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肺动脉高压论坛暨北大肺动脉高压论坛(2021)成功召开

图片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罕见病,但在我国其患病人群基数大,加之疾病本身危害性高、病程长,以及既往国内对该病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其同时存在诊断不足和过度诊断同时并存的情况,而对其正确治疗更是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逐步规范,相关药物纳入医保基本药物目录,彰显了从国家层面到医疗界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重视。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亟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该病的认识与关注,完善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肺动脉高压病因较多、机制复杂,需要心血管、呼吸、重症医学、风湿免疫、儿科、医学影像等多专业共同协作,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及时进行知识学习与更新;基层医务人员需要认识该病的危害性,并能够对其初步识别、筛查以及将患者及时转诊至肺动脉高压中心。因此,包含多学科的肺动脉高压相关知识的培训、交流等学术活动,无论从专业发展还是社会意义上来说,都具有必要性。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李建平教授、丁文惠教授共同领衔,马为教授作为执行主席,于2021年11月27日成功举办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肺动脉高压论坛暨北大肺动脉高压论坛(2021)。

本次肺动脉高压论坛以线上方式举行,会期一天,共分为4个部分。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全国各学科的知名专家参加,20余位讲者围绕肺动脉高压诊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论述和病例分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文惠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她指出,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诊断技术的进步,临床遇到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日益增多,成为多个科室都可能遇到的突出问题。霍勇教授随后致辞,对肺动脉高压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再次强调了提升肺动脉高压诊治能力的必要性与社会意义,以及多学科协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建平教授介绍了北大医院肺高压MDT团队的工作,并对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与感谢。

简短的开幕仪式后,一场内容扎实、贴近临床需求同时站在发展前沿的学术盛筵拉开了帷幕。论坛的第一部分由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丁文惠教授、李建平教授、阙呈立教授、王进教授马为教授主持,各位专家重点围绕不同亚型的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以及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与讨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金红芳教授首先带来《含硫气体分子与肺动脉高压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对于H2S、SO2等含硫气体信号分子与肺动脉高压、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成果,从现象的发现到信号通路的探究做出大量原创性的工作,并展望了将这一机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前景。来自中日医院的谢万木教授介绍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TEPH)诊治进展》,对CTEPH的病理基础、诊疗思路和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探讨了CTPA和肺通气灌注扫描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概述了肺动脉球囊成形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新型靶向药物等CTEPH治疗方法。

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朱鲜阳教授报告了《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针对艾森曼格综合征、PAH合并体-肺分流、PAH合并小型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心病术后PAH等亚型分别论述,重点介绍了国内研究团队发表的相关结果。之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卓莉教授对《自身免疫病与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进行了讲授,既从机制上阐明了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PAH的原因,又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结果指导诊疗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张教授团队针对国内患者的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相关PAH的病因,这与欧美国家有较大差异,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最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沈节艳教授介绍了《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妊娠过程加重肺高压疾病进展,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尽早识别并干预肺高压具有重要意义,靶向药物选择上应以PED-5抑制剂和曲前列尼尔为主,建立多学科救治团队、密切监测、个体化治疗、合理选择分娩与麻醉方式等措施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微信图片_20211206172113.jpg

微信图片_20211206172115.jpg

论坛的第二部分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天刚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罗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雪芹教授廖纪萍教授联合主持,讨论重点是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技术。首先由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杨颖教授讲解了《肺动脉高压的超声心动图评估》,超声心动图作为临床上相对简便易行的检查,是肺高压最重要的筛查手段,杨教授从一例近期诊治的妊娠肺高压病例入手,全面总结了超声心动图全流程协助、指导诊疗的重要作用,介绍了肺动脉压力估测的原理与注意事项,对结构性心脏病、左心疾病等病因筛查的指导意义,特别是TAPSE、FAC等右心功能评估的方法。与之相呼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邱建星教授接下来做了《肺动脉高压的影像学评估》的报告,对不同亚型肺高压评估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和实施策略进行概述,展示了典型的胸片、CT征象,提出并强调了磁共振检查在肺高压诊断、特别是右心功能评估中的重要价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玮教授以自己多年扎实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做了题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评估》的汇报,重点论述了运动诱发的肺动脉高压(EPAH)的临床意义,介绍了侵入性心肺运动试验筛查诊断EPAH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面,EPAH很可能为PAH的早期阶段,靶向治疗能够降低运动高峰的肺动脉压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顾虹教授报告了《儿童肺动脉高压诊疗新进展》,中国儿童PAH患者延误诊断现象仍较为严重,特发性/遗传性PAH、先心病相关PAH最为常见,五年生存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顾教授强调对患儿进行早期、全面的评估,关注其生长发育,避免漏诊。治疗方面,目前有多种靶向药物正在进行儿童患者的临床研究,同时顾教授呼吁,更多靶向药物获得儿童适应症并纳入医保,将改善中国PAH患儿的预后。作为上午部分的收官,北京协和医院荆志成教授生动讲述了《一例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的CTEPH患者给我们的思考》,以临床病例的诊治过程为抓手,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介绍了本院CTEPH治疗策略,总结了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BPA)治疗CTEPH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发展方向,提出FFR、OCT等功能与结构评估手段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更好的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功能。


