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raClip™植入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预测因素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在2022年欧洲介入心脏病大会(euroPCR 2022)上,Mirjam Kessler教授基于EXPAND研究公布了MitraClip™植入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预测因素及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结果,提示FMR患者术后在30天至1年期间,二尖瓣反流(MR)显著降低,使左心室逆重构(LVRR),且无论是否存在LVRR,患者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和症状,在显著疾病进展之前接受MitraClip™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受益。

研究背景

MitraClip™器械已被用于治疗超过150,000例患者,可以有效降低二尖瓣反流的严重度。

COAPT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组、开放标签试验,研究发现,在患有心力衰竭(HF)和中重度或重度继发性MR(FMR)的患者中,在24个月随访期间,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的心衰住院率、死亡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生活质量和心功能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OAPT研究证实,在继发性MR(FMR)患者中使用第一代MitraClip™治疗后具有显著临床受益,且无不良左心室重构[1,2]

研究发现,早在术后30天,由于MitraClip™治疗的二尖瓣反流减少导致的容量超负荷减少可能使左心室逆重构(LVRR)[3,4]。EXPAND研究旨在评价与MitraClip™NTR/XTR系统使用相关的真实临床经验和结局,此次大会上公布了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预测因素及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结果。

研究方法

EXPAN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单臂、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于美国、欧洲、中东的近60个中心共纳入1041例接受MitraClip NTR/XTR系统治疗的患者,研究设计如下,300名FMR患者进行了充分的超声心动图核心实验室评估,作为本次分析对象。

图片

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LV容积和尺寸,并在早期LVRR组和无早期LVRR组之间进行比较。早期LVRR定义为30天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或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或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或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基线减少>10%[5,6]。通过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估心功能,通过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评分(KCCQ)评估生活质量,评估1年内的复合全因死亡率或心衰住院率HFH。使用多变量分析识别早期LVRR的预测因素。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

FMR患者基线特征如下。

图片

59.7%的受试者在30天时有LVRR(早期LVRR),77.4%(351/455)在1年内有LVRR(1年LVRR)。

图片

  MR严重程度

早期LVRR组中,30天随访时,有26.5%的受试者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MR≤1+的受试者达到92.8%,MR≤2+则达到98.9%,较基线改变具有显著差异(P<0.0001);1年时,有24.6%的受试者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MR≤1+的受试者达到93.2%,MR≤2+则达到100.0%,较基线改变具有显著差异(P<0.0001)。

无早期LVRR组中,30天随访时,有13.6%的受试者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MR≤1+的受试者达到85.6%,MR≤2+则达到97.5%,较基线改变具有显著差异(P<0.0001);1年时,有18.7%的受试者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MR≤1+的受试者达到92.0%,MR≤2+则达到100.0%,较基线改变具有显著差异(P<0.0001)。

图片

1年LV重塑

早期LVRR组在30天时LV容积显著减小,并在1年内持续减小。无早期LVRR组的LV容积在1年内保持稳定。

早期LVRR组在30天时LV内径显著减小,并在1年内持续减小。无早期LVRR组的LV内径在1年内保持稳定。

图片

心功能分级和KCCQ评分

1年时,在早期LVRR组和无早期LVRR组中均观察到NYHA心功能分级和KCCQ评分明显改善,早期LVRR组KCCQ评分较基线增加23.4,无早期LVRR组增加19.4。

图片

全因死亡率或HFH

FMR受试者早期LVRR与1年时死亡率或HFH显著降低相关(P=0.0003)。

图片

早期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

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无心脏手术史、较小的基线LVESD是早期LVRR的预测因素。

图片

单因素分析

图片

多因素分析

研究结论

●  FMR患者MitraClip™植入术后在30天至1年期间,二尖瓣反流显著降低,使左心室逆重构(LVRR)。

● 该项研究证实了COAPT研究的结果,无论是否存在LVRR,患者均可以从生活质量(KCCQ评分)和症状(NYHA分级)改善中获益。

● FMR患者的早期LVRR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或HFH相关。

● 较小的LV内径和既往未接受过心脏手术是早期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这表明在显著疾病进展之前接受MitraClip™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受益。

参考文献:

1.Stone et al, NEJM 2018:379:2307-231;

2.Asch et al, JACC 2019::2969-79;

3.Grayburn et al, Circulation 2019:2969-79;

4. Hausleiter et al, PCR LV2020, LBCT presentation;

5.Nita et al, CCI, 2020;96(3):687-97;

6.Bano et al, J. Cardiology, 2016;68(1):57-63。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704194335_副本.png

周达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博士研究生导师,FACC。

从事结构性心脏病,  包括: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肺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分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理事,  上海市药学会临床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  东方心脏病学大会结构论坛坛主,卫计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主任,《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医药杂志编委。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其中重点课题一项, 《产学研》课题一项 ,在国内、外期刊专业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近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16篇,   EM收录1篇。并多次获得各种专业机构与学会的奖励,1998年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编委会、美国JAMA杂志中文版编委会联合征文二等奖,2013东方心脏病大会征文二等奖。主编图书《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病例解析》 获得华东地区科技图书二等奖。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微信图片_20220704194339_副本.png

潘文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上海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CCI)研发部部长,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2017年),上海市青年卫生人才最高奖银蛇奖获得者(2021年)。

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TVT)方面临床工作及器械研发,个人完成TAVR手术800余台,起草TVT中国专家共识5部。

授权专利18项,转化14项,在葛均波院士指导下作为主要发明人研发了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及世界首个可穿刺封堵器ReAces。

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中文论文160余篇,成果被引用1928次,主编专著2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课题等5项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

阅读数: 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