cardiogenic Shock: Insights from the TVT Registry” TCT 2022.


11.Raposeiras-Roubin S, et al. A Score to Assess Mortality After Percutaneous Mitral Valve Repair. J Am Coll Cardiol. 2022, 79(6):562-573.


12.Zahr F, et al.”Transfemoral TMVR: Intermediate-Term Outcomes From the Intrepid Early Feasibility Study”. TCT 2022.


13. Jain R, et al. “Midterm Echocardiographic Outcomes Following Transapical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Updates From the Intrepid Pilot Study”. TCT 2022.


14.Eleid MF, et al. 2-Year Outcomes of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Annular Calcification, Rings, and Bioprostheses. J Am Coll Cardiol. 2022; 80 (23): 2171–2183.


15.Pan WZ, et al. 1-Year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Trial of TEER With ValveClamp System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DM. TCT 2022.


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

▼▼▼

张源 周达新


三尖瓣反流(TR)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常继发于下游的瓣膜疾病、心房颤动等。药物对重度TR患者的疗效不佳。外科修复/置换手术治疗TR,也具极高的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严重TR与不良结局相关。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介入(TTVI)治疗器械的研发使得此领域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TR治疗的发展,有望取得突破。


(一)国际年度进展


目前国际上针对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的策略主要包括:减小三尖瓣环的经导管瓣环成形术、改善瓣叶接合的瓣叶边缘对合技术、经导管人工瓣膜置换术、经皮异位三尖瓣置入术。

1.1 三尖瓣置换器械突飞猛进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已经获批临床使用的经导管三尖瓣置换(TTVR)产品,但该方向目前进展迅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疗法。EVOQUE瓣膜是Edwards公司设计的一款自膨胀式三尖瓣瓣膜,具有44、48和52mm两种尺寸型号。其固定方式主要依靠9个倒勾的瓣叶夹持件,输送状态时夹持件伸直,送入输送鞘管后夹持件倒勾向心房,与自身瓣膜支架径向支撑之间形成夹持力夹住瓣叶,操作时经股静脉途径使用28F。最近在PCR伦敦瓣膜展爱德华宣布了经股静脉植入的EVOQUE的单臂、前瞻性、全球多中心TRISCEND研究一年临床结果,试验共招募了来自北美和西欧176名患有中度至重度退行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器械植入率和手术成功率高达98.2%和96.4%,在1年随访结果显示受试者生存率为90.1%,无心衰住院率88.4%。97.6%的受试者在1年随访时仅存在轻度或微量TR(n=84),93%的患者处于NYHA I/II级。相较于TRISCEND 30天随访结果,虽然表现出了更高的全因死亡率,但有更大比例的受试者心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EVOQUE有望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三尖瓣置换装置。


Cardiovalve是一款经股静脉植入的三尖瓣置换器械,被杭州启明医疗收购,目前在国内尚未启动临床研究。Cardiovalve系统在二尖瓣临床试验AMEAD研究,及三尖瓣临床试验AHEAD研究已在欧美展开,分别成功完成了15例。


Topaz是由TRiCares公司开发的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该系统由自膨镍钛合金双层支架和猪心包的瓣叶组成,系统经股静脉入路。并于2021年7月成功完成FIM的首两例的入组。两例受试者均成功经股静脉入路植入瓣膜,未发生不良事件,受试者顺利出院。


MonarQ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是沛嘉医疗2021年6月与inQB8达成战略合作,同意收购MonarQ TTVR技术,由inQB8继续代为开发。MonarQ瓣膜经过独特生物动力学设计,不依赖强径向支撑力的锚定设计,以期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如右冠挤压、瓣叶损伤和传导阻滞的发生。MonarQ瓣膜像汉堡一样上下搭在原生瓣叶上,自然的顺应血流流动节奏,分担收缩负荷力,在各种尺寸原生瓣环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瓣周漏。

