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 2022|泱泱大风、悠悠心韵,第六届中国结构周开幕!

金秋十月,风起云涌。

2022年10月9日,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中国结构周 2022)暨第六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会正式拉开帷幕,为期一周的结构性心脏病学术之旅大幕开启。开幕式共吸引超过6.4万人次观看,医院在线观看超90端次。

本届结构周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同时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武汉设置了5个分会场,开幕式亦在五地同步进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林逸贤教授、台北振兴医院殷伟贤教授、以及来自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的Hasan Jilaihawi教授和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的Thomas Modine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大会执行主席发表了精彩的开幕致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陈韵岱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美国PIMA心血管中心的Thomas E. Waggoner教授、德国法兰克福心血管中心的Horst Sievert教授等来自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学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出席开幕式。


PART
01

风禾尽起,盈车嘉穗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的历程,是所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医师共同开拓和奋斗的过程。从学习、模仿到赶超、创新,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如今硕果累累,中国结构周在此过程中逐步成长,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场视频简要回顾了这一过程后,高润霖院士首先致辞。高润霖院士表示,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结构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不仅规模逐步扩大,承担起学术交流的重任,并且逐步成为中国与海外学界交流合作的窗口。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学习难度相对更高、学习曲线更长,对学习这项技术的术者和开展这项技术的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过去的成绩之上,希望能够更进一步,加强规范性培训,以及结构性心脏病人才的培养,秉持规范化和标准化,让更多患者得到高质量治疗。

葛均波院士同样对中国结构周给予了鼓励与肯定,他对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的未来同样充满期盼。葛院士表示,TAVR技术如今逐步成熟,二尖瓣、三尖瓣的介入治疗开始日渐增多。涉及得越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未知要去面对。六年来,在各位同道的努力下,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交流、学习、培训、规范都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突破。面对未解决的难题,我们要用创新、用临床研究来一一攻克。未来二十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一定会重复冠脉介入的精彩,实现飞跃式发展。


PART
02

风飞云会,扶摇直上

中国结构周自创办以来,影响力与日俱增,2022年设置了5个分会场,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数十个中心也将共同参与全球直播。开幕式上,各位执行主席围绕不同主题词,共同回顾过去,展望中国结构周未来发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主持这一环节。

吴永健教授细述创办中国结构周的“初心”,这六年来,中国结构周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医院和专家越来越多,很高兴大家对结构周的认可。成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实现“初心”的同时,还不忘初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技术,需要学习和交流的内容还非常多,今后无论路有多远,希望中国结构周能够继续为大家服务,共同交流和学习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

罗建方教授深入分析了他对于“团队”的理解,越是经历了多的手术,就越能感受到多学科团队对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每一次手术都是整个团队从前到后的奋斗成果。中国结构周 2022安排了MDT系列培训,希望大家可以重点关注。无论是一个心内科的TAVR团队,还是院内跨学科的团队,抑或是国内合作乃至国际合作,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创新”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起点,且永无终点。即使看似小小的创新,或许也能改变学科的未来。陶凌教授表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创新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谈,是器械、是技术、也可能是流程的改进。直至今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创新也没有停下脚步,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介入治疗在越多越多的领域发挥作用。许多创新并不要说需要达到重写教科书的级别,只要能带来更好的临床结果、更简洁的临床操作,都是创新。

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规范”则可能阻碍创新。苏晞教授指出,恰恰是规范,能够让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走得更远。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打破常规,有个词叫“不破不立”,“破”是创新,“立”同样是创新,立的就是规范。一项新的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器械诞生后,打破了原有的规范,但是新的技术和新的器械同样也需要有个新的规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在规范中不断创新,才能保证这项技术、这个学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结构周举办的六年,也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高速发展的六年。回首往事,林逸贤教授表示,自己2005年开始从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亲身经历学科走出一条加速发展的曲线,这一切的起点都是因为“情怀”。在刚接触TAVR技术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的临床证据、循证研究,但是林逸贤教授看到了未来的可能和前景:这项技术可以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中国结构周让大家相聚,希望通过中国结构周的平台让这种情怀代代相传。

“情怀”让大家和结构介入接触,“信念”让大家坚持到今天。殷伟贤教授表示:“结构人的信念是用微创的方式解除患者的病痛!”主动脉瓣狭窄通过外科治疗是一个选项,但是有没有创伤更小的方式,还有那些不适合外科治疗的患者,我们如何治疗他们?TAVR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有很多需要去攻克的领域,相信我们还有同样坚定的信念,必定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相信,未来导管微创介入必将是心脏病治疗的主流。

20年前,TAVR技术在法国诞生;20年过去,中国和欧洲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多。Thomas Modine教授认为中国结构周六年来的变化让人惊叹,中国结构周可以说为更多术者带来“启蒙”,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术者,而且通过结构周,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家庭,在组织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欧洲中心希望加入到结构周的手术演示中来。现在中国原创的瓣膜在欧洲有很多患者应用,而且我们也合作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合作,能够为中欧的更多患者带来好的技术、好的产品。

