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CR 2022 | 潘湘斌团队:MitraClip™桥接心脏移植MitraBridge注册研究2年结果解读

作者:高漫辰 谢涌泉 潘湘斌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大会(EuroPCR会议)是全球顶级心血管介入会议,由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协会(EAPCI)主办,是EAPCI的官方年度会议。近期EuroPCR 2022顺利举行,其中来自意大利米兰San Raffaele Scientific Institute的Andrea Raffaele Munafò教授公布的MitraBridge注册研究2年结果备受瞩目,本文在此做简要解读。

MitraBridge注册研究是一项于2018年在欧洲进行的国际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在晚期心衰(HF)合并中重度或重度二尖瓣返流(MR)患者中,应用MitraClip™(雅培心血管)治疗桥接心脏移植(HTx)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前该研究已纳入20个中心,153例患者。2020年已于The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发表了1年期的良好结果。本次EuroPCR 2022会议更新了该研究的2年结果。

研究背景:

目前,晚期心衰的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其最佳的治疗方案仍是心脏移植。而心脏移植的可行性受限于受体资格的严格筛选和供体数量的缺乏,很难满足晚期心衰患者数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欧洲移植国际基金会2019年年报发布的加入心脏移植等待名单患者3年随访结果显示,19%患者在等待期间死亡,18%仍在等待,6%因各种原因从名单移除,仅57%患者成功进行心脏移植手术。而即使成功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术后仍需依赖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5年。

图片

图1,心脏移植等待名单3年结果:57%移植,6%移除(其他),19%死亡,18%仍在等待。

据文献报道,约1/3的晚期心衰患者合并中重度或重度MR[1]。此类MR多为功能性MR(FMR),即继发性MR(SMR)。根据2020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瓣膜病管理指南及2021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推荐,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治疗可应用于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接受指南指导的内科治疗(GDMT)仍有症状且合并外科高危因素的FMR患者中[2-3]。作为TEER治疗中最具代表性的器械,MitraClip™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应用,并有很多大型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其效果[4-6]。因此,在晚期心衰患者合并严重FMR患者中,考虑应用MitraClip™治疗缓解患者症状,为后续桥接心脏移植创造可能的治疗方案顺利提出,MitraBridge注册研究也应运而生。

2020年,MitraBridge Registry 1年结果已发布,初步证实了MitraClip™桥接心脏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7]。全组共纳入17个中心,119例患者。MitraClip™手术成功率87.5%,无30天内死亡病例。1年无复合不良事件比率为64%,15%患者接受移植手术,15.5%仍在移植等待名单,23.5%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无需心脏移植。但该结果随访时间较短,MitraClip™桥接心脏移植的治疗方案,在更长时间的随访下,是否仍能体现出优势?由此,本次会议发布了MitraBridge Registry 2年的结果。

研究设计

患者的入组标准包括:1)慢性晚期心衰接受GDMT治疗;2)合并中重度或重度FMR;3)成为心脏移植的可能候选人。该研究中,按MitraClip™桥接策略具体分3组:1)患者已在心脏移植等待名单,但短期接受移植可能性较低——即桥接心脏移植组38例(25%);2)因潜在的可逆禁忌症,患者未进入心脏移植等待名单——即桥接成为心脏移植候选者组35例(23%);3)新发的临床状态恶化,等待移植决定——即桥接心脏移植决定组80例(52%)。

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研究终点为2年内未发生不良事件比率。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紧急移植或左室辅助设备(LVAD)植入、因心衰首次再住院。次要研究终点为2年免除因心衰首次再住院比率。此外,2年的全部心衰再住院人次也作为主要结果发布。

结果:

因全组患者为考虑心脏移植的FMR患者,整体呈现年龄不高、心功能差、二尖瓣返流重的特点。全组共纳入153例患者,中位年龄59(53-63)岁,NY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患者142例,占全组93%。92(63%)例患者既往6个月内曾因心衰住院。INTERMACS评级,3-4级患者55(36%)例,5-6级73(47.5%)例。MR病因为缺血性FMR患者77(50.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重度MR患者138例,占90%。平均LVEF为26.9±7.7%,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为119.8(99-150.6)ml/m2,超声评估肺动脉收缩压中位数为50(40-60)mmHg,平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17.4±3.8mm。血流动力学测量指标方面,全组患者心输出量(CI)中位数为1.9(1.7-2.3)L/min/m²,平均肺动脉压33±10mmHg,平均肺动脉楔压24.6±9.5mmHg。

