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CCHC丨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从理论到临床实践,我国泛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开启新篇章
图片

2002年,Peter Lanzer和Eric J. Topol等首次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该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影响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历经近20载坚持与努力,泛血管疾病正从新兴概念逐渐迈入大众视野,已经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命质量和社会发展。2021年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完善泛血管疾病管理体系并推广应用。

有鉴于此,如何认识泛血管疾病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12月18-19日,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召开期间,特设泛血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多学科专家相聚苏州或云端,共同见证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同时聚焦多科学交叉学术话题:血管性疾病最新的机理探讨、泛血管疾病筛查及防治体系的研究、泛血管中心的建设条件和流程以及泛血管MDT病例的分享等内容展开深度探讨与解读,携手宣传泛血管理念,合力推动泛血管医学从理论探索走向临床实践。

拳拳之心共担当 殷殷之情付于行

▼▼▼

图片

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英梅教授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建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谷涌泉教授、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等心、脑、外周血管和内分泌领域内多位权威专家通过云端或现场列席会议,在致辞中展望专委会未来发展。

心血管医生

葛均波: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

“记得十年前我在国内首次提出‘泛血管医学’理念之时,国内很多专家并不认同或理解它的价值。经过多年摸索我们逐渐解开了血管性疾病的内在关联,终于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可泛血管医学这一理念。” 细数我国泛血管医学从“一人之言”到“百家争鸣”的发展历史,葛均波院士感慨良多。

图片

葛均波院士谈到,目前泛血管疾病的流行尚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泛血管疾病的危害在我国造成的负担近一步上升。此次成立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其目的是搭建一个专家平台推动泛血管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的多学科合作,以期能更好的服务十四五科技部重点专项的推进。此外,泛血管医学也应该不止于疾病的治疗,还需要纳入上游的攻关,即危险因素的阻断,未来的康复,遏制疾病的复发。总之,泛血管医学的发展是需要从全局的眼光出发,从疾病的全流程入手。借由此次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期待各位同道能一起建言献策,真正为健康中国2030做出自己的贡献。

内分泌医生

翁建平:在“分与合”之间启迪未来

图片

翁建平教授引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俗语道出了本次专家委员会成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翁建平教授表示,从早期的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精细化到今天临床医生从一类疾病中找到共性协同诊疗,充分体现了医学发展“分久必合”的趋势。但这并不是对原有规则的推翻,无论是专业细分还是学科融合,医学发展的每一个变化都有其道理和先进性,“分”“合”之间是一种无常的状态。

泛血管医学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表明,现代医学对人的理解一定与过往产生了巨大超越。在此背景下,希望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的成立能通过泛血管医学的发展、在泛血管医学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的历史时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以启迪未来的临床医生在探究人体规律和疾病防治方面做出变革性的突破,通过委员会各不同学科成员之间的合作找到疾病共性的规律,再回到对患者的个性化诊疗。也期待同来自其他如心内、神经、血管外科等专家一道,为中国泛血管病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外周血管医生

谷涌泉:传统与现代碰撞,专委会成立正当其时

图片

谷涌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泛血管医学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医学理念,其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已逐渐得到了行业专家的认可。过去医生以器官作为诊疗对象,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尚未形成系统观念。其实每一种血管疾病都是全身系统的局部表现,可见传统的治疗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理念。由葛均波院士等提出的泛血管概念则非常及时和必要,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此次科技部十四五重点专项立项更是说明了国家对泛血管理念的认可。

“从事血管外周治疗30年,我深知泛血管医学的重要性,此次成立泛血管专家委员会,是恰逢其时、恰逢其势的。作为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我一定会义不容辞地配合主任委员和其他委员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为推动我国泛血管医学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脑血管医生

刘建民:告别盲人摸象,形成“庖丁解牛”的全局观

图片

虽因疫情原因无法亲临现场,但云端好似比邻,刘建民教授为本次专委会的成立发来云端祝福。刘建民教授表示,过去的许多年里,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似乎每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演变与革新,但血管病的高发性和严重态势却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对于器官、病人以及一些系统性疾病,医生如若一直如盲人摸象一般来治疗,或许永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通过与心血管同道们的接触,不难发现脑血管、心血管、外周血管等泛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诊疗手段是存在共性的并且,血管疾病是多器官互为因果的。现状和规律在呼唤着医生要形成“庖丁解牛”的全局观,用泛血管理念把多种血管疾病看做一类疾病来共同预防、宣教,精准评估,对病人的诊疗来说,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此次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常高兴能加入到这个组织,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和大家共同努力,推动泛血管事业不断发展!”

聘书颁发

责任与担当并行 荟聚奋进力量

▼▼▼

随后,专委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为专委会到场的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等专委会成员颁发聘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科技部十四五重点专项,专委会荟聚心内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流行病学、药理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各学科专家,充分体现泛血管医学多学科协作、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和防治体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泛血管医学必将风华初露,向阳生长。

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成立的目标与任务

▼▼▼

图片

霍勇教授介绍了专委会成立的背景、意义,专委会的架构和职责、目标与任务。

当前,我国泛血管疾病患病、患病人数和负担不断攀升,但我国泛血管疾病管理仍存在条块分割,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新时期,国家则从战略方向为医生群体作出引领。2021年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完善泛血管疾病管理体系并推广应用。

图片

在此背景下,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泛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开启崭新篇章,同时也为科技部“十四五”重点专项高质量推动打下坚实基础。未来专委会也将努力我国临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排头兵,为增强泛血管科研创新活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经过科技部“十四五”课题组核心成员和专家推荐,专委会计划纳入46位来自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外周血管、医疗大数据、医学影像、药理学和流行病学领域专家,分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5人、常务委员6人,委员34人。未来,专委会计划通过成立不同专业工作小组展开专项工作,协同推进专委会工作做深做细。

专委会的职责和主要工作也将着重围绕泛血管防治事业和十四五课题高质量完成展开布局和规划,包括推动泛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标国际,举办学术讲座,制定指南或共识等形式。总的来说,专委会将以共同绘制中国泛血管医学发展蓝图为愿景,助力实现十四五重大专项目标!

图片

附:第一届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

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委员(按拼音顺序):

谷涌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霍 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刘建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翁建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张英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

常务委员(按拼音顺序)

程 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

钱 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大数据应用)

王建刚(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

张 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张 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委员兼副秘书长:
杨 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心血管内科)
委员(按拼音顺序)

陈文伙(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

戴宇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

段亚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药理)

高家林(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内分泌科)

郭 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郭建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郭连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黄亚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黄 正(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蒋 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

李俊博(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学图像)

刘芳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流行病学)

刘庆军(昆山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

罗湘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

马礼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彭 亚(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桑宏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

沈 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

沈云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石晓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田凤石(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

田 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佟 铸(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武晓泓(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徐索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理学)

许 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杨俊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

杨鹏飞(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杨 镛(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张 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周沐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周 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周 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流行病学) 

阅读数: 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