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2022 | 中国2022年度结构性心脏病原创研究名单发布——以原创致敬,发出结构领域的中国之声

2022年10月15日,中国结构周2022的学术活动逐渐进入倒计时,丰富的学术讲座,同样吸引了众多专家的关注。上午,在会场四针对中国原创研究举办了汇报专场,组委会通过关键词对国际上期刊数据检索,遴选出9篇发表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的论著,经过集体讨论,最终确定为中国2022年度结构性心脏病原创性研究。

原创研究汇报专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共同担任主席,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熊恬园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伊始,吴永健教授提到,我国TAVR的发展过程中,初期偏重技术创新,首要目的是服务好患者。随着TAVR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学者的原创研究开始在国际期刊中涌现。虽然还没有出现颠覆性的研究,但吴永健教授认为此项日程的设置十分有必要,“在TAVR的临床实践上,我们亟需基于中国本土人群的原创研究数据作支撑,在国际舞台上构建中国话语,在扎扎实实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更多贡献,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同时,本论坛的设置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结构周“尊重学术”的原则。



1.吕俊兴/吴永健:三尖瓣显著关闭不全患者终末期肝病评分改良模型的预测价值
第一项研究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吕俊兴教授分享的三尖瓣显著关闭不全患者终末期肝病评分改良模型的预测价值。
三尖瓣反流(TR)可能导致肝和肾功能损害。排除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XI)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和白蛋白替代国际标准化比率(MELD-白蛋白)评分的模型(包括了肝肾功)或许能预测TR患者的死亡率。该研究旨在分析MELD-XI和MELD-白蛋白评分在显著TR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2018年4月至6月,共纳入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研究1825名至少为中度TR的患者。主要结局是2年内的全因死亡。1825例患者中,165例(9.0%)在随访期间死亡。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表明,随着MELD评分的提高,死亡风险比单向增加。作为连续变量或使用秩统计确定的阈值进行分类的MELD-XI和MELD白蛋白评分与2年死亡率独立相关(均校正P<0.001)。与无肝肾指数的预后模型相比,这两个评分都增加了模型的预测价值(MELD-XI评分:净再分类指数[95%CI],0.237[0.138-0.323];MELD白蛋白评分:净再分类指数[95%CI],0.220[0.122-0.302])。临床意义亚组的结果相似,包括但不限于接受药物治疗且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建立了纳入改良MELD评分在内的模型,以评估显著TR的预后。
研究总结到,MELD-XI和MELD白蛋白评分均可提供额外的预后价值,并能在显著TR患者的风险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2.陈飞/陈茂:二叶与三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二次TAVR术时冠状动脉硬阻风险比较
随着适应证的扩大,二叶瓣主动脉瓣(BAV)在TAVR患者中的比例预计会增加;然而,没有研究调查这些患者未来再行TAVR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飞教授汇报的本研究旨在探究BAV和三叶瓣主动脉瓣膜(TAV)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相比,在先前植入的自膨瓣情形下,再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冠脉阻塞的风险。
在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对86例0型BAV、70例1型BAV和132例TAV患者进行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模拟分析,定义冠脉阻塞风险,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个Venus-A瓣膜的TAVR(Venus Medtech)。
结果显示,分别有36.1%和27.8%的患者出现了再次TAVR时CT得出的左冠状动脉口(LCO)和右冠状动脉开口(RCO)阻塞风险。然而,0型BAV组的发病率明显低于1型BAV或TAV组LCO:OR:1.00[参考值] vs OR:2.49;95%CI:1.24-5.01 vs OR:2.60;95%CI:1.40-4.81;RCO:OR:0.00[参考] vs OR:2.14;95%CI:1.02-4.48 vs OR:1.97;95%Cl:1.02-3.80)在再次TAVR期间,61.5%的阻塞高危LCO和58.8%的阻塞高危RCO的瓣叶撕裂技术可能无法改善冠脉流量。0型BAV组的百分比统计学上显著或数值上低于其他组(LCO组:26.3% vs 62.1% vs 73.2%;总体P=0.001;RCO组:43.8% vs 65.2% vs 61.0%;总体P=0.374)。
研究指出,解剖特征的差异可能影响未来再次TAVR的可行性。0型BAV解剖结构与再次TAVR期间CT确定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的发生率低相关,瓣叶撕裂技术在这些人群里面可能更可行。



