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董念国团队:2022心衰器械治疗十大发展方向,引领心血管介入下一个发展浪潮

董念国

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

协和医院



  • 本文特邀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尚小珂  张长东 邱层凌 董念国

导语:

岁序更迭,华章更新。转眼间,2023年翩然将至。
回望2022年,传播性较强的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造成我国多地疫情的反复,叠加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趋严,为心血管领域学术交流与技术发展带来不少制约因素,不过我国心血管人依旧本着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医者精神,攻坚克难,完成了一个个骄人成绩。不仅如此,在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同仁的合力推动下,世界心血管领域也有着巨大发展,各类新技术、新理念、新研究成果依旧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严道医声网特邀领域内资深专家结合过往一年工作经历,盘点2022年度领域重大进展,在累累硕果中细数这一年的奋斗时光。
介入性心力衰竭(心衰)器械治疗

——守护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最后的主战场

心衰患者人群巨大,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后共同归路,尽管在心衰的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心衰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目前治疗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心衰器械领域仍然存在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和提升空间。

现阶段,基于器械或设备的介入性心衰疗法有着药物治疗无可比拟的几项优点:

可能有助于减少多药治疗和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需求,避免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严重患者无法增加用药剂量,这几点都一直困扰着心衰的治疗。

而在介入性心力衰竭领域,从基于设备的心衰治疗开发中的先前成功和挑战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新型介入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过去两年各种器械治疗手段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介入性器械治疗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为临床和器械创新提供了诸多思路,为患者进一步寻求治疗新突破指日可待。

新的进展也面临着临床试验的巨大挑战
能否最终实现有效性、安全性、简便实用性的平衡,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产品最终能否获批和临床推广:

(1)心衰患者技术研发难度巨大,需要漫长时间及耐心。回望心衰治疗的发展史,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CRT/ICD,还是TEER技术,都是经过20年以上时间才真正成熟,在临床广泛应用。另外,数十年期间内,真正最后胜出的技术寥寥可数。所以,需要足够耐心等待技术的成熟及验证。

(2)心衰发病机制复杂,故治疗的靶点较多,可研发的技术及器械也较多,可能存在着多个器械获得临床肯定。因此,心衰介入治疗是一个工具箱,而不单是某一个技术。然而,并不是所有靶点都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最终能获得临床广泛应用的器械不会太多,究竟哪些技术效果是有效的,需要时间验证。

(3)心衰介入治疗是非常有技术前景的发展方向,但与冠脉介入和瓣膜介入相比,更多涉及功能修复,而不单单是解剖修复,因此其发展要更漫长、坎坷。其技术研发更需要医学专家的参与。

(4)心衰患者虽然数量巨大,但不同患者异质性很大。其病因、疾病进程、病理生理存在很大差异性。具体到某个特点单一的一项技术只能适应特定一部分人群。所以,真正合适某一技术的患者数量相对有限。切勿盲目扩展到广泛人群,导致临床研究及应用结果不理想。

(5)心衰是个动态、变化的疾病,其临床效果验证存在很大挑战。需要多医学专科合作,制定严谨的临床研究方案,方能给行业信服的结果。

近年来,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已有多项积极的药物临床试验和器械临床试验取得了突破,但这些患者的残余心衰风险仍然很高,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依然缺少经过验证的、证据充沛的治疗方法,继续开发创新的心衰治疗方法十分必要且紧迫。



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下一个浪潮

细数国内心衰器械创新发展

回顾心衰及相关合并症的器械/设备治疗,当前已经成功进入临床并有所突破的新型设备,同样在未来具有良好的潜在前景。同时,国内新型心衰器械/设备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以下内容简要叙述近两年来国内心衰器械治疗主要进展和未来前景。 

方向一

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上市,心衰外科治疗进入人工心脏时代

永仁心医疗的EVAHEART上市后,中国拥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同心医疗的CH-VAD、航天泰心的HeartCon先后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领域最复杂的植入器械研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同时,国内自主研发全球最小的磁悬浮式离心泵,核心医疗研制的CorHeart已于近期完成临床入组,标志着国产化技术已比肩国际前沿。

