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鉴·OCT|刘学波教授专访:加强系统性培训,对OCT的普及推广至关重要

微创®冠脉联合严道医声网特别策划《洞鉴·OCT》栏目:既可观浩瀚,也可察微澜。用文字与影像记录微创阿格斯™OCT的诞生过程,用卓越的“黄金眼”,刻画精准PCI时代。

观/浩/瀚 察/微/澜

《洞鉴·OCT》

1985年,首例独立PTCA完成后,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开始起步。

三十余载的岁月长河里,从球囊到支架、从BMS到DES再到BRS、从简单病变到复杂病变,中国PCI手术量已突破百万。

作为PCI介入治疗中的“灵魂”组成,腔内影像学工具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2年5月27日,苏州微创阿格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重磅推出微创阿格斯OCT系统及国内唯一“免冲洗”成像导管,真正实现国产OCT的伟大愿景。

浩瀚宇宙无法私有,但却可以寄存于追寻理想的眼中。

本期访谈嘉宾

上海市同济医院 刘学波教授

严道医声网:以OCT为代表的腔内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精准PCI。我国腔内影像学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但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您觉得主要原因有哪些?
对于OCT这样的新技术应用,我们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

刘学波教授:造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以OCT为代表的这类新技术在国外最早开始研发,开始应用于临床,有很多的临床证据,我们因此了解它、认识它,这种差距是既往造成的。我们起步虽晚,但我们发展迅速。随着OCT逐步进入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在PCT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差距可能存在,但并不像早期那么大。

其次OCT的价格问题也限制了其在我国的大规模推广,随着国产OCT的上市,这种限制将会大大降低,让这种优秀的诊断手段更好地惠及患者。

最后我们仍然需要投入更多工作在OCT的系统性学习和培训上,包括我们已经取得的临床研究证据,需要让更多的医生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严道医声网:在未来OCT的普及推广中,如何更好的加强医生和技师的专业教育培训?
“用一个技术,就要用到家,而不是随便用了却没有真正地指导临床让患者获益。”

刘学波教授:加强医生尤其是年轻的骨干医生们对于OCT的认知、如何操作OCT、如何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等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培训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培训的对象除了临床医生外,还要有导管室护士乃至从事冠脉介入治疗的所有相关人员。培训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与厂家联合开展周期性的定点培训;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复盘真实临床病例;各个中心内部解读最新临床证据。

用一个技术,我们一定要把它用到家。而不是用了之后随便拿到了图像、随便获取了信息。这些东西没有真正地指导临床,没有真正的患者获益。



严道医声网:在冠脉介入领域我们拥有很多新的冠脉影像及生理功能评估手段,中国医生也越来越多地用在临床介入治疗的指导中。对于OCT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有哪些期待?您对微创阿格斯OCT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有哪些展望?

“微创阿格斯™OCT的操作更加简单便利,提高临床医生手术成功率。”

刘学波教授:从实际临床使用效果来看,微创阿格斯™OCT的图像质量非常优秀,特别是免冲洗一次性成像导管让操作更加简单便利,对复杂病变包括扭曲、成角、远端病变等,也有很好的成像效果,帮助临床医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冠脉介入领域,我们拥有很多新的冠脉影像及生理功能评估手段。OCT作为腔内影像技术的代表之一,期待其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快速图像获取后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发展人工智能,帮助临床医生在手术台上即刻获得更多信息,类似于现在的钙化病变定量分析,这对于急危重症的患者救治非常重要。


帮助获取冠脉生理功能信息。不仅仅是单纯提供影像,更可以帮助获得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了解病变的缺血意义,帮助对病变进行整体策略和指导血运重建策略。


结合其他腔内影像学手段。从斑块的整体特征出发,分析斑块细微结构,通过回撤的腔内影像获取更多信息,这也是临床医生所期待的。

专家介绍PROFILE

刘学波教授

上海市同济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学术成就: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 32篇;编著专著1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 7项,获“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医务工匠,“国之名医”荣誉。


《洞鉴·OCT》

洞鉴·OCT|高润霖院士专访:腔内影像学是PCI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洞鉴·OCT|葛均波院士专访:国产OCT上市之后,毫无疑问增加了这项技术的可及性


洞鉴·OCT|陈纪言教授专访:OCT的高分辨率与高清晰度,可以指导优化PC


洞鉴·OCT|冯庆宇先生专访:低噪声光传输,微创阿格斯™OCT助力医生实现精准PCI


洞鉴·OCT|霍勇教授专访:以OCT为代表的腔内影像技术,推动介入治疗进入精准新时代

阅读数: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