3.王墨扬/高润霖:TaurusOne瓣膜经导管介入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12个月疗效观察
近十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在中国发展迅速。随着TAVR朝着低手术风险患者的方向拓宽,TAVR手术的总数将成倍增长,亟需开发一种更符合中国患者特点的国产TAVR器械。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墨扬教授汇报的该项研究,旨在评估国产的自膨胀瓣膜(TaurusOne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治疗中国症状性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单臂研究,纳入120例症状性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采用TaurusOne瓣膜行TAVI。主要终点是一年的全因死亡率。
从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共有120名患者入选(35%的二叶瓣,平均STS为9.95%)。120名患者的一年死亡率(随访率为100%)为6.7%(95%可信区间上限:12.9%),明显低于30%的既定疗效目标(p<0.0001)。一年内所有中风、心肌梗死、≥中度瓣周漏和新起搏器植入率分别为4.4%、1.8%、0.8%和22.1%。血流动力学结果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改善。二叶瓣患者的预后与三叶主动脉瓣患者相似。
研究得出,一年的临床结果有力证实了TaurusOne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治疗症状性严重三尖瓣和二尖瓣主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21年8月3日,此项研究结果在EuroIntervention正式发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为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团队王墨扬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这也是中国TAVR自主创新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临床研究首次发表在心脏病学国际Q1区期刊上。



4.李茜/陈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CT下二尖瓣环形态与二尖瓣反流的相关性
TAVR是一种成熟的治疗具有中度或更高手术风险的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方法。
在接受TAVR的患者中,约25%的患者存在中度或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且经常不予治疗。而TAVR后严重的二尖瓣反流与预后不良相关。既往文献中,对于术后MR改善的预测因素并不统一,但MR病因和二尖瓣环解剖是关注的重点。近年来,MSCT也逐渐应用于二尖瓣环形态评估。不同于复杂的鞍形二尖瓣环模型,基于MSCT的二尖瓣D型瓣环模型可快速简便地评估二尖瓣环形态。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茜教授汇报此项研究的目的便是探索MSCT评估的二尖瓣D型瓣环形态与TAVR术后MR改善的关系。
此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528名在2012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因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并排除既往已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合并中度或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至少降低一级被认为是TAVR术后二尖瓣反流得以改善。D型二尖瓣环形态和瓣环钙化严重程度使用MSCT专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评估。
研究发现104例合并中或重度MR患者(平均年龄74岁±7;61名男性)行TAVR治疗后,79例患者MR得以改善,且MR的改善在TAVR术后1年最为明显。D型二尖瓣环形态参数,包括瓣环周长(OR, 1.05; 95% CI: 1.01, 1.1; P = .02)、左右纤维三角间径(OR, 1.2; 95% CI: 1.03, 1.39; P = .02)和联合间径(OR, 1.15; 95% CI: 1.02, 1.31; P = .02)均与二尖瓣反流未改善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二尖瓣反流(OR, 5.1; 95% CI: 1.1, 24; P = .04)和D型瓣环周长(OR, 1.06; 95% CI: 1, 1.11; P = .04)是TAVR术后二尖瓣反流未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
本研究说明了虽然术前合并中/重度MR与TAVR不良预后相关,但接受TAVR者仍有获益,大部分患者MR也可在术后得到改善。而MR未改善与原发性MR、瓣环周长增大相关。



5.潘文志/葛均波:新型三尖瓣成形系统在猪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重度的三尖瓣反流会显著增加患者心衰的风险,导致预后不良。绝大部分的三尖瓣反流为功能性,即瓣环扩张导致瓣叶闭合不良。外科三尖瓣(环缩)成形是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手术的风险很高,特别是对于既往开胸的患者,因此相当一部分患者都只能寄希望于微创介入治疗。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汇报的该研究聚焦三尖瓣反流的微创介入治疗,报道了世界首个经导管三尖瓣瓣环成形夹(K-Clip,上海汇禾)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证实了其在大动物模型上的可行性。

K-Clip器械使用金属夹子巧妙的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实现外科三尖瓣环缩的经典术式,并且其操作相比国外器械更为简单。在这项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K-Clip早期的探索性的临床研究已经在中山医院完成,验证其效果良好。目前该器械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国内进行。