这些公司的产品进展迅速,在资本市场也掀起一阵热潮。

同心医疗在2022年获得数亿人民币融资,剑指IPO;核心医疗在此前获得高瓴投资后,于22年更进一步获多家机构的联合投资;永仁心产品在控股方维梧资本支持下,面貌焕然一新,商业化进程有序展开。

  • 以不良事件发生更少为目标,体积更小、耐用性更优、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的心室辅助装置在不断探索和研发中,更小的体积和侵入性、更新颖的泵血设计、运行过程近乎静音等优点,也成了下一代心室辅助装置的发展方向。

  • 还有产生搏动性血流的心室辅助装置,在保证血流量的基础上,更贴近患者的生理血流,使其他器官灌注变化更小。

  • 随着经皮肤充电等技术的突破,微型植入式VAD、完全植入式VAD、脉动流薄膜技术VAD、带有人工瓣膜进行双心辅助的全人工心脏等颠覆性尖端设备也将迎来新发展阶段。

法国Carmat公司研发的双心辅助人工心Aeson产品2021年获得首例商业化应用以来,已经开展了多例植入。2022年该公司得益于良好临床及商业进展,获得共计4050万欧元的投资。

方向二

心房分流术竞相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更新

2021年国内心房分流器临床应用进展顺利,D-shant心房分流器(国内唯柯医疗产品)Noya射频心房间分流系统(国内诺生医疗产品)先后进入多中心临床研究阶段,数家同类产品成功进入临床,显示了产业及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认可。

心房分流术目前国内外在HFpEF、HFmrEF、HFrEF均有临床研究同步开展,几项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的临床结果将于近几年内公布,除了改善患者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外,心房分流术能否改善心衰相关再住院及死亡率等硬终点结果及长期预后也值得期待。

同时,心房分流术在晚期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领域的探索也已开始,未来有望改变过去球囊房间隔造瘘的弊端,甚至更新指南建议。

2022年2月1日Lancet刊发了全世界第一款心房分流装置Corvia Atrial Shunt System(2019年爱德华生命科学以3500万美金收购该公司,后者在22年5月获得=一轮5400万美元的融资)的关键研究REDUCE LAP-HF Ⅱ的主要研究结果,这也是第一个经过严谨设计和严格随访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假手术对照的关键临床研究。

该研究总体结论是中性的,主要疗效终点(风险比为0.98,95%CI= 0.8~1.2,P=0.85)在各组之间没有差异。两组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均不常见(随访12个月内分流器组4例,假手术组2例)。心房分流装置组 66 人(21%)和假手术对照组60人(19%)发生至少1次心力衰竭事件。在691天的中位随访时间(IQR:389~809)中,两组心衰事件的总发生率相似(心房分流器治疗组每位患者每年 0.28 次事件,假手术组为 0.25次)。心力衰竭事件没有差异。1年随访时两组KCCQ总评分改善程度相似[分流器组的中位数变化为10.2(IQR:1.8~26.8),假手术组的中位数变化为9.4(IQR:–2.1~22.9)]。研究团队对各项指标细化分析显示,性别为男性(P=0.02)、右心房容积指数>29.7ml/m2(P=0.012)和20W运动时肺动脉收缩压>70mmHg(P=0.002)的患者心力衰竭事件结局较假手术对照组更差。探索性事后分析发现,基于20W峰值运动 PVR 进行分组可影响到心力衰竭事件和KCCQ总评分结果。峰值运动 PVR<1.74WU(n=382)的患者似乎从分流术中受益(风险比为1.28,P=0.032;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率风险比为0.71,95%CI= 0.42~1.20;KCCQ 总评分变化为5.5,95%CI =1.6~9.5),而峰值运动 PVR >1.74WU(n=188)似乎在使用分流装置时效果更差(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率风险比为2.48,95%CI= 1.23~5.01;KCCQ 总评分变化为–6.2,95%CI= –11.8~–0.7)。静息PVR未发现明显关联性。同时,如排除使用起搏器者(占20%的患者),PVR<1.74WU组获益更多,PVR>1.74WU组则风险或损害略降低,提示右心室永久起搏可能也是导致潜在右心功能不全进展的原因之一。

