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四月刊 中文版)

<<  2021年4月第一期  >>

微信图片_20210322102533.jpg

来,听《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亲自为您介绍国际最权威的心律学研究成果


微信截图_20210322104745.png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学》期刊的主编,陈鹏生。感谢大家收听2021年4月的《心律学》播客。感谢刘晓博士对这一期翻译工作的帮助。




1





这一期的前4篇论文,都是关于COVID-19与心律失常的研究。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房颤是SARS-CoV-2患者院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9564位患者当中, 1687位发生了房颤,占17.6%。其中的1109例,是新发的房颤,占65.7%。房颤组的院内死亡率要高于对照组。并且,新发房颤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于既往房颤病史的患者。窦性心律新发房颤的院内死亡风险比为1.56。作者得出结论:在COVID-19住院患者当中,17.6%发生了房颤。房颤,尤其是新发房颤,是院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紧随之后,是一篇观点文章,标题是:“COVID-19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另外还有一篇有关COVID-19与心律失常的编辑评论。




2



接下来的文章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与房颤患者发生充血性心衰住院的风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缩写为 IGFBP-7,是一项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作者分析了2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队列研究,包括3691名房颤患者。作者在冷冻血浆标本中测量了IGFBP-7和NT-proBNP的基线值,结果发现,较高的血浆IGFBP-7浓度,与房颤患者发生充血性心衰住院密切且独立相关。除了NT-proBNP以外,IGFBP-7可以为患者预后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3





随后的文章标题是:“自我报告的体育运动与房颤风险: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作者分析了15项研究,包括150万个研究对象,年龄中位数为55.3岁。体育活动达到指南建议水平的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较低,危险比为0.94。量效分析表 明,每周进行1900MET分钟的体育锻炼,与房颤的低风险相关,而超过这个水平的体育锻炼,确定性则较低。作者的结论是,在指南推荐水平及以上的体育锻炼与房颤风险明显降低有关。但是,每周2000MET分钟以上的运动量,收益还不明确。




4





下一篇文章是“持续性房颤解剖消融的三种方法:Marshall束消融、肺静脉隔离和线性消融(Marshall-PLAN):一项前瞻性的单中心研究”。这项研究严格的以解剖学为依据,一共纳入了75位患者。其中69人,也就是92%,完成了Marshall静脉乙醇输 注。经过12个月的随访,所有研究对象的72%,也就是54人,在单次手术之后,既没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没有再发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作者认为,这项新的消融策略系统性的针对心房解剖学结构,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持续性房颤的患者,12个月内控制再发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也很高。




5





下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用最大心房纵向张力的降低,作为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分层的实用参数”。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上, 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房颤患者的最大心房纵向张力,或者简称为左房张力,是减低的,并且伴有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作者研究了1364名房颤患者, 在平均3年的随访期内,有105人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作者计算了左房张力的标准评分,将这些患者分为5组, 临床终点是缺血性脑卒中。Kaplan-Meier分析显示,评分较低的组发生脑卒中的比例更高。这些数据表明,左房张力的降低可以用来进行风险分层,并且与脑卒中的风险独立相关。



        
6





之后的这篇文章是:“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这项研究一共包括42位患者,其中13人诊断为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占 31%;27人合并扩张型心肌病,占64%;剩下的2人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占5%。大多数患者伴有PVC和VT。作者对19位患者,即45.2%,进行了心内膜标测和消融, 对3位患者进行了心外膜消融。结果发现,这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是不一致的, 包括心室流出道、Purkinje系统、以及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类似于疤痕的组织。


7





接下来的文章标题是:“控制温度和流量的消融、超高功率短时消融与常规功率控制消融的对比:局灶性和线性损伤特征的比较”。作者分别使用了90瓦4秒的超高功率短时消融,以及30瓦30秒的标准消融设定,比较了6只羊的右心房、左心房和右心室的病变特征。此外,还比较了50W60秒的消融设定下左心室的损伤。结果显示,控制温度和流量的超高功率短时消融,导致的损伤面积更大,深度更浅,更均匀,也更少出血。与功率控制消融相比,超高功率短时消融会导致更多的透壁性和连续性线性损伤。作者还发现,左心室的损伤更均匀,在温度和流量控制的消融过程中,组织内爆裂更少。