研究的主要终点2年内未发生不良事件比率为47%(CI:37.5-56.5%),继发终点2年免除因心衰首次再住院比率为55%(CI:44.5-64.5%)。2年内共有48例患者出现81人次因心衰再住院。

图片

图2.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结果数据。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9(6-37)个月。全因死亡患者13例,占9%,其中心源性死亡患者9例,占6%。共有30(19.5%)例患者完成心脏移植,19(12.5%)例患者仍在等待移植名单中,有32(21%)例患者不再需要心脏移植。

解读

MItraClip™及TEER治疗的的出现,为合并外科高危因素的MR患者带来了手术干预MR的机会。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往往合并LVEF降低、心肺功能低下、全身状态差等诸多外科高危因素。因此,MitraClip™治疗可完美匹配晚期心衰合并FMR患者的手术适应证。虽然MitraClip™治疗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延缓心衰进展,但对于患者LVEF下降的病因,如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无法起到逆转或根治的作用。所以MitraClip™治疗仍需桥接心脏移植治疗,作为患者症状根治的保障。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晚期心衰患者,LVEF降低,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会一步步增大。在疾病发展早期,患者EF下降,但LVEDV少量增加,每搏输出量(SV)仍在正常范围,左室舒张末压(LVEDP)也没有明显增加,此时患者症状多不明显,NYHA心功能分级为I级。随着疾病进展至中期,患者LVEDV进一步增大,左室明显扩大,出现中重度以上MR,此时患者出现左房增大,肺静脉逆流,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左房压升高,因此LVEDP较前升高。此时患者静息情况下SV仍能维持正常,但心脏储备功能下降,随着患者活动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心功能NYHA分级为II-III级。随着疾病进展至终末期,LVEDV进一步增加,LVEDP明显增加,患者心脏收缩力不足以维持足够的SV,出现收缩压(SBP)下降,患者静息状态下即有明显症状,心功能IV级。可以看出,疾病进展中期出现的中重度以上MR,形成左室扩大→MR增加→左房压增加→LVEDP增加→左室进一步扩大的恶性循环,直接加速了疾病进展。因此,适时通过MitraClip™治疗,改善MR程度,可改善中晚期LVEDP增加,起到打破恶性循环的作用,从而降低左室扩大速度,延缓心衰进展。

图片

图3.晚期心衰患者病理生理改变[8]

MitraClip™作为桥接治疗可以帮助晚期心衰合并FMR患者顺利度过心脏移植前的等待期,同时改善患者移植前的全身状态,有利于增加患者心脏移植的机会及成功率。并且根据上述MitraBridge研究2年结果,有21%患者在接受MitraClip™治疗后,身体状态改善,不再需要心脏移植手术。这同时也降低了心脏移植供体数量短缺的压力,有利于将移植心脏供体分配给更有需要的患者。 

结语

随着晚期心衰患者数量的增加,心脏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晚期心衰合并中重度或重度FMR患者,应用MitraClip™作心脏移植前的桥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延缓心衰进展,帮助等待移植的患者度过决定期和等待期。作为世界最大的MitraClip™桥接心脏移植方案的多中心注册研究,MitraBridge研究2年结果表明MitraClip治疗对晚期心衰患者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帮助21%的患者免除了心脏移植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当然,此研究仅作为提出假设的探索性观察性研究,并且样本量有限,限制了临床证据等级。如提供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仍需未来大样本的RCT研究结果。

向上滑动阅览

Reference

1. 1.Varadarajan P, Sharma S, Heywood JT, Pai RG. High prevalence of clinically silent severe mitral regurg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role for echocardiography.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6 Dec;19(12):1458-61.

2.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CC/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2021 Feb 2;143(5):407-409.