这一研究对于心房分流术这一新兴技术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论国内外同类产品研究,还是学界对心衰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诊疗认识,都会从中获得启发,也意味着心房分流术并不适用于所有心衰人群,需要进一步评估。

国内企业唯柯通过明确的适应症把控,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初期数据良好。
方向三

世界上最小的心脏辅助装置Abiomed Impella ECP(折叠式介入VAD泵)

Impella是目前唯一一款上市的介入型血泵,使用微型轴流泵模拟正常生理过程,将血泵至升主动脉以直接降低左心室负荷并主动地向全身供血,可直接降低左心室压力和容量,增加主动脉前向血流,升高主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心输出功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改善氧平衡,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

介入性血泵主要用于高危PCI手术的保护,体积小,易植入,创伤小,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风险,但其转速极高,只能短期辅助,不能长期使用。

根据流量不同,Abiomed公司研发了Impella 2.5、Impella CP和Impella 5.0多种产品,分别能提供2.5L/min、3.0~4.0L/min、5.0L/min的最大心排血量支持。2021年8月,Abiomed宣布其最新一代心脏泵——Impella ECP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设备”称号,意味着这一世界上最小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型心脏泵(流量达3.5L/min以上,直径仅有 9F,在主动脉内可扩张到18F直径,叶轮运转直径变大,有效减少溶血并发症)有望加速监管审查流程和上市前批准(PMA)申请。

截至目前,已有多款Impella 心脏泵获得FDA批准,其对于心源性休克、高风险PCI和心外科围手术期低心排等危重患者可提供关键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随着Impella系列产品在心内介入领域的渗透率与使用量逐年高速增长,这一pVAD关键技术手段以第三代Impella ECP的出现而向着更小尺寸、更大流量、更全面的体外生命支持发展。

国内由于潜在巨大的临床需求,国产创新器械有望很快面世。
方向四

经导管心内膜下水凝胶注射和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开启心衰治疗新方向

2021年3月和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心脏内科成功使用国内自主研发的经导管心内膜注射系统先后完成了全球首例海藻酸盐水凝胶注射液植入和全球首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心肌细胞注射液微创植入,用于治疗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为心衰患者的干预开辟了全新的治疗方案,实现了植入路径和植入材料的双重创新,实现了心力衰竭干细胞治疗的新突破,为终末期危重心衰患者带来治疗方案。

通过植入水凝胶,使心肌应力减小,左心室发生逆重构,减轻心脏负担,从而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德柯医疗研发的XDROPTM水凝胶产品来源于海藻酸盐,通过独特的改进工艺,使其成为兼具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理想植入材料。同时经导管心内膜注射系统,可通过微创路径将水凝胶植入到心肌中,使整个注射过程安全、可控。

截至目前,该项技术临床试验入组手术成功率达100%,所有受试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并已完成绝大部分受试者的随访。已有的随访数据显示,受试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相关检查结果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该产品即将开展注册性临床试验

方向五

植入式心肌收缩调节器上市,植入性电子设备是治疗心衰的新武器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新型电子设备。
Optimizer系统包括一个带有可充电电池的植入式脉冲发生器,即1根心房和2根心室起搏旋入式导线、1个植入式脉冲发生器和1个电池充电器,1根心房导联用于传感,其放置方式与标准起搏器相同,2根心室导联用于传感局部电活动和CCM信号传递,被放置在右心室间隔上。该装置设计为24小时内平均每5小时传递CCM信号,可每周自行在家充电。
CCM通过在心搏的绝对不应期施加电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生理状态,可以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加强心脏收缩力,改善心功能。
通过Optimizer系统可改善QRS持续时间<130毫秒、LVEF在25%~45%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对于多达70%、不适用于CRT的窄QRS波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这项技术可以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继国际新一代CCM OPTIMIZER Smart在2019年美国FDA获批后,2021年成功获得了我国NMPA上市批准,于2021年内11月完成首例植入。
近两年来,CCM在全国各大医院作为新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推广,植入后即刻显现有射血分数的改善及术后活动耐量的提高。对于各种终末期窄QRS的心衰患者,这无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国内不少从事心血管植入有源产品的厂家,正在储备相应技术,相信不久也将在中国注册平台看到中国创新产品的身影。
方向六

