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PCI术后FFR回撤追踪测量的临床及预后影响

健心知著

2022.01.05

第129期

PCI术后FFR回撤追踪测量的

临床及预后影响

刘健、李兴丽、杨霖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血流储备分数(FFR)是冠脉生理学评估的金标准,经FFR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被证明可以改善预后。最近的研究表明,PCI术后残留病灶的生理学评估对于评价PCI的临床结果具有重要意义,而FFR作为血管特异性参数,不能提供病灶特异性信息,因此目前临床上常采用PCI术后FFR回撤追踪的方法评估残余节段的FFR梯度。但目前该方法主要由术者凭借经验直观评估,尚缺乏客观指标来定义显著的残余FFR梯度。

文章介绍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来自Algorithm-PCI (NCT04304677)和COE-PERSPECTVIVE (NCT01873560)两项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单位时间瞬时FFR梯度(dFFR(t)/dt)能否提高研究者对于主要残余FFR梯度评判的一致性,同时探索PCI 后主要残余FFR梯度的预后意义。本文于2021年7月发表于JACC-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杂志。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两项研究中接受FFR指导的PCI术并进行术后FFR回撤追踪的429名患者,所有冠脉生理数据均以盲法收集和验证。PCI后FFR 增加百分比(%FFR增加)定义为[(PCI后FFR-PCI前FFR)/PCI前FFR]*100%。根据既往研究,将最优PCI生理结果定义为PCI后FFR≥0.84且%FFR增加>15%,而次优PCI生理结果定义为PCI后FFR<0.84且%ffr增加≤15%。pci后ffr回撤追踪完成后,从记录的原始数据中获得ffr(t)-t曲线,并依据该曲线获得dffr(t) dt="" 0.035="">15mmHg。研究人员首先进行常规评估,主要残余FFR梯度定义为存在>15mmHg的跨狭窄压力梯度,并在获得dFFR(t)/dt补充数据后重复评估,但最终是否存在主要残余FFR梯度由研究员自行决定。本研究同时收集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人群统计学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在第1、6、12和24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靶血管失败(TVF)定义为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复合事件。重复血运重建事件主要通过靶病变血运重建(TLR)、非TLR的TVR及非靶血管的重复血运重建3项来分别评估。其中,靶病变为支架近端5 mm到支架远端5 mm的干预节段,而TLR定义为对靶病变的重复PCI。

研究结果

在492名患者中,167名(33.9%)在PCI后回撤追踪时发现存在主要残余FFR梯度,两组之间在人群统计学、临床表现、心血管危险因素或LVEF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表1)。具有主要残余FFR梯度的患者的PCI术后FFR值显著降低(0.80 VS 0.87, P<0.001),%FFR增加也显著降低(15.4% VS 20.3%,P<0.001)。此外,研究者发现,存在主要残余FFR梯度的亚组最优PCI生理结果的比例显著更低(23.4% VS 55.1%,P<0.001);而次优PCI生理结果的比例显著更高(34.1% VS 12.3%,P<0.001)。。

表1:依据是否存在PCI术后主要残余FFR梯度分组的研究人群基线特征比较

在PCI术后FFR回撤追踪的常规目测评估中,2位操作员认为存在主要残余FFR梯度的比例分别为20.1%及15.4%,分类一致性适中(Cohen's kappa=0.633, ICC=0.776)。获得PCI后dFFR(t)/dt结果后,操作者再次判断认为具有主要残余FFR梯度的患者比例变更为32.3%和26.4%,分类一致性显著提高(Cohen's kappa=0.819, P<0.001;ICC=0.901, P<0.001) (图1)。

图1:dFFR(t)/dt数据获得前后主要残余FFR梯度判定结果的比较

图2展示了主要残余FFR梯度再分类的典型案例,该患者PCI术后FFR回撤追踪的常规目测评估提示不存在主要残余 FFR梯度,且PCI后生理结果良好;但dFFR(t)/dt提示存在主要残余FFR梯度。

图2:主要残余FFR梯度再分类的典型案例

根据PCI术后FFR值及%FFR增加水平,将患者依据PCI生理结果分为三组。其中,存在主要残余FFR梯度的比例在最优PCI 生理结果组中最低,在次优PCI生理结果组中最高(图3)。

图3:PCI术后主要残余FFR梯度的分布比例

临床结局方面,PCI术后存在以dFFR(t)/dt定义的主要残余FFR梯度的患者2年内发生TVF的风险显著升高 (9.0% VS 2.2%, 校正后HR:3.930, 95%CI:1.353-11.420, P=0.012)(表2 图4),并主要与较高的TVR风险相关,尤其是非TLR TVR(表2)。另外,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存在术后主要残余FFR梯度为TVF的独立预测因子,与PCI术后FFR值或%FFR 增加无关(表3)

表2 :有或无PCI术后主要残余FFR梯度患者的临床结果比较

表3:2年TVF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图4:有或无PCI术后主要残余FFR梯度患者的2年TVF风险比较

NRI(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净重新分类指数);

IDI(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ndex,综合判别指数) 图5比较了2年TVF的3种预测模型的预后价值。模型1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等基础临床变量,模型2为模型1+PCI后的生理结果,具有更高的区分和预测能力(C-index=0.693, P=0.029;NRI=0.783, P<0.001;IDI=0.023, P<0.007)。模型3为模型2+主要残余FFR梯度结果,其区分和预测能力显著提高(C-index=0.771, P=0.006;NRI=0.668, P=0.007;IDI=0.033, P=0.017)。

图5:主要残余FFR梯度对2年TVF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  论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dFFR(t)/dt算法对PCI后FFR回撤追踪进行客观分析,可提高针对主要残余FFR梯度判断的一致性。根据PCI后dFFR(t)/dt 确定的主要残余FFR 梯度与2年时TVF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

点 评

该研究主要使用dFFR(t)/dt对PCI后FFR回撤追踪进行客观分析,评估了PCI后主要残余FFR梯度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即使在PCI术后,33.9%的患者仍显示出主要残余FFR梯度,TVF风险显著升高,而PCI后FFR回撤追踪中的常规视觉评估可能会低估残留病灶的风险。dFFR(t)/dt算法可能成为PCI后主要残余FFR梯度的客观检测工具,改善最终结果和患者预后。

该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该研究并未评估非靶血管中残留病变对预后的影响。其次,在PCI后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情况下,FFR测量可能会受到限制。第三,FFR回撤中不同术者手动回撤速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第四,心原性死亡或靶血管心肌梗死的事件数量有限。第五,COE-PERSPECTVIVE注册中并非所有患者都进行了PCI后FFR回撤追踪。因此,后续应进行前瞻性研究再次评估。

阅读数: 15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