图1:国际上的经皮置换三尖瓣瓣膜


1.2 三尖瓣修复器械逐渐在真实世界逐步得到验证


经股静脉瓣环成形系统Cardioband是最早获得CE认证的TTVI产品,今年10月,Edwards Lifesciences在JACC心脏介入子刊上发表了Cardioband早期可行性研究1年随访结果。该项研究纳入了来自来自美国7个中心的37名重度三尖瓣反流受试者,91.9%的受试者取得了器械成功,82.6%取得了手术成功,在1年随访时73.0%的受试者TR程度降至中度以下。1年全因死亡率13.5%,心血管死亡率为8.1%,因心衰再住院率10.8%,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35.1%,未出现传导阻滞或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心律失常。该研究显示了Cardioband长期有效性。


缘对缘修复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三尖瓣介入修复技术。其中Edwards Lifesciences的PASCAL系统及Abbott Vascular的TriClip系统均已优先取得了欧盟CE认证。bRIGHT研究是首个评估TriClip™和TriClip™ G4系统进行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研究进一步确认了TriClip™和TriClip™ G4系统在欧洲真实世界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公布的前200例TR患者结果显示,即使基线时TR程度较重,通过TriClip TEER治疗能够持续降低TR,1年时,TR等级在中度及以下的比例仍维持在86%的水平,与出院时无明显差异。大部分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在1年时均得到了持续改善。术后1年,23例(11.5%)患者出现了MAE事件,其中16例(8%)患者为心源性死亡。PASTE注册研究纳入欧洲2019年2月后商业植入PASCAL或PASCAL Ace的235例高风险患者,平均年龄78±8岁,87%为功能性TR,1/3患者术前已植入CIEDs。在最近的可用随访(中位数173天)中,78%患者TR持续降低(TR中度或以下),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重构的迹象,患者症状显著减轻。该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了PASCAL系统在治疗TR的有效性。


(二)国内TTVI器械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国内三尖瓣介入治疗领域目前尚无产品上市。现有多款自主研发的器械处于临床研究段,初步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2.1 国内三尖瓣置换类器械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健世科技研发的LuX-Valve三尖瓣自膨胀生物瓣膜采用“非径向支撑力依赖”的独特设计理念,利用室间锚定及瓣叶抓捕的方式固定瓣膜。确证性临床试验始于2020年10月,于2021年8月结束入组,共入组159例患者,2022年10月完成术后1年随访,已经进入注册递交环节。经颈静脉入路的LuX-Valve Plus系统对输送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将手术入路改为右侧颈内静脉,进一步实现了治疗的微创化和外周化。该产品于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和加拿大温哥华圣保罗医院同步开展救治性临床,相关结果已发表在《Eurointervention》上。全国多中心确证性临床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已于2022年9月正式启动,目前入组进度过半,预计将在2023年初完成临床试验入组工作并进入全面随访阶段。同期LuX-Valve Plus系统也开启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TRINITY Trial),目前在法国、德国、加拿大和美国共完成了人道主义临床试验逾20例,器械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容错率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好评。


2.2 国内三尖瓣修复类器械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是由汇禾医疗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三尖瓣修复产品,还原经典的外科缩环手术,经血管穿刺入路,无需开胸,恢复快,操作简单。可行性临床试验研究显示器械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于 2022年5月至10月完成前瞻性、多中心、单组目标值设计的临床试验。该确证性临床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全国多家中心参与,已完成入组100例患者,目前进入随访阶段。


(三)展望


随着临床对三尖瓣认识的深入,三尖瓣不再是“被遗忘的瓣膜”。现阶段对于TR行介入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筛选,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或者置换术均展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未来需要努力改善术后瓣周漏,并在长期随访中实现患者持续良好的临床获益。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将有商业化三尖瓣介入产品上市。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创新以及相关领域经验的积累,将会逐步扩大三尖瓣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以更小的创伤、更多的获益,为广大TR患者提供治疗机会。