Aortix获得FDA IDE批准用于心肾综合征的试点研究,介入式VAD向植入式迈进

Aortix是一种经皮介入的机械循环支持(pMCS)器械,最初设计用于治疗因病情过重而不能单独用药的心衰患者,目前治疗范围正扩展到心肾综合征。

Aortix非常小,直径只有6mm,长度为6.5cm。Aortix是通过经皮导管介入手术放置在降主动脉中长达7天,降低心脏负荷,从而使心脏得到休息,并增加肾脏供血。Aortix类似于一个微型的抽水泵,利用液体夹带来增加天然血流,从而导致血液流速加速,心脏输出量增加,并减少心脏的工作量负荷。

Aortix获批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进行IDE研究,研究将招募45名心肾综合征患者。2021年5月Procyrion AortixTM经皮机械循环支持(pMCS)装置成功启动美国试点试验中的首例患者,以评估其用于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例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植入Aortix后,患者的关键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得到改善,并促使肾脏排出了超过10L的多余液体,从而大大改善了肌酐水平(一种衡量肾功能的指标)。

Aortix还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来评估其在治疗心肾综合征中治疗效果。期待其IDE临床研究能早日结束,给心肾综合征患者提供新的希望。该装置通过经皮导管路径放置在胸降主动脉中长达7天,借鉴了石油输送技术,将其运用到心脏泵领域,利用流体夹带来增加泵血,可同时减轻心脏后负荷并增加肾脏的灌注,适用于急性失代偿心衰尤其是心肾综合征的患者。

无独有偶,另一款类似器械ModuleHeart也于2022年在动物实验上取得成功,而获得FDA“突破性设备”称号。

其是经股动脉植入3个泵组件后,于体内组装,并植入降主动脉,通过外接电池以维持长期机械血流动力学支持,以提高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ModuleHeart拥有一个专有的模块化组件,允许依次经股动脉植入泵组件,然后使用经导管技术组装。ModuleHeart被植入降主动脉,旨在增加自然血流和终末器官灌注,以稳定晚期心衰患者,阻止疾病恶化,避免急性失代偿。

近期Puzzle Medical宣布成功完成其产品ModulHeart首次人体研究。本次研究共4名患者,他们在接受高风险PCI手术时部署了ModulHeart 以提供循环支持。所有患者的心脏和肾脏功能都有所改善。ModulHeart的模块化设计允许通过平行锚定在降主动脉中的多个泵,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该设计有望实现安全的经皮植入,出血、卒中和泵血栓形成的风险低,同时提供持续的症状缓解、减少再住院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但轴流泵都会面临的一系列血液相容性问题,叶轮高转速带来的血细胞和其他有形成分的机械损伤、泵内产生血栓、微电机发热及故障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植入式VAD产品给与临床中短期治疗的有效手段,国内心擎医疗,在VAD多条管线深耕,植入式产品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方向七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缘对缘修复研究的新概念

自美国FDA批准MitraClip用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以来,已从最初的“FMR患者能否从介入治疗中获益”的争议,发展到“哪些FMR患者可以从介入治疗中获益”,再到“如何确定FMR患者的最佳介入治疗方案”,一步步推动FMR在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和治疗中的探索。

国内瓣膜初创企业纷纷效仿MitraClip的研发及临床路径,由DMR领域的注册为先,同时部分企业提前规划FMR初步研究,以期在产品获批后更快获得多种适应症的治疗许可。

