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9日,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中国结构周 2022)暨第六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会盛大开幕。在开幕式主题演讲环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作了题为“心脏瓣膜介入治疗之旅:从TAVR迈向何方”的精彩演讲,盘点了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2002年,法国医生Alain Cribier完成了世界首例介入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TAVR)。此后二十年,瓣膜产品层出不穷。随着器械进步,TAVR的安全性也在逐步提升,患者预后大大改善。
2010~2019年陆续开展的PARTNER、CoreValve系列研究,证实TAVR疗法的可靠性,把TAVR技术推向临床应用。随着器械的迭代,TAVR围术期并发症逐渐减少,安全性逐步提高。随着TAVR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器械的发展,TAVR适应证逐渐拓宽。
根据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数据库的数据,对14万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高风险患者(STS评分>8%)占6.2%,中风险患者(STS评分为4%~8%)占13.9%,低风险患者(STS评分<4%)占79.9%。
目前,国内外许多临床指南已将低危高龄患者列入TAVR适应证,TAVR手术的数量快速上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大陆地区TAVR手术量15799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度截至5月31日,已开展TAVR手术2610例(累计18409例)。
现状1:全人群正在靠近,但还有较大距离
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正朝着全人群在靠近,但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例如适应证、年龄问题等。
现状2:二叶瓣欧美指南未推荐,但已被实践广泛验证,被我国专家共识推荐
因没有随机对照研究,二叶瓣未被列入欧美指南推荐,二叶瓣TAVR预后不劣于三叶瓣,2015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在国际上率先将二叶瓣列入适应证;预计随着未来老龄化人口,二叶瓣人群比例会下降。
现状3:主动脉瓣反流方面,经心尖方法较为成熟,经股正在实现
主动脉瓣反流专用器械已从经心尖过渡到经股,我国这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
现状4:冠状动脉阻塞预防及冠脉通路保留方案被重视
目前对于需要对冠脉阻塞预防及相对年轻患者未来发生冠心病再介入治疗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状5:年轻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上日程
年轻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使用哪种手术方式,未来需要通过个性化进行治疗。
现状6:新型瓣膜材料应用有望带来革命性改变
十几年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多聚合物高分子瓣膜具有无需抗凝、生物相容性高、耐久性更强等优点。
现状1:新一代TEER器械性能提高,学习曲线及手术时间缩短;
现状2:由于产品迭代及经验积累,TEER效果明显提升,向外科手术水平接近;
现状3:现实只有较少数二尖瓣反流患者适合介入,离全患群介入治疗有很大差距;
现状4: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提供扩大TEER适应证的临床证据;
现状5:经股静脉TMVR器械进入验证阶段
现状6:其他新型器械正在探索研发中,包括经股静脉腱索植入、对合缘增强技术、左心室重构技术等。
三尖瓣疾病治疗方法包括修复、瓣环缩小、植入新瓣膜等。葛均波院士用“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方兴未艾,经导管三尖瓣置换异军突起”概述了目前三尖瓣修复和置换的现状。我国已有数款三尖瓣产品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上海长海医院陆方林教授设计的经颈静脉植入Lux-valve Plus三尖瓣置换系统,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法洛四联症患儿在术后成年后可能会发生重度肺动脉瓣反流,早期并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于2000年首次报道,主要用于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并发右室流出道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最常见的是法洛四联症外科矫正后的患者。目前,全球经皮肺动脉瓣技术成熟,植入超过2万例。
最后,葛均波院士提出未来瓣膜疾病治疗模式的变化趋势以及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未来展望。他指出,瓣膜疾病全介入治疗是梦想,但仍需要很多努力;外科手术不会消失,仍是介入治疗的后盾。
同时,葛均波院士提到通过今年2月份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心衰治疗技术会议(THT),可以预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下一个浪潮是心衰介入,即从TVT(Transcatheter valve therapeutics)迈向THT(technology for heart failure therapeu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