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CCHC)召开期间,由心血管、高血压和信息领域的多位专家共同讨论制定的《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刘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以及多家媒体共同参加本次共识发布会,会议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贺晓琳女士主持。
专家共识发布会
以需求为导向
规范高血压信息化管理
▼▼▼
霍勇教授致辞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霍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目前,医院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集中在院内,院外缺少对高血压患者的有效管理。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持续管理但受限于知识与认知,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均有较大提升空间。患者在院内时间过短不足以获得足够相关知识,而在院外患者过于分散且易流失,因此高血压患者的院内院外全程管理极为重要。
同时,霍勇教授强调,高血压院外管理不是孤立的,而是院内、院外的互相联动。目前,高血压互联网管理缺乏统一的实施标准,管理内容未经过全面的审核及评定,这会对改善高血压管理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亟需专家共识和临床路径的规范建议。霍勇教授表示,《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将更好地推动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
从院内到院外
互联网链接高血压全程管理
▼▼▼
孙宁玲教授解读共识
对于高血压慢性病患者而言,能否在院外得到持续的管理尤为重要。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可优化高血压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诊疗效率,从而发挥控制和缓解疾病恶化进程的作用。会上,孙宁玲教授代表共识专家组对《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背景及总体框架进行了详细而深入地解读和分享。
孙宁玲教授指出,目前中国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处于多方参与,管理流程、管理内容多样,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因此,亟需专家共识和临床路径的规范建议。《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面向心内科高血压专科医师、全科医师、护理及公共卫生人员、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互联网医院、相关设备及信息技术企业。共识的核心思想包括:体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联动,建立全程管理体系;体现传统管理方式与互联网的管理、穿戴设备、APP、数字化疗法等的联动;体现管理人员方面的联动,从专科医师到全科医师到健康管理师等服务团队。共识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十多名专家共同筹备、撰写成稿。共识明确了高血压院外管理的适用人群;院外血压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案;院外血压信息化管理方式;管理团队以及管理与运行;患者教育等。
一高三低如何破?专家来支招
▼▼▼
霍勇教授答记者问
在媒体采访环节,与会专家就高血压院外管理实践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虽然我国高血压诊疗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总体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一高三低”特点。在媒体采访环节,与会专家就高血压院外管理实践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虽然我国高血压诊疗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总体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一高三低”特点。对此,霍勇教授表示,知晓率与患者教育息息相关,治疗率与医疗、医保、医药有关。而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将在解决血压达标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杨靖教授答记者问
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来助力高血压管理,杨靖教授指出,ESC 2021公布的HERB-DH1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采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管理模式可显著提升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通过互联网远程监测的方式,紧密地跟患者进行结合,提高患者认知和自我意识,可改善患者血压的控制率。同时,杨靖教授也指出,目前高血压院外管理存在一定挑战,包括医生对互联网管理慢性病的意识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有所欠缺;数据安全性等问题。
孙宁玲教授答记者问
在谈及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的核心内容时,孙宁玲教授认为,血压监测是重要的切入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血压测量设备向着可上传式发展,可以及时纠正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无论是就诊、处方、自我监测和管理,高血压患者都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这也为互联网管理高血压带来了发展机遇。
《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全国首个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的专家共识,填补了我国此前在高血压院外线上管理领域的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通过制定该共识,更好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模式在高血压防控中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使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更加安全、规范、高效和便捷,保障医患的切身利益,真正推动高血压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