根据二尖瓣有效反流口面积(EROA)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的比值,将FMR程度与左心室重构程度分为成比例和不成比例两种,COAPT研究即主要纳入了与左心室重构不成比例的FMR患者,证明经导管缘对缘修复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和运动耐力,降低死亡风险和心力衰竭住院风险,患者可从介入治疗中获益。成比例FMR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左心室重构可显著改善,FMR也可由之减轻;不成比例FMR患者在充分药物治疗后无法有效改善左心室重构,需要介入干预二尖瓣反流(MR)。

但这一概念存在诸多争议,EROA/LVEDV并不能全面反映FMR特征,FMR与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是一种异质性、机制极其复杂的疾病,不成比例FMR再发引起左心室重构后也存在相当比例的“重叠性”成比例FMR,成比例FMR不断恶化也可转变为不成比例FMR,FMR还和左心房扩大、房室压力差、心律失常等因素相关,这些特殊的与左心室重构不成比例的介入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方向八

肺动脉去神经术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是一种基于肺动脉自主神经系统积极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治疗手段,位于肺血管动脉外膜自主神经节中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似乎在维持肺动脉高压疾病的血管张力增高中起关键作用。

2021年2月,帕母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的多极同步肺动脉射频消融导管成为首个针对肺高压治疗的器械产品,并获美国FDA“突破性设备”称号,同年PADN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完成全部128例患者入组,11月首次登上TCT国际舞台“肺高压专场”,会上首次公布接受PADN治疗的PAH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研究纳入120名接受PADN治疗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平均6.6年随访中,共有23名患者死亡,死亡风险比是0.675,数据表明PADN显著提高了肺高压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会上同时宣布启动了由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Gregg W. Stone教授牵头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既往的PADN-1 phase 1和phase 2、PADN-5、TROPHY 1等研究已经证实PADN在治疗肺高压的良好效果和安全性,这一技术开辟了肺高压介入治疗新纪元
方向九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BAT)的临床应用

颈动脉窦为生理性压力感受器,血压升高时兴奋反射性引起心率下降、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当颈动脉压力感受器被激活时,较强的刺激信号会被发送给大脑,作为反馈,大脑向身体其他部位(心脏、血管和肾脏)发出放松血管、抑制血压相关激素释放等信号,以抵消这种刺激。这一变化的直接作用是减少心脏后负荷,使心脏排出量增加,进而降低心脏的工作负荷。

通过神经调节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的器械BAROSTIM NEO,是基于气压刺激疗法,通过激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放大压力信号并通过大脑反射性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使得全身发出松弛血管、抑制血压相关激素释放来抵消这种刺激,从而减少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排出量。

通过前期两个阶段数百例的临床研究的良好结果,该设备已于2019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首先将其植入患者左侧或右侧锁骨下方,并在患者左侧或右侧颈动脉窦处放置颈动脉窦电极。然后将IPG连接到颈动脉窦电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对IPG进行编程。IPG通过电极向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发送电信号。

该系统适用于对心衰药物治疗无效、NYHA Ⅲ级或Ⅱ级(近期出现Ⅲ级的情况),左室射血分数≤35%,NT-proBNP<1600 pg/ml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或者根据AHA/ACC/ESC指南不适合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

关键性的BAT-HF研究于2016年5月-2019年4月纳入408名患者,271名接受了6个月随访。研究结束后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亚组队列NT-proBNP<1600pg/ml患者可从该疗法中获益,2019年8月16日美国FDA批准了预期用途人群的适应证,该队列由245名患者组成,随访6个月(BAT组120名,对照组125)。BAT治疗导致NT-proBNP在统计学上和临床上显著降低25%(95%CI= 9%~38%,P=0.004)。其中,C组减少了37%(P=0.01)。BAT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明显,比对照组提高了14个百分点(Δ=14,95%CI =-19~-9,P<0.001)。BAT对6分钟步行距离能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BAT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对照组增加了60m(Δ=60,95%CI =40~80m,P<0.001)。因此,BAT主要调动了自身压力感受反射的潜力,针对NYHA Ⅱ~Ⅲ级、控制基本稳定、相对轻的心衰患者群。