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

▼▼▼

张晓春 潘文志 周达新


(一)国际年度进展


1.1 真实世界大样本研究提示左心耳封堵术后最佳的抗栓方案


在年初的ACC 2022大会上,公布了美国NCDR-LAAO注册数据库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一年的临床结果,为左心耳封堵又添一真实世界大样本数据。研究共纳入36681例接受Watchman左心耳封堵的患者,平均年龄76.0±8.1岁,平均CHA2DS2-VASc评分4.8±1.5分,平均HAS-BLED评分3.0±1.1分。25.5%的患者有卒中史,69.5%的患者发生过临床相关出血事件(11.9%为颅内出血)。中位随访时间374天(IQR 212, 4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后1年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仅为1.53%(95%CI 1.39-1.69%),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栓塞发生率为2.19%(95%CI 2.01-2.38%)。该大样本研究再次证实在真实世界中左心耳封堵的有效性。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为8.52%(95%CI 8.19-8.87%),大出血发生率为6.93%(6.65%-7.21%),且大部分出血事件发生在术后45天内。鉴于较高的出血风险,加之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后用药尚无同意标准,基于NCDR数据的术后用药分析也在今年的HRS大会上进行了展示。研究结果提示ASA加入抗凝药物会显著增加不良事件尤其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单用OAC可以减少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并不增加缺血事件的发生。DAPT虽不增加出血发生风险,但器械相关血栓发生风险增加。上述研究结果将为后续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优化LAAO术后抗栓方案。



图1:NCDR术后用药分析


1.2 Amulet IDE研究3年随访结构优秀


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 2022)上,Dhanunjaya Lakkireddy教授公布了Amulet IDE研究的3年随访结果。Amulet IDE是左心耳封堵全球首个器械间多中心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通过雅培最新一代产品Amulet™与波科上一代产品WATCHMAN™ Gen2.5的对比,旨在评估Amplatzer™ Amulet™封堵器相比WATCHMAN封堵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三年随访结果基于意向性进行分析,Amulet组917人(实际共有903人完成植入);WATCHMAN组916人(实际共有896人完成植入),3年随访完成率Amulet组较高(92.7% vs. 86.7%)。随访发现,两组缺血性卒中、体循环栓塞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0.87, 95%CI 0.66-1.14,P=0.31)。同时两组在全因死亡、栓塞事件和大出血事件方面也均无统计学差异。 Amulet IDE 3年随访实验中,两种封堵器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都具有良好的保护性,再一次证明了左心耳封堵对于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有效性。


1.3 WATCHMAN FLX堵器能够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


在HRS 2022大会上,James Freeman教授汇报了WATCHMAN FLX的最新研究结果。该研究纳入了611家中心,同时比较5万多例WATCHMAN Gen 2.5和WATCHMAN FLX的数据,其主要终点为住院期的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终点包括植入成功率、器械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残余分流(>5mm)。研究发现,在不良事件上,WATCHMAN FLX能够在WATCHMAN Gen 2.5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1.35% vs. 2.4%),主要得益于心包积液与大出血事件的减少。在手术表现方面,FLX进一步提升了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图2:WATCHMAN FLX对比WATCHMAN Gen2.5住院期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WATCHMAN FLX最大样本量(N=16446)的真实世界研究——SURPASS研究于CRT 2022大会上展示。该研究旨在评估美国国家心血管注册数据库中所有接受WATCHMAN FLX植入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NCDR-LAAO登记并接受WATCHMAN FLX治疗的所有患者。最新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为98%,围术期手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37%(60/16048),45天需要干预的心包积液事件发生率为0.51%,并且在45天的随访中,82%的患者没有残余分流,95%的患者残余分流<3mm。


(二)国内年度进展


2.1 国人的房颤流行病学数据进一步完善


今年4月,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杂志发表了最新的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这项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团队发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经过校正发现中国成年人的房颤总患病率为1.6%。该项研究数据来自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对中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多阶段分层抽样调查,入组人数达114039人。以此校正的患病率,估计我国约有2200万房颤患者,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近三倍。回归分析显示,老年、男性和既往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等)是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还发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房颤患病率相似,但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华东地区因为经济卫生水平最高,年轻人的比例最高,因此房颤患病率最低。


