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房颤,合力抗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协作抗栓论坛圆满举办
1.jpg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心房颤动高龄患者栓塞和出血风险并存的困境日益突出。急危重症患者和围术期方案的调整,使抗栓治疗变得日益复杂与专业,而综合医院疾病的多元化则带来了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合用的诸多临床难题。

为了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推广多学科协作经验,使房颤患者的获益最大化,2021年4月10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发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办的“多学科协作抗栓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介入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畅所欲言,分享多学科协作下的房颤抗栓治疗经验。

2.jpg

与会专家合影

唐熠达:MDT概念由来已久,多学科协作下的抗栓治疗顺势而行

3.jpg

会议伊始,大会发起人唐熠达教授受邀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发表致辞。他指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一直是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医学模式之一,被称作为MDT。多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也在其中做了非常多的有益探索,目前已组织建立了20多个MDT小组。

本次会议特邀众多学科医师相聚一堂,旨在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推广抗栓治疗的多学科协作经验。希望能通过与线上线下各位同道们的互动交流,推广多学科协作经验,从而促使广大房颤患者的获益最大化。

李蕾:迎难而上,开展抗栓管理新模式

4.jpg

“目前综合医院疾病的多元化使抗栓治疗日益复杂,风险与获益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不少医生面临抗栓的临床治疗束手无策。而我们就是想迎难而上,开展一个以心内科为主体的多学科抗栓MDT形式,致力于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着力解决临床血栓性疾病抗凝、抗血小板诊疗中的关键问题。”李蕾教授对抗栓团队成立的初衷进行了详细解释。

首先,随着老龄化进程,抗栓治疗的高龄患者中高血栓和高出血风险并存的困境日益突出,而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增多,则带来了监测和个体化给药需求方面难以满足的问题。

其次,关于抗栓治疗下的急危重症诊疗与围手术期方案调整也在逐渐成为临床上普遍存在的难题。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合用的情况日益增多,也造成了诸多困难。同时,新药带来个性化给药和监测也使得众多医生面临新挑战。

为确保房颤患者从规范化抗凝中获益,在唐熠达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医师的共同支持下,李蕾教授联合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介入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药剂科和检验科等多学科医师,突破学科间壁垒,于2020年12月正式组建了一个具备深厚功底的抗栓诊治专业团队,旨在探索建立一个“以房颤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多学科协作,以MDT为导向规范抗栓管理

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李蕾教授也分享了抗栓团队成立过程及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抗栓过程中的诊断方式、方案及监测三个部分,首先依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设了抗凝门诊及住院患者MDT会诊的工作模式,并收治了大量房颤患者。通过随访患者结局,搭建临床样本库和数据库、每月定期开展多学科抗栓例会、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等方式,着力解决临床血栓性疾病抗凝、抗血小板诊疗中的关键问题,为全院各科室的抗栓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在兼顾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团队成功解决了凝血紊乱、出血事件、抗凝药物过量诊断和逆转、围手术期抗凝等临床棘手问题,用实践证明了多学科联合规范抗栓的巨大优势。

李蕾教授强调,多学科协作抗栓诊疗的目的始终是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的抗栓管理。未来,团队将构建抗栓治疗多学科交流平台,以医联体为推手,整合学科资源,提升各合作医院的抗栓诊疗水平。


同时,团队还将深入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机制探讨,注重科研产出,形成临床诊疗和学科科研建设“两手抓”的模式,合力提升并推广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和最新进展。

学术争鸣

洞察学术前沿,全方位剖析诊疗热点问题

▼▼▼

会议期间,围绕“心房颤动抗凝基础理论”“心房颤动抗凝多学科协作诊疗”两大会议主题,与会嘉宾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线上和线下嘉宾贡献了一场学术盛宴。

微信截图_20210519110248.png

上半场专家精彩分享

张媛教授首先对2020ESC房颤指南中的“抗凝为首”部分进行了深度解析,为在场专家们带来最新的前沿观点。乔蕊教授随后以“凝血瀑布与凝血功能的监测”为题,分享了临床实战经验。杨丽教授则对抗栓药物的药学监护领域相关新理念、新技术展开了细致介绍,为在场医生们提供了最新参考。针对房颤患者围术期规范化抗凝,刘书旺教授结合国内外学术报告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韩江莉教授则介绍了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双通道的临床诊疗方法及基础研究,总结了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的关键步骤和细节。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下半场专家精彩分享

聚焦于心房颤动抗凝的多学科协作,孙阿萍教授、葛洪霞教授、王松教授、李蕾教授、乔蕊教授、董淑杰教授先后通过学术报告、病例分享、策略解读等方式,分享了各自在抗栓MDT工作中的经验。

李蕾教授在会后采访中对此次会议的学术设置进行了详细阐述。她表示:“除了对最新指南的分析,整个会议主要在房颤综合管理的基础上,突出‘抗凝为首。此外,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肾脏替代治疗房颤抗凝的壁垒等内容,我们也有所涉及。主要是想要通过学术争鸣的方式,从医学、药学、人文等多角度制定房颤患者的综合抗栓策略,让各位与会同道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规范化抗栓的意义和诊疗原则,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在与会嘉宾们的讨论声中,本次 “多学科协作抗栓论坛”聚焦房颤专场圆满落下帷幕。据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多学科协作抗栓论坛”系列课程,共设三期。除了第一期课程聚焦房颤,后续两期将拓展至多种疾病的复杂抗栓策略,旨在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指导科学抗栓方案的制定和监测,进一步推动规范化抗栓,健全全国、上下联动的房颤诊治体系,促进抗栓治疗相关的学术交流。

李蕾教授会后表示:“相信随着抗栓诊治专业团队工作的深入开展,抗凝策略的诸多难题也将会被不断解决。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同仁能加入多学科联合规范抗栓的实践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房颤患者。”

阅读数: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