3. Vahanian A, Beyersdorf F, Praz F, Milojevic M, Baldus S, Bauersachs J, Capodanno D, Conradi L, De Bonis M, De Paulis R, Delgado V, Freemantle N, Gilard M, Haugaa KH, Jeppsson A, Jüni P, Pierard L, Prendergast BD, Sádaba JR, Tribouilloy C, Wojakowski W; ESC/EACTS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1 ESC/EAC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 Eur Heart J. 2022;12;43(7):561-632. 

4. Feldman T, Kar S, Elmariah S, Smart SC, Trento A, Siegel RJ, Apruzzese P, Fail P, Rinaldi MJ, Smalling RW, Hermiller JB, Heimansohn D, Gray WA, Grayburn PA, Mack MJ, Lim DS, Ailawadi G, Herrmann HC, Acker MA, Silvestry FE, Foster E, Wang A, Glower DD, Mauri L; EVEREST II Investigators.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ercutaneous Repair and Surgery for Mitral Regurgitation: 5-Year Results of EVEREST II. J Am Coll Cardiol. 2015 Dec 29;66(25):2844-2854.

5. Stone GW, Lindenfeld J, Abraham WT, Kar S, Lim DS, Mishell JM, Whisenant B, Grayburn PA, Rinaldi M, Kapadia SR, Rajagopal V, Sarembock IJ, Brieke A, Marx SO, Cohen DJ, Weissman NJ, Mack MJ; COAPT Investigators. Transcatheter Mitral-Valv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N Engl J Med. 2018 Dec 13;379(24):2307-2318. 

6. Mack MJ, Lindenfeld J, Abraham WT, Kar S, Lim DS, Mishell JM, Whisenant BK, Grayburn PA, Rinaldi MJ, Kapadia SR, Rajagopal V, Sarembock IJ, Brieke A, Rogers JH, Marx SO, Cohen DJ, Weissman NJ, Stone GW; COAPT Investigators. 3-Year Outcomes of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 Am Coll Cardiol. 2021 Mar 2;77(8):1029-1040. 

7. Godino C, Munafò A, Scotti A, Estévez-Loureiro R, Portolés Hernández A, Arzamendi D, Fernández Peregrina E, Taramasso M, Fam NP, Ho EC, Asgar A, Vitrella G, Raineri C, Adamo M, Fiorina C, Montalto C, Fraccaro C, Giannini C, Fiorelli F, Popolo Rubbio A, Ooms JF, Compagnone M, Maffeo D, Bettari L, Fürholz M, Tamburino C, Petronio AS, Grasso C, Agricola E, Van Mieghem NM, Tarantini G, Curello S, Praz F, Pascual I, Potena L, Colombo A, Maisano F, Metra M, Margonato A, Crimi G, Saia F. MitraClip in secondary mitral regurgitation as a bridge to heart transplantation: 1-year out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itraBridge Registry.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20 Dec;39(12):1353-1362. doi: 10.1016/j.healun.2020.09.005. Epub 2020 Sep 17. PMID: 33008726.

8. Guglin M, Zucker MJ, Borlaug BA, Breen E, Cleveland J, Johnson MR, Panjrath GS, Patel JK, Starling RC, Bozkurt B; ACC Heart Failure and Transplant Member Section and Leadership Council. Evaluation for Heart Transplantation and LVAD Implantation: JACC Council Perspectives. J Am Coll Cardiol. 2020 Mar 31;75(12):1471-1487.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705201555.jpg

潘湘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华中阜外医院总院长助理。

复合型心血管病专家,发明15项世界首创技术,获得25项国内外专利,多项产品在国内外上市,以中国技术、中国产品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方案。其发明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受聘担任美国胸外科医生协会(STS)、心血管介入协会(SCAI)及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外籍资深专家;多次受邀赴法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土耳其、肯尼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场演示手术,多次出色完成国家医疗外交任务;其主编的教材被欧美专家翻译成英文,培养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学员,成规模、成体系地向世界输出中国方案。

微信图片_20220705201557.png

谢涌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介入治疗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KECK医学院心胸外科访问学者。

微信图片_20220705201600.jpg

高漫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长期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临床研究方向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常见先心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等,基础研究方向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器械研发等。发表医学学术论文(含SCI)多篇。

阅读数: 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