中国结构周不仅便捷了学术交流,通过交流也让不少国内外专家收获了友谊Hasan Jilaihawi教授是中国结构周的联合创始人,中国结构周让国际间专家们的友谊更深。今年Hasan Jilaihawi教授在TCT上代表中山医院团队介绍ValveClamp,这正是友谊的缩影。中国结构周现在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参与到手术演示当中来,也希望大家在学术交流的同时,超越学术、超越国界,收获真挚的友谊。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起步相对较晚,但走到今天,中国原创的技术、器械和理念已经蔚然成风。周达新教授表示,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一片荒原上成长起来,引领我们成长的是一种追求卓越,敢为先锋的精神。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到更好,从细节上去打磨,从困难处去创新。通过中国结构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项技术,更重要的是推动这项技术向前发展。


PART
03

风卷天下,群贤毕集

精彩的讨论过后,紧接着的是三位中外大咖带来的主题演讲。葛均波院士以《心脏瓣膜介入治疗之旅:从TAVR迈向何方》为题回顾了瓣膜介入治疗的发展旅程,并对一些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他总结,目前全世界TAVR已超过135万例,TEER超过17万例,TTVI超过1万例。未来,大部分主动脉瓣和二、三尖瓣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来解决。但是外科手术仍是介入治疗的后盾,在瓣膜治疗占有重要一席之位。最后,葛院士预测,未来心脏介入治疗的热点将从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TVT)走向经导管心衰治疗(THT)。

Horst Sievert教授的观点和葛院士演讲的最后展望不谋而合,他的演讲题目是"心衰经导管治疗,下一个大浪潮" 。他回顾心血管介入治疗发展史,包括外周血管、冠脉、先心、瓣膜,并从中得出结论,心衰经导管治疗是心血管介入的下一个大浪潮。之后,他详细介绍各种前沿心衰经导管治疗技术,特别是将近十种神经调节器械及神经消融器械。

Thomas E. Waggoner教授同样关注未来,他以Historical Extens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为题讲解了美国左心耳封堵现状,他特别介绍了Watchman和NOAC对比大型随机对照研究CHAMPION AF进展,以及新一代带有抗凝涂层的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 Pro,最后展望了左心耳封堵的发展趋势。

三位大咖的分享引人深思,参与讨论的嘉宾也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陈韵岱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林逸贤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三组嘉宾围绕三个讲题引申论述,带领全场观众去思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的各种可能。


PART
04

风和日暖,惠风和畅

开幕式的最后,缮心公益基金的启动让严肃的学术会议有了温暖人心的情绪。周达新教授简要介绍了这项爱心基金的作用及意义。

吴永健教授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必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仍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吴永健教授代表所有的专家和患者对支持公益基金的企业表示感谢,他认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让这项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

泱泱大风,各地专家共话结构;悠悠心韵,中外才俊齐谱新篇。在热烈的掌声中,缮心公益基金正式启动,第六届中国结构周也正式拉开帷幕。10月10日-14日,中国结构周每天通4个频道连续5天进行全天候手术直播;10月15日-16日,中国结构周将转战线下,更多特色板块内容也将亮相;接下来的一周,欢迎所有关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同道们倾情参与,共同享受这场学术盛宴!

严道医声同步精彩直播

扫码收藏观看


往期回顾

中国结构周 2022|年度盛会即将开启,八大亮点抢先预览

中国结构周 2022|周达新教授:领先一步,书写中国瓣膜介入原创风采!

中国结构周 2022|吴永健教授:拥抱未来,共同创造中国结构介入的明

中国结构周 2022|罗建方教授:合作是加速器,规范是定盘星——中国结构介入昂首向前

中国结构周 2022|陶凌教授:手术操作有规范,学术交流无界限

中国结构周 2022 | 苏晞教授:你我同行 共赴盛会;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国结构周 2022|林逸贤教授:初心不变,求索医师与医术的发展之路

中国结构周 2022|线上注册通道开放,欢迎开启中国结构周 2022全新旅程(附在线注册详细流程)

中国结构周 2022|殷伟贤教授:结构性心脏病的哲学之道

中国结构周 2022丨Hasan Jilaihawi教授:令人惊叹的进步速度,中国结构周与世界同行

中国结构周 2022|Thomas Modine教授:中欧合作前景无限,期待结构周线上相见

中国结构周 2022|高润霖院士:道虽远,行将必至,并肩拓宽结构介入发展之路

中国结构周 2022|倒计时2天,中国结构周即将开幕!

中国结构周 2022|葛均波院士:以人为本,以史为鉴——团结一致迎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结构周 2022|10月10日亮点预告:数十台不同主题的手术演示,全天候展示

转载自《瓣膜中心》公众号

阅读数: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