6.王雅清/孔祥清:SPARC相关模块化钙结合蛋白1通过干预BMPR-II/p-p38信号通路调控主动脉瓣钙化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与炎症、细胞外基质重塑和异位骨形成有关。BMP2信号通路在瓣膜钙化中发挥重要作用。SMOC1主要由5个结构域组成,其中EF手形钙结合结构域是本研究的关注点。SMOC1可以作为BMP2的抑制剂,通过调控MAPK通路,下调Smad1的磷酸化。但SMOC1对主动脉瓣钙化的的调节作用尚未可知。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的王雅清教授分享了SPARC相关的钙结合1受体通过干扰BMPR-II/p-p38信号通路调节主动脉瓣钙化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究SMOC1在主动脉瓣钙化中的作用。首先,检测了人主动脉瓣中SMOC1的表达及分布,发现相较于非钙化主动脉瓣,SMOC1在钙化主动脉瓣中表达下调。SMOC1仅在主动脉瓣内皮细胞(AVEC)中表达,并由主动脉瓣内皮细胞分泌,最终进入主动脉瓣间质细胞(AVIC)胞质中。
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SMOC1抑制华法林和成骨培养基(生理钙浓度)诱导的主动脉瓣钙化,促进高钙/磷(高钙浓度)诱导的主动脉瓣钙化;只有在生理钙浓度条件下,SMOC1下调BMP2信号通路;SMOC1通过p-p38/p-Smad1/5信号通路促进高钙/磷诱导的主动脉瓣钙化;372-383氨基酸结构是SMOC1调控BMP2信号通路的必需结构;在高钙浓度条件下,SMOC1通过促进细胞内吞作用,促进主动脉瓣钙化。
最终,研究得出结论,SMOC1对主动脉瓣钙化调节作用取决于细胞外钙浓度。在生理钙浓度条件下,SMOC1通过372-383氨基酸结构与BMPR-II结合,从而抑制主动脉瓣钙化。在高钙浓度条件下,SMOC1丧失了与BMPR-II的结合能力,通过促进细胞内吞作用,激活p38/Smad1/5信号通路,从而促进主动脉瓣钙化。



7.朱达/潘湘斌:实时超声心动图导引下基于真实解剖学的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模拟装置
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TEER)技术需要复杂的技术来导航夹合装置。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指导下,通过一个复杂的多臂系统操纵输送系统。研究表明,术者经验与程序结果直接相关。然而,由于人类心脏的独特解剖结构,这一过程无法在大型动物模型中充分模拟。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朱达教授汇报的研究引入了一种用于TEER的真实解剖学模拟设备(Simulands)。使用了基于三维打印的心脏骨架(包括二尖瓣环、主动脉瓣、房间隔、左/右心房和下腔静脉,来源于真实的患者数据)。左、右心房壁、房间隔和二尖瓣瓣叶均采用硅胶制作,以创建逼真的模型。整个模拟系统放置在水箱中,TEE探头通过位于左心房后的模拟器通道,获取TEE成像,包括食管中段二尖瓣连合视图、主动脉瓣长轴视图和三维二尖瓣环面视图。三个高清摄像机以3个特定角度放置,以获取与这些TEE视图相类似的实时引导成像。二尖瓣由一个特别设计的模拟心脏循环的马达驱动,可以打开和关闭。
在实时TEE视图、相机成像和透视的指导下,可以实现经房间隔穿刺、导管导向和夹持装置在左心房内的导航,以及二尖瓣瓣夹持过程。
研究指出,这项技术可以大大改善经导管边缘对边缘二尖瓣修复术的学习曲线。



8.周道/王建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治疗二叶与三叶主动脉瓣狭窄三年疗效比较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可能是更多BAV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可行治疗选择。然而,这一人群的长期随访数据很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周道教授汇报的本研究旨在评估BAV患者TAVR后的三年预后。
在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共有246名在本中心接受TAVR治疗的连续患者被纳入本研究。随访并记录三年的临床结果、健康状况和超声心动图。
结果显示,109例BAV患者中,0型占61.5%,1型占36.7%。与TAV患者相比,BAV患者更年轻(75岁vs 77岁,p=0.041),STS得分更低(5.09 vs 6.00,p=0.026)。二尖瓣和三尖瓣患者的三年生存率没有差异(87.1%比79.5%,对数秩p=0.126)。调整混杂因素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BAV人群的全因死亡率风险相似(HR 0.86,95% CI:0.44-1.70,p=0.666)。除了BAV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率较低(11.9%比21.9%,p=0.041)外,两组其他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BAV和TAV患者的瓣膜血流动力学均有明显改善,并持续至三年。此外,随访期间发现类似的左心室逆重构。
研究得出结论,与TAV患者相比,BAV患者在三年内表现出相当的满意疗效,持续的瓣膜血流动力学改善,以及TAVI后明显的心脏逆重构。



