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洁:胸痛中心远程心电传输网络系统的建设
2015-10-29 15:21
在卫计委,心血管病专家,急诊科专家共同努力下,胸痛中心的建立和认证已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而作为胸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心电网络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的重视。
阅读数: 1529
天津市胸科医院是天津市第一家挂牌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在此基础上,本院采用翰纬远程心电传输系统,建立了一套庞大的远程心电监控系统,不仅极大的提高了胸痛中心的工作效率,同时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系统以3G网络做依托,利用终端采集患者十二导心电图,通过互联网将患者心电图实时传输到监控平台,监控平台设有自动报警功能,并且24小时有监控人员。如判断确实有紧急情况,监控人员马上通知120医生,社区医生或患者家属。预警标准主要是一些致命的心电变化。具体如下:1 在原有心电图形基础上ST段抬高>0.1mv或呈水平型/下斜型压低>0.1mv。2 长RR间期≥2.8秒。3 心室率<40次/分或>150次/分。4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连续心搏数>4个)。5 心室扑动、颤动。6 心房颤动的心室率>110次/分。7 QT间期明显延长>0.47秒、短于0.33秒伴有室性早搏。8 QRS波群在基本心率的原基础上增宽至0.12秒,继而逐渐增宽。9 频发室早时出现RONT现象。
远程心电网络覆盖了院前,院中,院后各个阶段。
院前阶段:与天津120急救中心合作建立远程急救网络,120急救车到达患者家中,通过佩戴远程传输系统,可将患者12导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血糖等生命体征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相关各单元。120医生首先判读并处理,如120医生判读困难,胸痛中心各单元专家可同时判读,从诊断到治疗给予120医生专业指导,从而把急诊科功能延展到患者家中及120急救车上。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诊所患者均可佩戴远程传输系统,基层医生第一时间判读患者心电信息,如基层医生判断困难,三级医院可同时判读,指导其对患者进一步诊疗,必要时可转诊三级医院。从而形成以远程心电网络系统为工具,以天津市胸科医院作为整体协调和指导中心,辐射120急救中心,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的三级医疗机构的胸痛中心网络化诊治模式,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
院中阶段:门诊、急诊、住院患者佩戴远程心电终端,同时用做3G holter。门急诊患者可将终端带回家中,心电信息24小时有监控人员密切观察。只要出现报警信息,监护人员立即通知患者或家属及时就诊,避免患者病情延误。如没有报警,24小时后由心电专家出具Holter报告。住院患者通过佩戴3G holter,只要出现ST段变化或恶性心律失常,监控系统可及时报警,立即通知医生,24小时均可及时判断处理,从而避免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延误。
院后阶段: 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回家可佩戴终端监控心电变化。监控人员和手术医生可实时了解患者心电信息及患者状况,使围手术期患者更加安全。心脏手术患者回家以后进行康复运动,可佩戴终端监控运动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如心率加快,ST段变化,可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或终止运动,从而提高患者心脏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端、高危人群有条件者可长期配置监控终端,无论其在市内,国内或国外,随时随地预警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及时得到规范的诊疗,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
我院利用天津现有的医疗专网及现有医疗资源、设备,结合翰纬公司有力的服务支撑保障,使胸痛中心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缩短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使高危胸痛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降低死亡率。同时让普通患者可以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及时接受更专业的诊疗,加强医疗机构间的相互学习,加强地区居民的整体心血管健康水平并将心电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进而提高地区整体心电医疗服务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因远程心电监控网络建设紧扣国家“互联网+”政策概念,同时符合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需求,是政府、媒体关注焦点,可促进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媒体宣传,从而实现胸痛中心另一主旨:教育大众!
远程心电传输系统让胸痛中心由无形变成有形,让胸痛中心插上翅膀,助力胸痛中心飞的更高,飞的更远。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远程心电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传输的稳定性、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延误等可能导致潜在的医疗纠纷。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有扁鹊飞救,翰纬等系统,各有优劣,希望有更多的系统能够应用在胸痛中心,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运营模式上使胸痛中心更加安全高效,从而为广大胸痛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