2.2 相关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随着技术发展,在成熟中心,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左心耳封堵术优化势在必行。由于疫情原因,TEE等经典检查项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CTA术前评估逐步进入临床专家视野,且越来越被广泛接受。随着技术的探索与循证积累,未来或有望替代TEE成为部分患者术前评估的新选择。围术期监控与评估也提出了新出了要求。2022年发布《心腔内超声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可以使用ICE在左心耳封堵(LAAC)中作为器械释放标准的评估及应用。与此同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周达新教授、吴永健教授、宋治远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汇集国内外多家中心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2)》正式出炉,积极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医生技术水平的左心耳封堵术优化方案,为成熟中心术者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简化式操作提供了完善、全面的指导路径。可预见该简化共识在未来会持续更新,帮助更多术者掌握左心耳封堵术,助力术式发展。


(三)年度应用情况


全球范围内,疫情肆虐影响择期手术的实施,但全球左心耳市场仍保持高速发展。截止目前,全球WATCHMAN及WATCHMAN FLX植入已超20万例,而预测在2023年美国左心耳封堵植入总例数将达9万例,2025年美国左心耳封堵植入总例数将超过18万例。2022年是左心耳封堵术循证发展二十年,也是我国左心耳封堵商业化开展的第9年,4款新的国产器械获得NMPA审批,在商业植入上面加速技术下沉。2022年有近600家中心可以开展左心耳封堵术,包含临床研究在内累计植入超过15,000台,最新上市WATCHMAN FLX植入逾300台。与去年不同,全国各地开展没有集中在东南沿海,而是呈现百花齐放情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河北省二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中心植入例数名列前茅。


2022年是中国左心耳封堵发展百花争放的一年,2022年5月波士顿科学公司全新一代WATCHMANFLX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中国上市,并且完成300例的上市后植入;2022年同时也是多个国产封堵器的中国上市元年,2022年4月上海心玮医疗的Lagger左心耳封堵器、2022年6月深圳信立泰的LAMax左心耳封堵器、2022年9月广州脉搏的Leftear左心耳封堵器以及2022年11月德诺医疗的SeaLA左心耳封堵器分别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内的其他多个厂家如上海微创、申淇医疗、南京友德邦等也在继续推进左心耳封堵器的相关研发和临床试验工作。2022年先前上市的多款国产左心耳封堵器械继续稳步推动着国内外左心耳封堵术式的发展,先健科技的LAmbre封堵器自国内及欧洲上市后,2022年海内外植入形势一片大好;2022年上海普实医疗的LACbes封堵器完成体内植入亦有大幅提升。


(四)年度展望


LAAC发展即将进入新的十年,“中国特色”循证证据、创新术式探索发展、百花齐放的本土研发,为左心耳封堵术持续注入新的生机。房颤患者庞大基数,心内科跨亚专科开展的独特性,也使得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患者非药物预防方案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学会的关注与推动,更多本土随机对照研究等高质量结果的发布,配套优化术式的探索,可预期在全球LAAC发展中中国将走出自己的特色,造福更多病患。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

李明飞  潘文志 周达新


(一)国际年度进展


在器械方面,近年来,有较大创新性改进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较少,多集中在可吸收封堵器和输送系统。其中瑞士的公司atheart Medical其开发的可吸收封堵器reSept获得FDA批准进行IDE研究,已完成预先入组5例手术,目前正在进行上市前临床研究(图1)。雅培重磅产品Amplatzer Talisman PFO在欧洲上市,新的Talisman PFO封堵器预先安装在输送导管上,旨在减少医生的准备时间,使系统更容易使用(图2)。Amplatzer TrevisioTM输送系统(ATIDS)用于装载和释放Amplatzer ASO封堵器,具有超柔性输送线尖端,在减少张力和精确植入方面具有潜在的技术优势。首次应用在儿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其安全性、有效性可靠。  