另一种无源器械MobiusHD是一个颈动脉窦的血管内植入的自膨胀矩形支架,为机械装置而非电子控制,通过标准的经皮导管而置于合适的位置,它通过重塑颈动脉、增加颈动脉张力/伸展度的物理压迫方式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放大压力感受信号到大脑,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最终达到治疗高血压和心衰的目的。

这款设备目前可以使血压平均降低25个点,且因个体而异,有的患者血压甚至可以降低40~50个点。Vascular Dynamics的MobiusHD植入体可以说是目前治疗耐药性高血压较好的产品。产品已于2015年获批CE,已进入FDA临床试验。在心衰治疗方面,2021年公布的早期研究数据显示,患者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耐量和NT-proBNP水平的改善,加上此前已有的研究证实其可用于控制难治性高血压,BAT为难治性高血压和心衰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方向十

植入式有创血流动力学远程监测心衰管理设备进一步扩大了适应证

CardioMEMS系统此前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因心衰住院的NYHA Ⅲ级慢性心衰患者的管理,一项新的扩展适应证使该传感器能够被Ⅱ级(早期阶段)心衰患者和血液检测显示利钠肽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的患者使用,美国FDA的批准基于GUIDE-HF试验的结果,该试验表明NYHA Ⅱ级心衰患者和利钠肽升高的患者在肺动脉压监测指导下的治疗效果更好,心力衰竭事件分别减少34%和25%。

研究显示,扩大的适应证将使美国额外的120万例患者受益于该传感器。这种扩大的适应证意味着医生可以治疗更多早期心力衰竭患者,降低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的机会,并可避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在美国FDA扩大批准适应证和医保系统纳入后,该系统也将向更大的患者群体开放。国内外医疗投资机构对该技术的长期诊断监测价值,以及在心衰疾病治疗中的意义,给予高度肯定,国内部分心血管企业正在领域内进行技术积累与升级,与现有的心衰治疗产品相互协同,有望形成创新的心衰诊疗一体化系统。

左心房充盈压是判断心衰恶化更为具体的生理指标,大约90%的因心力衰竭入院的患者会出现左心房充盈压升高的肺淤血。与此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CardioMEMS、尚未批准的同类产品Cordella系统监测肺动脉压不同,Vectorious开发出的一款无线、无电池的植入房间隔的器械——V-LAP,可实时监测左房舒张末压,利用专有的ASIC芯片和MEMS提供精确的压力读数。2021年于欧洲完成了前30例患者的FIM研究入组,旨在评价3个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这种远程监测患者病情并主动调整治疗和用药,可帮助患者控制和管理心衰,保持病情稳定,从而延长寿命,是心力衰竭病情管理的重要方式,需要在国内进行推广。
此外,国内外出现了多款可穿戴式、无创模拟压力或整合算法等指标方式(包括血管外肺水、心音、胸阻抗等)用于心衰管理,也是心衰器械领域一个重要方向。
行业关注

1. THT2022:首届技术和心力衰竭治疗会议

随着心力衰竭治疗技术的发展,由Martin B. Leon博士牵头、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 举办的首届技术和心力衰竭治疗会议(Technology and Heart Failure Therapeutics,THT)于2022年初召开,旨在探讨新的和新兴的治疗方法、创新的监测策略。鉴于心力衰竭的日益流行和新疗法的创新,该会议作为一个高质量学术会议,以心衰管理的目前争议、新型诊断方法和先进治疗技术为特色,突出各种类型心力衰竭治疗的异同与价值,特别令人兴奋的是新的临床试验数据,这些数据将涉及到一些临床治疗困难的患者的新型经导管方法。与会者有很多机会扩展和更新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临床技能,并与行业大咖和同道建立联系。

