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心血管数字化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关于心血管数字化创新论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这样评价“一直以来,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时刻关注着大众健康,医疗管理走向基层、走进大众是我们所奋斗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医疗普及以及器械创新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意义非凡。因此,我们举办了心血管数字化创新论坛,希望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推动健康中国203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也曾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的发布,信息化体系建设和智慧医疗的重要意义得以确立;新冠疫情的袭来更是凸显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无接触、响应快、突破地理阻隔的优势。因此对于庞大的心血管疾病群体而言,促进创新化数字管理模式、完善中心建设、构筑全民预防体系对于智能高效管理患者意义非凡。而今天,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立足心血管数字化创新最新进展,广邀业内先锋,全方位、高层次共画心血管数字化医疗未来蓝图。
新探索、新模式,互联网医疗勾勒健康美好未来
▼▼▼
心血管数字化创新论坛首场聚焦互联网医疗发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刘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胡珺教授共同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医疗行业最新进展。
陈韵岱:心血管疾病预防与远程康复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可防可治的。已经确诊或合并危险因素的人群是长期管理的重点对象。但在真实世界中,人群庞大、起病隐匿、急症抢救多、服务周期长等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难度。由中国健康心脏联盟打造的“三网共建”模式大大提高了远程康复救治的效率,可穿戴设备作为其中一环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用束带式+柔性电极导联系统的可穿戴设备依托心电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和个人心电数据库建立远程心脏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以穿戴设备为基础构的心脏主动健康智能管理体系。数据调查显示,60岁以上心血管疾病群体对科技技术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是极富兴趣的,中低危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心率带居家康复可以达到与康复中心相当的效果,同时降低了花销;对于心梗后患者,智能软件帮助下的居家康复项目可以获得更高的参与度、依从性和完成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提出的301模式即在智能软硬件基础上融合居家康复HBCR,数据显示HBCR可以明显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可以说,新时代下冠心病居家康复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以可穿戴设备为基础的HBCR是必然趋势。未来,可穿戴设备研发将为冠心病长期管理及居家心脏康复提供更多可能性。
刘峰:数字医疗和心血管全程管理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过程中的新型现代化医疗方式,是公共健康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随着物联网、5G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医疗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能。在临床实际中,数字医疗的应用使得患者依从性、治疗疗效和管理规范率大大提升,在丰富医学信息内涵和容量的基础上降低医疗成本。但目前我国数字健康发展仍存在痛点,例如行业标准有待建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商业模式有待明确,技术壁垒有待突破。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患者远程居家康复提供了可能。去年启动的心脏健康关爱计划初步建立了以医患社群为纽带的科普宣教体系,通过智能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同时探索新模式,并制定患者管理个体化服务包。此外,《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为行业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准则。
未来,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心血管疾病院内外管理模式以及标准化、可持续的互联网管理体系的建立势必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
杨靖:心血管数字疗法现状和研究进展
数字疗法作为数字健康的一部分,是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主要用于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
心血管疾病管理APP开发也是目前的行业热点,其核心功能为监测、信息分析、预警/干预。BodyGuardian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活动水平以检测突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FibriCheck用于快速检测房颤,可以实现数据管理和自动化解释结果。斯坦得利高血压慢病管理系统则通过用户数据实时上传实现动态化监测和阈值报警。今年ESC年会上公布的交互式智能手机应用程序HERB系统通过非药物干预与行为认知技术结合的个性化策略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在房颤领域,苹果手表和华为手表借助不同的平台均可以实现对房颤患者的早期筛查。
可以说,数字疗法借助先进科技技术实现了早诊早治,改善了患者认知和依从性,提高了医生诊疗效率;在此基础上同时突破原有局限,使得人类对疾病认知也产生了重大变革,对未来医疗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晞:互联网智慧医疗助力医院智能化转型
现阶段医疗机构运行仍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新冠疫情大环境更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运营压力。因此如何在综合专科建设、人才培养、DRGs支付和运营成本上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问题。
智慧医院的“智慧”体现在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传统医疗服务提升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近年来,在政府和职能部门主导下相关政策和法规陆续出台,为医院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提供行业准则。目前,互联网医疗概念已经逐步成形。互联网医院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医院健康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老年化、慢性病、医疗资源再分配、精准医疗对互联网医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改变现有服务方式和能力制定整体规划,以医院为平台、互联网为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
武汉亚心总医院目前正处于智能化转型中,通过互联网医疗质控、联动院内外数据、开展线上-线下服务以提升医疗效率;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技术和医疗延申,力求塑造亚心特色的互联网医院,从而快速提升医院各项服务能力水平。
胡珺:心健康 新向善-互联网医院探索实践与可期图景
