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 2022|王焱教授:在STEMI行PCI治疗患者中早期联合应用PCSK-9抑制剂的疗效——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解读作者:欧尾妹 王斌

点评专家:王焱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研究背景

在STEMI患者中,无论基线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如何,早期开始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全世界的标准做法。目前研究发现LDL获益水平没有明显的下限,一般来说,使用他汀类药物后LDL水平越低,心血管风险就越低。然而,相当一部分STEMI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LDL水平并未达标。而PCSK9抑制剂可进一步降低LDL水平,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STEMI急性期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是否会增加获益尚不清楚。近日,在2022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TCT)大会上,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的EPIC-STEMI研究评估了STEMI行PCI治疗的患者早期联合应用PCSK-9抑制剂的疗效。

研究目的

EPIC-STEMI研究探索STEMI急性期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后LDL降低幅度、LDL随时间变化情况以及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研究设计

该研究入选标准是:STEMI行PCI的患者,不考虑基线LDL水平和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排除标准是:年龄≤18岁;妊娠或哺乳期;正在或计划使用PCSK9抑制剂;对PCSK9抑制剂过敏或存在禁忌;Killip分级≥2级;肌酐清除率<30mL/min;疑诊takotsubo、应激性心肌病或急性心包炎。入选STEMI患者在应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40mg/天或80mg/天,或瑞舒伐他汀40mg/天)基础上,分别在首次PCI前、PCI后2周、PCI后4周皮下注射阿利尤单抗(阿利尤单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150mg,并在2周、4周、6周和12周时随访。主要终点是在PCI后6周观察LDL水平变化情况。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68例患者,随机分组成阿利尤单抗组(n=38例)和安慰剂对照组(n=30例),中位随访45天。其中,阿利尤单抗组平均年龄61.37岁,男性占71.05%,既往有血脂异常占34.21%,入组前有21.05%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STEMI症状出现到首次PCI时间是3.4小时,PCI后97.37%患者给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降脂。

表1  基线资料

随访6周发现,阿利尤单抗组LDL水平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而对照组LDL水平在第2周后逐渐趋于稳定。阿利尤单抗组LDL水平比对照组低22.3%(95% CI -31.1%~-13.5%,p<0.001)。

图2  主要终点

其中,第2周时阿利尤单抗组LDL水平比对照组低15.6%(95% CI -29.1%~-2.06%,p=0.015)。第4周时阿利尤单抗组LDL水平比对照组低27.4%(95% CI -42.8%~-12.0%,p<0.001)。第6周时阿利尤单抗组LDL水平比对照组低23.9%(95% CI -36.5%~-11.3%,p<0.001)。

图3 LDL降幅随时间变化

LDL达标率方面,阿利尤单抗组LDL较基线下降幅度>50%的达标率是对照组的5.67倍(95% CI 1.59-20.13,p=0.007),LDL≤1.4mmol/L的达标率是对照组的8.62倍(95% CI 2.01-53.42,p=0.002),LDL≤1.0mmol/L的达标率是对照组的8.52倍(95% CI 2.62-31.04,p<0.001)。

图4  LDL达标率情况

研究结论

 无论基础LDL水平如何,STEMI行PCI患者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早期常规使用阿利尤单抗组的LDL水平比对照组低22%,且LDL较基线下降幅度>50%和LDL≤1.4mmol/L的达标率较对照组更高,初步提示该治疗方案可行,但需要未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王焱教授点评

PCSK9抑制剂可特异性结合循环中PCSK9,抑制LDL受体降解,从而促进LDL清除,降低LDL水平。自2015年PCSK9抑制剂获FDA批准上市以来,PCSK9抑制剂因其全新的降脂机制开启了后他汀时代。2017年纳入27564名患者的FOURIER研究首次证实了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022年ESC大会上公布的FOURIER-OLE研究显示:尽早起始PCSK9抑制剂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本研究探讨STEMI行PCI患者中早期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的疗效,结果显示,早期联合使用阿利尤单抗组的LDL水平比对照组低,且LDL达标率较对照组更高,这一结果与FOURIER、FOURIER-OLE一致。但本研究随访周期短,没有观察早期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也没有关注不良反应,且样本量较少,结论需谨慎解读,未来仍需要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点评专家

王焱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院长,香港大学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国际心血管介入学会会员(FSCA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从事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在冠状动脉、外周血管疾病及心脏瓣膜疾病诊治方面有很高造诣。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解读作者

王斌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厦门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厦门)分中心办公室主任,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胸痛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组委员,中健科会结构专委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心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亚洲青年结构俱乐部黄金会员。澳大利亚The Prince Charles Hospital (TPCH)学习,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冠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及胸痛中心建设、维护及认证工作。

欧尾妹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9届福建省医疗卫生类引进生,2021年福建省C类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擅长心血管急危重症及冠心病介入诊疗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2部专著教材的编译,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壁报展示。

阅读数: 2187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