2022年5月份,SCAI(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发布了《卵圆孔未闭的管理指南》,与最近针对18-60岁之间既往有PFO相关卒中的患者的指南一致:关于PFO封堵的推荐级别(II A),并且表明PFO封堵对正确的患者群体有益,心-脑团队对于患者做出正确的临床决定至关重要。

图1:可吸收封堵器reSept


图2:Amplatzer Talisman PFO封堵器


图3:Amplatzer TrevisioTM输送系统(ATIDS)


(二)国内年度进展


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器械研发方面,国内仍有较多值得一提的创新点。针对目前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存在房间隔难以穿刺影响后续微创介入手术的临床痛点,中山医院团队国际上首先提出可穿刺房间隔封堵器的概念,研发了可穿刺封堵器ReAces。该器械动物实验研究已发表在JACC子刊,已完成探索性临床研究,目前正进行上市前临床研究(图4)。目前国外因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高并未将膜部室缺的介入封堵列入适应证,而我国自主研发封堵器械的优势,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进一步优化室缺封堵器,乐普医疗研发了可全降解室缺封堵器(图5),已于今年在我国获批上市应用,成为世界首个获批上市可降解封堵器。数款全降解封堵器采用PDO(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乳酸材质,约一年后全降解封堵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患者可达到终身治愈且体内无植入异物,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据现有公布资料,深圳先健、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有限公司、上海锦葵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均已研发了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锦葵医疗的Pancy封堵器及其MALLOW输送系统和可降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及上海形状记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均已开始临床试验。


图4:可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示意图


图5:全降解封堵器示意图以及降解过程


在国内SPRING研究推动下《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中国专家共识》今年发布,共识指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ASCE)及充分的激发试验是诊断心内分流的金标准,尤其是卵圆孔未闭的诊断。由于患者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常会出现较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指南对于该问题也做了细致解释。


(三)应用情况


2022年国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数量并未因国内疫情关系受到很大影响,根据乐普医疗、先健科技和华医圣杰以及雅培医疗在国内的不完全数据统计,今年我国完成的房间隔缺损介入例数近40000例,动脉导管未闭11000例,室间隔缺损10000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30000例,在此数据基础上,若再加上部分其他厂家的少量介入治疗数量,今年全国总体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数量可能9万多例,较以往有大幅增长,这其中主要的增长点为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四)年度展望


目前国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和普及期,国内自主研发封堵器的问世促进了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方面远超欧美数量上。随着材料科学和疾病谱的改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仍有进步空间。可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可降解封堵器、新结构及新工艺的封堵器是发展方向。先心手术介入量整体上增长平稳,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发展迅速。



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Hu K, Liu D, Störk S, et al. Echocardi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One-Year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by Significant 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J Card Fail. 2017 Jun;23(6):434-443.


2. Kundi H, Popma JJ, Cohen DJ, 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Isolated Tricuspid Valve Surgery Among Medicare Beneficiaries. Am J Cardiol. 2019 Jan 1;123(1):132-138.


3. Nath J , Foster E ,  Heidenreich P A . Impact of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on long-term surviv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4, 43(3):405-409.


4. Susheel K, Rebecca T.H., et al. Transfemoral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ISCEND study 30-day results.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22;15(5):471-48


5. Emmanuel T, Mohammed N, et al. First-in-human implantation of the Topaz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system. Eurointervention. 2022;18(10):862-864.


6.https://www.healio.com/news/cardiac-vascular-intervention/20220525/transcatheter-tricuspid-repair-systems-improve-shortterm-outcomes-in-realworld-cohort


7. William A.G., Sandra V.A., et al. 1-year outcomes of Cardioband tricuspid valve reconstruction system early feasibility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22;15(19):1921-1932.


8. Xavier F, Dabit A, et al. The TriClip system for edge-to-edge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air. A Spanish multicenter study.


9. Pual S, Rebecca T.H. et al. First report of outcomes in the TRILUMINATE Pivota Clinical Trial of TriClip in patients with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ugust 28,2022, ESC Congress.


