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三代冷冻球囊
       冷冻球囊消融已经成为当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措施之一。第二代冷冻球囊2005年在欧洲应用以来,基于其技术上的改进,相比第一代冷冻球囊,手术成功率提高。球囊末端的环形电极,可以在消融术中记录肺静脉电位,从而可以测量消融开始至肺静脉隔离的时间,时间越短意味着更好的损伤效果及更低的复发率。目前第三代冷冻球囊已经面世,与第二代相比,其远端螺旋电极与球囊距离进一步缩短,从而更好地实现消融过程中对肺静脉电位的记录。

       该研究共入选了472例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行冷冻球囊消融的患者,其中423例患者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美国美敦力公司,CB2组)消融,49例患者行第三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 ST, 美国美敦力公司,CB3组)消融。消融前、消融中及消融后通过远端螺旋电极记录肺静脉电位,一次冷冻时间为240s。远端螺旋电极放置位置尽可能接近肺静脉口部从而便于记录肺静脉电位,手术终点为所有肺静脉电位均达到隔离。

       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者中均有98%的患者实现完全肺静脉隔离,单次冷冻肺静脉隔离率分别为 84%/88% (CB2/CB3, P=NS) 。冷冻消融开始至肺静脉隔离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9 + 32 s (CB2)和45 + 27 s (CB3) (P = NS )。CB2组平均消融次数 7.0±2.0 次,CB3组平均消融次数5.2±1.5次,最小球囊温度CB3比CB2高1.98℃。CB3组肺静脉隔离过程记录率高于CB2组(89.5% vs. 82.6%, P=0.016)。应用第三代冷冻球囊标测电极表面冰层形成导致的电信号噪声平均发生在70 + 46 s,但其并未干扰到肺静脉隔离的判断。相比CB2组通过导引线交换螺旋电极在CB3组更普遍发生(8.2% vs. 0.7% , P <0.001)。 CB3组有3例(6.1%)患者的球囊在冷冻操作过程中发生移位,CB2组无此现象(P=0.001)。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为对第三代冷冻球囊消融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首次报道。其主要观察到的研究结果包括3点:
    (1)离球囊距离更短的远端标测电极可以实现对肺静脉隔离过程更高比例的记录,可靠的肺静脉电位记录对消融过程中观察肺静脉电位与心房远场电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传入阻滞的过程有重要的帮助,从而促进实现有效隔离的冷冻能量及时间流程化;
    (2)少部分患者在远端电极操作过程中球囊发生移位,意味着远端电极未对球囊进行有效地支撑;
    (3)从单次冷冻隔离实现率及安全性观察来看,第三代球囊组和第二代球囊组无差异。

       最终研究认为,第三代冷冻球囊提供了较高的肺静脉隔离记录率,使得肺静脉隔离冷冻剂量流程化,并和第二代球囊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单次肺静脉冷冻隔离率。但其更短的远端电极要求术者改进标准的导管操作方法从而避免球囊移位。

第三代冷冻球囊远端螺旋电极距离球囊8mm(左图),第二代冷冻球囊远端电极距离球囊13mm(右图)

文献来源:Alexander Fu¨rnkranz*, Fabrizio Bologna, Stefano Bordignon,et al.Proced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using the novel third-generation cryoballoon. Europace,doi:10.1093/europace/euw012.

转自微信号: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阅读数: 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