9.苏芳菊 高超/陶凌:中国人群左心耳封堵装置队列研究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左心耳封堵术(LAAO)正成为抗凝治疗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案。国际研究纷纷建立了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中国患者中的数据依然存在缺失。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超教授汇报的该研究旨在反映中国患者LAAO手术期间和术后的手术成功率、主要不良事件率以及抗血栓药物治疗方案。
这项队列研究持续从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前瞻性地纳入了39个中国中心接受LAAO的连续患者。数据分析时间为2021年7月1日至11月1日。
主要结局是围手术期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率,以及术后30天的主要不良事件死亡率、中风、全身栓塞和出血事件;还分析了死亡、中风和全身栓塞的复合终点。
在3096名登记患者中,1782名(57.6%)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9岁。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平均[SD]心血管风险评分为4.0[1.8])和中高出血风险(平均[CD]出血风险评分为2.4[1.2])。共有1287个手术(41.6%)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
3032名患者(97.9%)取得了手术成功。在30天的随访中,死亡、中风或系统性栓塞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为0.52%(95%CI为0.32%-0.84%),任何危及生命或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1.23%(95%CI为0.90%-1.68%)。手术成功或30天不良事件与麻醉类型(全身或局部)、术中成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透视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或是否进行了联合消融程序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在每年至少进行40次手术的中心,与每年进行不到40次手术者相比,手术成功率显著较高,威胁生命或大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
这些发现表明,在中国中心接受LAAO装置植入的卒中高风险和中高出血风险患者手术成功率高,短期缺血和出血事件发生率低。

吴永教授总结道,目前中国团队在结构性心脏病发表了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研究,“我们各个主要中心应积极协作、共同配合,建立统一和高质量的数据库,为中国研究走向世界铺垫。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原创研究能够在国内众多专家的努力下,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中亮相。
本文作者: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同步精彩直播

扫码收藏观看



往期回顾

中国结构周 2022|年度盛会即将开启,八大亮点抢先预览

中国结构周 2022|周达新教授:领先一步,书写中国瓣膜介入原创风采!

中国结构周 2022|吴永健教授:拥抱未来,共同创造中国结构介入的明

中国结构周 2022|罗建方教授:合作是加速器,规范是定盘星——中国结构介入昂首向前

中国结构周 2022|陶凌教授:手术操作有规范,学术交流无界限

中国结构周 2022 | 苏晞教授:你我同行 共赴盛会;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国结构周 2022|林逸贤教授:初心不变,求索医师与医术的发展之路

中国结构周 2022|线上注册通道开放,欢迎开启中国结构周 2022全新旅程(附在线注册详细流程)match

中国结构周 2022|殷伟贤教授:结构性心脏病的哲学之道

中国结构周 2022丨Hasan Jilaihawi教授:令人惊叹的进步速度,中国结构周与世界同行

中国结构周 2022|Thomas Modine教授:中欧合作前景无限,期待结构周线上相见match

中国结构周 2022|高润霖院士:道虽远,行将必至,并肩拓宽结构介入发展之路

中国结构周 2022|倒计时2天,中国结构周即将开幕!

中国结构周 2022|葛均波院士:以人为本,以史为鉴——团结一致迎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结构周 2022|10月10日亮点预告:数十台不同主题的手术演示,全天候展示

风从东方来,清波扬四海:中国结构周2022盛大开幕!

中国结构周2022|10月11日亮点预告:攻坚克难,破解临床难点与困境

中国结构周2022 | 百折不挠、创新突围——葛均波院士团队克服高难度TPVR困境一例

中国结构周2022|瓣膜中心TAVR-MDT专场系列报道(一):每个学科都不可或缺,每个阶段都严阵以待!

中国结构周 2022|吴永健:中国原创!人工智能TAVR影像学评估技术重磅发布!

中国结构周2022|瓣膜中心TAVR-MDT专场系列报道(五):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助力TAVR技术勇攀高峰

中国结构周2022|10月16日亮点预告:精彩辩论、经典病例秀、创新方向选择、与国际大咖对话,每一场都不容错过!

中国结构周2022|10月15日亮点总结:研修有尽时,学术无止境——创新助力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飞跃发展

转载自《瓣膜中心》公众号

阅读数: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