10. Mirjam G.W., Kornelia L, et al. Multicenter experience with the trancantheter leaflet repair system for symptomatic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22;15(13):1352-1363.


11. 张源,潘翠珍,潘文志,刘宇,张蕾,陈莎莎,张晓春,李明飞,周达新,葛均波.应用异位三尖瓣植入术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1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2):179-182


12. Rodrigo EL, Angel SR, et al. 6-month outcomes of the TricValve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he TRICUS EURO study. 2022;15(13):1366-1377.


13. Minku C, Seungwhan L, et al. A novel device for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eduction featuring 3-demensional leaflet and atraumatic anchor. JACC-BTS. https://doi.org/10.1016/j.jacbts.2022.06.017


14. Lu FL, Ma Y, An Z, et al. First-in-Man Experience of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With LuX-Valve in High-Risk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Patients.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20;13(13):1614-6


15. Zhang Y, Lu F, Zhou D, Pan W, Ge J. A first-in-human study of transjugular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with the LuX-Valve Plus system. EuroIntervention. 2022 Sep 5:EIJ-D-22-00517.


16.郑帆 张晓春 陈莎莎 李明飞 李伟 潘翠珍 郭克芳 潘文志 周达新 葛均波;应用 K-Clip 系统经导管治疗左心瓣膜置换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 1 例;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2年 6 月第30卷第 6 期 Chin J Intervent Cardiol, June 2022, Vol 30, No.6


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Shi S, Tang Y, Zhao Q, Yan H, Yu B, Zheng Q,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Reg Health Western Pacific. (2022). doi: 10.1016/j.lanwpc.2022.100439.


2. Matthew J. Price, David Slotwiner, Chengan Du, James V. Freeman, Zoltan Turi, Chidambaram Rammohan, Fred M. Kusumoto, Clifford Kavinsky, Joseph Akar, MD, Paul D. Varosy, Christina Koutras, Jeptha P. Curtis, Frederick A. Masoudi. 1-Year Outcomes After Transcatheter LAAO.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Vol. 15, No. 7, 2022, April 11, 2022: 741–750.


3.James V. Freeman, Angela Y. Higgins, Yongfei Wang, Chengan Du,Daniel J. Friedman, Usama A. Daimee, Karl E. Minges, Lucy Pereira, Andrew M. Goldsweig, Matthew J. Price, Vivek Y. Reddy, Douglas Gibson, Shephal K. Doshi, Paul D. Varosy, Frederick A. Masoudi, Jeptha P. Curti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fte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CC Vol. 79, No.  18, 2022, May 10, 2022: 1785–1798.


4.Kapadia S. Late‑breaking study results reinforce positive real‑world outcomes with the WATCHMAN FLX ™ LAAC device[EB / OL]. [2022‑05‑25]. https://news. bostonscientific. com /2022‑02‑28‑Late‑Breaking‑Study‑Results‑Reinforce‑Positive‑Real‑World‑Outcomes‑with‑the‑WATCHMAN‑FLX‑TM‑LAAC‑Device.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Dotter CT, Judkin M.Transluminal treatment of arteriosclerotic obstruction[J].Circulation,1964:30:654.


2. Porstmann W , Wierny L , Warnke H . Closure of persis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out thoracotomy.[J]. Ger Med Mon, 1967, 12(6):259.


3. Clifford J. Kavinsky, SCAI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ent Foramen Ovale.[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 Interventions.


4.Haddad R N , Khraiche D , Bonnet D , et al. 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the New Amplatzer Trevisio Delivery System in Transcatheter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s in Children[J]. Frontiers in Pediatrics, 2021, 9:641742.


5.  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2022.37(5):449-458.


6. Zhang et al,A Novel Puncturable Atrial Septal Defect Occluder[J]. JACC:Basic To Translational Science Vol ,2022.


7.  Long Chen, MD, First-in-Human Experience With a Novel Fully Bioabsorbable
Occluder fo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J]. JACC: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aolsvol.13,NO.9,2020


本文转载自“瓣膜中心”公众号

阅读数: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