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中前行——写在第五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召开之际
2015-11-13 14:03
写在会议召开之前
正当北国翘首期盼2015的初雪之时,我们在仍是生机盎然的南粤大地喜迎第五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的正式开坛!
2011年3月27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正当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致力于推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但无可供参考的模式时,中国首个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正式成立。该胸痛中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远程心电图传输和急救信息管理平台,将院前急救、基层医院救治环节纳入胸痛中心的统一管理流程之中,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体系的无缝衔接,奠定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雏形,也为我国胸痛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为加快该医疗模式的推广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11年10月22日在广州召开了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光阴荏苒,弹指间四年时光已流逝,静夜回首,似乎首届论坛上学者们的铿锵之音尚在绕梁回响,但胸痛中心已从南粤的星星之火燃遍了祖国大地,全国胸痛中心的数量已从当时的11家发展到目前在线注册的200余家。国家卫计委已于2015年3月17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的通知》(即189号文件),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建立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基础的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以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救治效率。由国家卫计委支持、霍勇教授牵头、在中国医师协会立项的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第二期工程也已同步启动,我们坚信,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将会走上更加快速的发展之路。
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的副产品常常是质量的下降,早在2012年在广州召开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示范会上,胡大一教授和霍勇教授均提到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应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因无规范可循而各自为阵、导致乱象丛生,最后再因乱而治的发展老路,提出应尽快建立中国的自主认证体系。2013年在霍勇教授亲自领导下开始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13年9月14日正式发布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并于2013年11月正式开始了认证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即将完成第六批申请单位的认证。目前所开展的认证标准主要是针对具有急诊介入治疗(PCI)能力的医院,从已经通过认证单位的数据来看,胸痛中心建设已经大大缩短了直接就诊于PCI医院(包括自行来院和呼叫120)的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但转运PCI患者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开通血管的时间缩短并不明显,说明基层医院的延误和转运延误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本届论坛上将正式发布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旨在推动基层医院通过胸痛中心建设以建立规范的救治流程,以缩短STEMI患者在基层医院的延误时间。
两年的认证经验和数据告诉我们,遵循建设规范和严格执行标准是胸痛中心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在胸痛中心快速发展的今天,强化规范和标准意识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坚持标准才能规范胸痛中心的诊疗流程,也才能改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现状,因此,在规范中前行便成为本届论坛的主题,祝愿中国胸痛中心在规范中快速发展。
向定成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