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杂交有可能提高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成功率
摘要

心房颤动(atrail fibrillation , AF)的导管消融存在技术瓶颈,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是困扰电生理医生的难题。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和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 ,CBA)是目前的两大主流技术,但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将两种技术进行杂交的术式正逐渐兴起,有可能提高导管消融治疗AF的远期成功率。

目前,导管消融治疗AF存在两大技术,即RFCA和CBA,关于RFCA与CBA孰优孰劣亦即“冰与火”的争论正如火如荼。但不容置疑,二者作为成熟的消融技术本身都存在优点和缺点,如果将二者杂交或者融合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目前国内已经有数家中心开始开展这项杂交技术,其结果我们将拭目以待。

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自的优缺点。RFCA技术治疗AF已经有20年的历史,方法较为成熟,积累的经验相对比较多,而且,在三维标测技术指引下不仅可以进行肺静脉隔离,还可以针对AF的维持机质进行改良,也可以灵活多变地进行各种线性消融以及针对房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标测和消融,同时三维模型的建立也减少了X线的曝光量。但RFCA也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RFCA很难做到真正的透壁性损伤,结果导致肺静脉电位的恢复,其发生率可达到80%,这也是AF复发及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产生的常见机制,如果为了达到透壁性损伤而增加能量和温度则会增加心包压塞和食道-心房瘘的风险,另外,RFCA进行的是点对点消融,很难避免消融线的不完整而遗留缝隙,这种缝隙的产生会导致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从而影响手术的远期效果。CBA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而且开始使用第三代球囊,新一代的球囊使肺静脉隔离的效率明显提高,手术时间大大缩短。CBA技术的优势有三个,其一,操作简便且程序化,学习曲线短;其二,冷冻造成的组织损伤均匀一致,不容易产生类似RFCA的缝隙,因而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低;其三,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相对少见。CBA同样也存在自身的缺点,首先,采用的二维技术使得整个过程依赖X线,因而X线曝光量较大,其次,由于肺静脉开口的形态以及方向变异度较大,使得部分病人肺静脉隔离难度较大甚至会导致失败,常常需要RFCA进行补点消融,最后,对部分病人合并复杂房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及消融必须依赖三维标测和RFCA。由于CBA存在上述缺陷,其适应症主要限于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AF。

既然这两种主流技术都存在明显的优缺点,如果能够把这两种技术进行杂交,则理论上有可能互相弥补缺点并保留各自的优点。举例来讲,我们可以用CBA对可以隔离的肺静脉做电隔离,如果有漏点可以用RFCA进行补点消融,如果需要行线性消融如二尖瓣及三尖瓣峡部线的消融,我们可以随时用RFCA进行必要的线性消融。采用这种杂交技术,则适应症可以放宽至所有AF病人。

如何将两种技术完美杂交,其方法和步骤可以有多种形式,国外已经有报道心外膜RFCA与心内膜CBA杂交的报道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例数较少。国内不同的中心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这里简单介绍我们中心的经验。在标准化的CBA的手术步骤基础上,常规采用Ensite Vilocity 指引下建立左心房电解剖模型,建模是以冠状窦电极作为参考电极,以球囊的环肺电极(Achive电极)作为建模导管,在分别进行四个肺静脉电隔离的过程中,当移动环肺电极时系统会自动建模,四个肺静脉隔离完毕则左心房的模型基本建立,此时可以用环肺电极对部分没有到位的部分进行补充建模,直至完整的模型生成。然后可以在三维模型的指导下重新对四个肺静脉进行双向阻滞的检验。对于阵发性AF,开始诱发试验,如果能够诱发AF,则继续寻找新的触发灶进行消融,如果能够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则在三维指导下进行标测和消融。对于持续性AF,CBA达到肺静脉完全隔离后,开始行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以及三尖瓣峡部线消融。直至所有三条消融线完成再实施电转复,如果在上述消融过程中转为房性心动过速,则在三维标测指导下进行标测和消融,直至转复为窦性心律。我们中心的初步经验,将两种技术杂交,肺静脉隔离的时间可以明显缩短,而且隔离成功率100%,术后检验肺静脉前庭双向传导阻滞成功率接近100%,术中直接转复为窦律的机会较高,但手术时间较单独RFCA或CBA略长,至于远期效果我们尚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杂交方法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方法,有可能提高手术的远期效果。

阅读数: 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