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CC 2021预告丨葛均波院士:在创新中发展,在传承中前进
图片
一部CTOCC发展史,半本中国CTO-PCI成长史。一年一度的CTOCC盛会,追求的不仅是技术的巅峰,更是患者的获益。2021年10月21日-24日,CTOCC 2021将再次拉开帷幕。十七年来,CTOCC不仅成为我国CTO-PCI领域最具吸引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众多中青年介入医师成长的重要平台。CTOCC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通过视频,和我们分享他对CTOCC促进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解。

 
图片

CTO-PCI的关键:技术、器械、技巧持续改进

葛均波院士表示,回顾我国CTO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CTO-PCI手术成功率的提高,不仅仅得益于技术发展、器械进步,同时也归功于术者经验技巧的丰富。因为只有经验丰富的术者,才能将技术和器械应用掌握地更到位。回想2005年时,我国PCI年手术量不超10万例,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术者,CTO-PCI手术成功率也不足70%。通过CTOCC这个平台,全国有志于攻克CTO的专家们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分享交流,如今我国CTO-PCI手术不仅成功率得到提升,并发症也不断降低。同时通过CTOCC这个平台,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能够有机会学习、观摩包括亲自手术等形式,加入到CTO-PCI的队伍中。

图片

CTO-PCI的里程碑:逆向技术与AGT技术

逆向导丝(Retrograde wire)技术和AGT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CTO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逆向导丝技术的出现,使得原来一些通过双导丝技术、“跷跷板”导引钢丝(see-saw wire)技术等不能开通的病变,变得更容易成功开通了。而AGT技术的出现,则大大缩短了逆向导丝体外化的时间。为此,葛院士还特别回忆起几年前CTOCC一台令人难忘的手术。那台手术整整用了9个小时,在手术的前7个小时,用尽了包括逆向、IVUS指导等在内的所有技术,导丝终于逆行通过病变到达主动脉开口后,即便想了很多方法,导丝也很难进入正向的指引导管。AGT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AGT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逆向导引钢丝进入正向指引导管的困难,或者逆向微导管无法送入正向指引导管内的情况。葛院士强调,虽然我国年冠脉介入量已超百万例,但规范是永远的主题。哪些CTO病变可以行PCI?CTO-PCI会带来怎样的风险与获益?未来还需要利用数据库,开展更多回顾性分析甚至是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应该如何高质量地开通CTO。

图片

ADR技术提供更多可能,中国专家共识即将发表

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ADR)的应用是基于平行导丝技术,使用专门的器械,主动让导丝从CTO节段的内膜下通过,而后在出口稍远处重入真腔,从而开通CTO病变。ADR技术的本质就是利用假腔建立一个旁路手术,而这个手术开展的前提是远端血管条件理想。葛院士表示,近几年我国稳步开展的ADR技术不断演化创新、日益成熟,作为正向失败的补救手段,带给CTO患者新的希望。对于ADR技术的长期预后,目前还没有相关随访研究,我国的专家们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中国的专家共识,也将在今年的CTOCC会议上公布并即将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

图片

初衷不改,目标明确,CTOCC在传承中前行

经过全国同道多年的努力,我国CTO-PCI蓬勃发展,无论是器械的使用、策略的选择、术中问题的解决都日渐成熟,这离不开一代代专家们的倾囊相授。与此同时,CTO-PCI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而年轻的术者不仅体力好,思维也更活跃,未来需要让更多年轻医生掌握CTO技术。葛均波院士表示,作为老师,看着学生们成长,比自己更有成就感,而这也正是CTOCC建立的初衷,将成熟的经验、技巧传递给更多年轻术者,让他们能够避开前辈们走过的弯路,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专家简介

微信截图_20211018153446.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阅读数: 128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