THT 2022提供了面向未来的心力衰竭治疗新视角,重点关注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开发中技术(药物、设备、监测策略),对人工技术快速发展的概述,智能和机器学习,以及这些技术将如何改变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该计划涵盖了当前和新兴的基于药物和设备的心力衰竭治疗,涵盖左室射血分数范围内的心力衰竭,以及尚未出现在治疗指南中的最新临床科学和试验的结果。

2. 美国FDA通过各项相关政策助力心衰器械创新

近年来,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已有多项积极的药物临床试验和器械临床试验取得了突破,但这些患者的残余心衰风险仍然很高,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依然缺少经过验证的、证据充沛的治疗方法,继续开发创新的心衰治疗方法十分必要且紧迫。

为了加速新疗法尽早获批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 2013年发布了早期可行性和首次人体研究指南,从而鼓励设备创新解决临床需求和改善患者护理,特别是当替代治疗或评估不可用、无效或与重大风险相关时。

2018年美国FDA启动了突破性设备计划,改变了针对威胁生命或不可逆转的衰弱疾病或状况的设备的审批流程,以更快获取用于诊断和治疗严重疾病的创新设备,且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也增加了对这些技术的医院报销比例。由于证明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结果的改善需要更多时间和更大规模的研究,突破性设备计划允许通过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结果来评估产品有效性,上市前初始阶段以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和生物标志物为评估终点进行批准(首先证明使用安全性)。

BeAT-HF是该途径下第一个获得批准的基于设备的心衰设备计划,Ⅰ期(加速期)试验使用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作为上市前批准的终点,促成了2019年这一技术方案——压力反射激活疗法(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BAT)的产品成功获批(颈动脉窦刺激器BAROSTIM NEO)。Ⅱ期(扩展期)试验使用心衰事件复发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作为终点,并作为上市前批准提交的补充,两个阶段结束时获得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替代终点和传统心血管结局的综合数据。

自政策实施以来,通过突破性设备途径寻求美国FDA批准的器械包括心衰器械数量在增加,推动了这一领域不断创新。

作者简介

董念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心研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ISMICS)会员。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项,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主编/主审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尚小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湖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北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主任委员,湖北省TAVR联盟秘书长。在著名心外科专家董念国教授领导下实施先心病介入手术两万余例,全国领先;介入瓣膜手术千余例,全国领先;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评中国十大心外科优秀青年医师;中华医学会厄尔.巴肯奖;中华医学会Lillehei奖;湖北晨光计划人才;黄鹤英才;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项目;光谷3551人才等。主持或参与多项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共识及指南撰写,20余项国家级、省(部)、市级科研基金项目,产业化863项目及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发明专利70余项,以一作/通讯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9分)、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等等杂志发表论文110篇。担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并为多个SCI杂志编审等。

张长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心外科器械实验室负责人。湖北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分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及湖北省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成员,湖北省心外科介入质控中心秘书及质控员,湖北省心外科介入培训基地导师,湖北省TAVR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导师,湖北省TAVR联盟秘书,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专家委员会成员、首席分析专家,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分会心外科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个人从事各种心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的诊治与研究,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个人完成各种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量数近万例。熟悉各种心脑血管介入器械的特性和应用过程,对新型介入器械开发具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基金项目,主编及副主编心肺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专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影像图谱》《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实践指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影像解析》,拥有结构性心脏病手术器械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二十余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成果鉴定二等奖,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CIT、PCR-CIT、GWICC、CHC、CCIF、Structural Week等国家级心血管病会议学术报告数十次。

邱层凌

华兴资本

博士,现任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事业部副总裁。

自加入华兴资本以来,主要专注于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两大领域,负责行业研究、企业对接、项目组织等工作。加入华兴两年来,协助多家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完成融资。

加入华兴资本前,邱博士曾先后在波士顿科学、雅培医疗器械以及诺华中国从事市场销售及战略岗位。邱博士曾就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儿科心血管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阅读数: 1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