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2丨大会新发: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正式成立

 2022年5月27日,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于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2)上正式成立。成立仪式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谢晓明所长担任会议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林逸贤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担任联合主席(拼音排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良龙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陈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章炜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崔建国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芳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奉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铮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贾海波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广平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李海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虹伟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先和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世明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马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权薇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伍贵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邢磊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峻青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上海长海医院赵仙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红玲教授(拼音排序)等国内众多重量级专家上线参加了成立仪式及学术交流活动。

成立仪式由钱菊英教授、徐亚伟教授主持,两位专家介绍从2021年首届心磁技术顾问专家会20位专家与会,到今天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成立已有70余位临床及医工大咖加入,显示了专家对心磁技术的关注以及新技术的茁壮生命力。


推动心磁技术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葛均波院士在致辞时表示,早期在德国接触到心磁技术,当时需要非常大的磁头和屏蔽室,由于成本高昂、技术有待完善等原因,普及度不高。近年随着技术发展,我们看到在美国2020年获得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国内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为代表,实现了无屏蔽磁探测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走在国际前列。心磁技术在国内刚刚走向临床,急需医工结合,推动临床科研及应用。为此,葛均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谢晓明所长倡导,依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成立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能够加入专家组,对心肌细胞的磁信号进行分析判读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希望和各位专家一起为中国心磁技术发展做出努力贡献!


谢晓明所长在致辞时表示,“我们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15年前从零起步,经过艰苦努力到现在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心磁技术正处于从技术跨入临床的关键阶段,我之前参加的国际心磁学术会议还是以工程技术实现为主,临床专家参与较少。而要真正做成这件事,特别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临床专家的广泛加入。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的成立,将架起技术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实现中国心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介绍

沈成兴教授介绍了心磁技术在国内发展历程回顾以及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组织架构及任务规划。协作组由葛均波院士和谢晓明所长担任组长,陈韵岱教授、林逸贤教授、罗建方教授、钱菊英教授、沈成兴教授、徐亚伟教授、于波教授(拼音排序)担任副组长,沈成兴教授兼任秘书长。73位专家成员由全国顶级心血管临床专家及医工专家组成,来自全国16个省市。协作组将围绕临床科研、应用规范、普及推广和技术迭代四大任务,多层面开展工作,推动我国心磁技术发展,并为国际心磁图仪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心磁临床应用及技术进展

在心磁临床进展方面,马健教授介绍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沈成兴主任带领心内科自2017年开始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及漫迪医疗开展心磁临床合作,已经累积了2500余例研究数据。其中主要开展了心磁图在冠脉微循环障碍(CMVD)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CMVD的诊断预测模型,敏感度达89.57%,特异度达84.81% ,说明心磁有很大潜力成为CMVD“一站式”诊断评估手段。同时也探索了心磁图在心肌缺血功能定位和冠心病术后随访的应用,结果显示心磁图可能成为心脏康复后的心功能无创随访和心脏疾病风险评估的全新检查方式。后续将深化相关研究,丰富循证证据,为心磁图仪的普及应用提供支撑。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张树林研究员介绍了心磁最新技术进展,心磁图仪是一种检测人体心脏磁场进行成像分析的心脏功能学检查手段,其主要技术挑战是需要在数百万倍背景磁场下探测极其微弱的心磁信号。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漫迪医疗经过十余年攻关,成功实现无屏蔽磁探测技术,国际上首次采用八维降噪,完成全电动控制下的心磁图扫描检查。同时面向临床需求,开展成像、参数、诊断及定位分析,并通过AI深度学习,实现了心肌缺血的高精度诊断(94%精度)和不同波段心磁图的诊断分类(87%精度),初步完成了心肌缺血功能定位。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心磁临床科研,完善诊断分析模型,并通过与临床专家的合作研发新一代仪器。相信心磁图仪以其早期、无创、精准、便捷的特点,在心肌缺血功能学评估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医生在早期发现患者心肌缺血的病变,并且对病情危重、造影剂过敏以及无法接受放射影像学、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的特殊人群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检查选择。

媒体访谈

媒体:葛院士,心磁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您如何看待其临床应用前景,以及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成立的意义?

葛均波院士:医学与物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和心电图、超声波、伦琴射线一样,心磁图仪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工结合产物。相较于其它心脏检查,心磁图仪探测的是人体的磁场,具有无创、无接触、无辐射、无需注射药物、成像快捷、灵敏度高等优点,当然灵敏度高伴随噪声大,就需要我们将其中有益的信息提取出来。根据心磁的物理特性,未来可以跳出目前的解剖血管概念,直接反映判断不同区域的心肌病变。我们看到中国心磁专家协作组汇聚了国内心血管领域众多学科带头人,相信协作组的成立将大大推动国内乃至国际心磁的科研与应用,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媒体:谢所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心磁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您如何看待心磁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以及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成立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谢晓明所长:心磁图仪经过10余年的研发和打磨进入了跨入临床的关键的阶段,医疗设备优势性能的挖掘和优化依赖于医工的紧密合作。随着心磁图仪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近年上海六院、上海十院为代表的大的临床中心开展了更多严谨规范的临床研究。相信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的成立,更多临床专家的关注加入,通过我们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临床专家的共同努力,会让我们自主创新产品在的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走向国际市场!

审核:钱菊英

阅读数: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