2001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推出高血压病单机版计算机管理程序,积累了初步数据;2005年时成功开发高血压管理软件,向实现高血压规范标准化管理迈出一大步;至2008年,软件进一步更新后用户已经超过4000人。用户数量逐年增长势必引领模式改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2010年时以探索血压管理与服务新模式的高血压病互联网医疗原型初态形成。在经历5年的艰难探索后,2015年12月,徐汇云医院正式落地。随后,经过不断的模式改进和科研合作,徐汇云医院目前已经成为上海首家公立互联网医院,在心血管疾病人群长期管理中发挥了巨大潜能。
结合徐汇云医院建立的经验不难发现,互联网医院就是要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注重慢病服务健康管理、大众健康科普,实现从医养过渡到智慧医养。目前,徐汇云医院已经获批全国首批老年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以点带面服务老人,让科技转化出温度和温情,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体带去更多关爱。
新技术、新进展,前沿器械助力未来“心”健康
▼▼▼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血管数字化创新论坛的第二个环节聚焦心血管前沿创新器械,特别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担任主持,同时邀请业内翘楚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欣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代世摩教授共话心血管领域器械创新最新进展。
杨剑:3D打印技术助力心血管器械创新与应用及实践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我国经历了蓬勃发展。通过多彩多材料打印3D模型可以显示心脏内外结构,为心血管疾病诊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心血管领域,3D打印最突出的进展体现在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提到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首先就会想到目前产品多元化、技术成熟化的TAVR治疗。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TAVR可以在术前评估患者解剖学特征、指导瓣膜选择、模拟术中瓣膜膨胀情况,从而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在随访期间,通过3D打印重建可以进行立体化的评估。二尖瓣解剖复杂、毗邻结构多、技术多样,其介入治疗面临了更高的难度。通过3D建模及体外计算机模拟则可以实现手术教学及手术模拟,观察瓣膜适配度,预判手术效果,同时还可以协助优化器械设计并节约动物资源。在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治疗中,3D打印的术前模拟重建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此外,对于Liwen术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左心耳封堵、心脏肿瘤微创治疗,3D打印技术也可以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指导。
李欣:ECMO技术发展与装备现状
1956年,首例体外循环支持下心脏手术获得成功,但后续的血液破坏和凝血激活问题引发了关于体外支持治疗改进的思考;70年代,首例成人ARDS患者ECMO支持成功可谓是里程碑式进展。历经风雨并持续改进后,1989年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正式成立,ECMO技术和器械发展走向规范化。至2009年,柳叶刀杂志发表CESAR研究,首次证实了是否应用ECMO支持对危重症患者生存率存在明显影响;2018年公布的EOLIA研究则首次在欧洲范围内探究了ECMO的适应证并沿用至今。自新冠疫情以来,ECMO的应用更加受到重视,有数据显示新冠危重症患者使用ECMO后可以达到与ARDS相似的存活率。可以说,体外生命支持多学科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大势。
在装备进展方面,ECMO设备趋向于越来越轻巧便携以及检测一体化,使危重症患者携带ECMO转运成为现实,ECMO技术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国内企业也开始致力于ECMO设备本土化研发,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完成血泵研发以及启动临床试验申请。但是由于膜肺涉及复杂的工程制作及流体力学设计,其国产化还处于相对静止阶段,这也是未来国内企业继续探索的重要方向。
余静:RDN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血压有效控制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RDN通过插入肾动脉的射频导管释放能量,选择性毁坏外膜的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实现降压。对于强化药物治疗后血压仍不达标或存在降压药禁忌症的患者来说RDN已经成为重要推荐。
2009年,SYMPLICITY HTN I研究应用自身对照,首次证实了RDN的降压效果,SYMPLICITY HTN II研究在此基础上设立对照组,进一步得到阳性结果。随后设置假手术对照组的SYMPLICITY HTN III研究却得出阴性结果,一度使RDN治疗进入低谷期。但关于RDN的临床探索并未就此止步。针对不同人群的SPYRAL HTN-OFF MED和SPYRAL HTN-ON MED研究再次证实,RDN治疗可以使患者所有血压值明显降低。RADIANCE-HTN TRIO研究则首次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探究了经血管内超声行RD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结果显示RDN可以使日间动态SBP明显下降,再次为RDN的临床应用点燃希望。国内学者也陆续开展了针对RDN手术策略和术式的探索,相关阳性结果令人欣慰。
除了降压领域,RDN在心衰、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糖尿病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若干研究的结果显示在特定人群中开展RDN治疗不仅可以带来降压效果,也有心肾等其它方面的获益。
代世摩:脉冲电场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无论是射频消融还是冷冻消融都可以带来持续的疗效,但二者共同的不足在于消融依赖于导管和组织贴靠、对组织无差别攻击以及血栓形成风险。在此背景下,脉冲电场消融开始应用于房颤领域。脉冲电场消融通过将高电压脉冲作用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形成跨膜电位,较高的电压脉冲可以对细胞膜造成穿透性损伤并产生纳米级空隙,进而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并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最终使细胞凋亡达到消融效果。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脉冲电场消融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环肺静脉隔离。与传统射频消融方式相比,脉冲电场消融不需要依赖导管贴靠便能造成广泛的心肌损伤。同时,由于心肌细胞对脉冲能量更为敏感,因此脉冲电场消融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消融心肌细胞的同时避免对邻近的食管、冠状动脉和膈神经等造成损伤。
现有数据显示,脉冲电场消融的有效性高达100%,手术时间≤1分钟,相比传统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选择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无论是针对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研究的数据均证实脉冲电场消融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持续的肺静脉隔离效果。脉冲电场消融现已成为房颤患者消融治疗的重要创新性技术。
一直以来,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协同各方伙伴、聚力优势资源,旨在加速构建数字创新生态圈、赋能医疗体系的深刻变革,助力健康中国数字化转型。心血管数字化创新论坛聚焦互联网医疗和器械,邀请业内先锋人物分享最新进展,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为开启数字化医疗模式开启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