丰富的学术内容和热烈的讨论使得上午的论坛延期了近一小时,但大家的参与热情仍特别高涨,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主持卫星会、分享了《早期三联、重塑未来》关于肺高压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内容之后,下午的论坛紧接着继续展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粉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管丽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罗勤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袁杰教授、航天中心医院兰学立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联合主持第三部分,主要议题为肺高压的治疗策略与技术进展。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易铁慈医生首先系统论述了《肺高压右心导管评估》,作为PAH诊断的金标准和整个诊疗过程的基石,右心导管检查在操作过程中有诸多细节需要注意,易教授从右心导管的发展、演进到操作技术、并发症预防做了生动讲解。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振文教授以多年大量手术的积累,全面阐述了《CTEPH的介入治疗》,国内外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出BPA具有良好远期效果,对于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可考虑该技术,并且其适应证也在逐渐扩展。同时肺动脉支架植入术也在快速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开展,杨教授也指出,目前对段一级血管的支架植入仍存在争议。上海市胸科医院潘欣教授做了《肺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的报告,全面介绍了这一少见的肺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早期识别与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预后,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是治疗重度肺静脉狭窄的主要手段,而前者更安全,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目前正在多种病因肺静脉狭窄中开始尝试,但该病的发生机制、治疗策略、介入技术改进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丰富的学术内容和热烈的讨论使得上午的论坛延期了近一小时,但大家的参与热情仍特别高涨,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主持卫星会、分享了《早期三联、重塑未来》关于肺高压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内容之后,下午的论坛紧接着继续展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粉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管丽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罗勤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袁杰教授、航天中心医院兰学立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联合主持第三部分,主要议题为肺高压的治疗策略与技术进展。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易铁慈医生首先系统论述了《肺高压右心导管评估》,作为PAH诊断的金标准和整个诊疗过程的基石,右心导管检查在操作过程中有诸多细节需要注意,易教授从右心导管的发展、演进到操作技术、并发症预防做了生动讲解。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振文教授以多年大量手术的积累,全面阐述了《CTEPH的介入治疗》,国内外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出BPA具有良好远期效果,对于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可考虑该技术,并且其适应证也在逐渐扩展。同时肺动脉支架植入术也在快速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开展,杨教授也指出,目前对段一级血管的支架植入仍存在争议。上海市胸科医院潘欣教授做了《肺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的报告,全面介绍了这一少见的肺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早期识别与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预后,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是治疗重度肺静脉狭窄的主要手段,而前者更安全,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目前正在多种病因肺静脉狭窄中开始尝试,但该病的发生机制、治疗策略、介入技术改进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甘肃省人民医院曹云山教授接着介绍了《纤维纵膈炎(FM)的介入治疗》,这也是肺静脉狭窄的病因之一,但也会同时累及肺动脉,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对于重症患者介入治疗是首选治疗,曹教授凭借丰富经验,总结了一套该病的介入治疗策略,采取先静脉后动脉、先下叶后上叶的分次治疗策略,低压逐渐扩张,多数应植入支架,但6mm以下血管应慎重,并以压力阶差指导治疗,再此过程中应警惕肺水肿、肺血管破裂等并发症。接下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闫朝武教授在《房间隔造口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报告中讲解了房间隔造口术治疗肺高压的原理、发展过程与常用技术,重点介绍了自主开发的房间隔造口CURB新术式,这一无植入的造口方法瘘口更稳定,技术已经成熟,降低相关风险,同时对左心衰竭也有治疗作用,有望在临床扩大开展。这一部分的最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刚成教授讲解了《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治疗策略》,既有从文献到指南的详细解读,又有本中心大量临床观察与研究的结果验证,强调了术前充分筛查病因与评估、术后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Treat-to-Close”综合治疗策略,其可使部分灰区患者达到手术指征。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战才能真正让患者获益,在学术分享与讨论之后,6位医生带来了病例汇报。这一部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医院王琦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海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徐希奇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廖纪萍教授易铁慈医生联合主持。汇报人和题目分别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管丽华教授《高危产妇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高压病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于世勇教授《先心病手术后肺动脉压力增高病例》、徐州市中心医院阮宏云教授《一例貌似简单的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医院王忠超教授《一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曲折之路》(CTEPH治疗过程中咯血)、北京协和医院蒋鑫教授《蹊跷的左室增大合并肺高压病例》(儿童患者疑诊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邱林医生《动脉导管未闭相关肺高压诊治病例》。病例涉及肺动脉高压的病因筛查、诊断流程、风险评估、治疗策略与相关并发症处理、长期随访等方面的内容,生动详实,与会专家也做了热烈的讨论。

图片

原定的论坛结束时间一再推迟,大家学习讨论热情仍未减退。到18:30,论坛已连续进行了整整十个小时,3000余人线上参会,其中还有来自西藏以及国外的线上听众,体现了学界对于肺动脉高压诊治的关注。论坛执行主席马为教授在感动与感谢中总结了论坛的丰富成果,他相信,随着论坛的成功举行,以及各位参会专家与业内同行的共同努力,加之政府、社会的重视,肺动脉高压诊治将揭开一个新的篇章,肺高压患者将得到更充分、系统、精准的治疗。

阅读数: 448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