8





随后的文章题目是:“固定搏动:在深间隔导线植入过程中,导线到达左束支区域的新型标记物”固定搏动是指,在导线固定过程中,V1导联出现的qR/rsR'形态的异位搏动。这个现象可以预测导线是否已达到所需的深度。如果没有见到固定搏动,表示位置太浅,需要进一步旋转导线。作者一共分析了339位病人的1278次导线旋转操作,在回顾性的分析中,在339次最终位置上,327次观察到了固定搏动。而在939次导线放置的进程中,只有9次出现了固定搏动。固定搏动,作为导线到达左束支区域的标志物,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价值,约为96-97%。而在前瞻性研究中,作者用固定搏动来引导植入导线的最终位置,在所有患者中都观察到固定搏动,并且仅仅在左束支深度才可见。作者得出结论:在深间隔导线植入过程中,监测固定搏动可以简化手术过程,并有可能提高安全性。




9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孤立性二尖瓣脱垂和心脏性猝死中,心室纤维化的组织学系统定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孤立性二尖瓣脱垂和心脏性猝死的患者,进行左、右心室纤维化的系统定量。患病组和对照组分别都是17人。患病组的左心室和室间隔纤维化程度更高,但右心室的纤维化程度与对照组没有区别。作者认为,二尖瓣脱垂和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左室的重塑并不均匀,局灶性和系统性的纤维化同时存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病理学特点。




10





接下来的这篇论文题目是:“心脏磁共振间隔区延迟钆(ga,二声)增强模式,对阵发性室速消融的预后价值: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前隔基底的异质性”。在2017 到2020年之间,234例与疤痕相关室速消融的患者当中,作者分析了25位患者一共 108例室速。采用全长隔膜延迟增强的方法,可以诱发更多的室速形态。室速复发患者的延迟增强容积比无复发的患者更大。在随访16个月之后,部分隔膜延迟增强组,室速零复发的比例为52%,显著高于全长隔膜延迟增强组。作者总结,源自前隔基底的室速,与间隔瘢痕的异质性模式和程度有关。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细分这一类患者,包括更多室速形态的倾向,以及消融后的复发。




11





这篇论文之后,是另一篇与心肌瘢痕有关的文章,标题为:“既往心肌炎和室性心律失常:瘢痕类型的重要性”。这项回顾性研究的对象包括,连续144例既往有心肌炎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44%存在前间隔瘢痕,61名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术。无论在导管消融组,还是在整个队列当中,前间隔瘢痕都是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作者的结论是,对于既往有心肌炎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策略,前间隔瘢痕都与不良的预后相关。




12





接下来的文章题目是:“不明原因的晕厥和中度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病因和预后”。作者前瞻性随访了104位患者,为期2年,71人得出了诊断。心律失常是最常见 的病因,其中45.2%为房室传导阻滞,9.6%为室性心动过速。总体死亡率为8.1%人-年,猝死和不明原因的死亡率为0.9%人-年。这些发现表明,在中度左心功能不全和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当中,根据电生理研究和/或植入式心脏监护仪的系统诊断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尤其是房室传导阻滞,是这一人群晕厥最常见的病因。




13





下一篇文章是:“小儿和成人异位综合征患者的双房室结、心律失常和生存率”。在366名异位综合征患者当中,326人有右房异构,占89.1%;35人有左房异构,占9.6%;还有5人有不确定的异构,占1.4%。其中,71位患者是成人,占19.4%。37.2%的患者伴有心律失常,其中大多数是室上性心动过速。51.5%的右房异构者和8.7%的左房异构者存在双房室结,而在不确定的异构患者当中,有40%存在双房室结,这也是室上速的主要预测因子。作者的结论是,在这个队列中,右房异构是最主要的亚型。总体而言,在西方和东亚的研究中,右房与左房异构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0.731和5.450。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节律性心动过缓都很常见,但各亚型的频谱各不相同。




14





随后的论文题目是:“雷诺嗪在孤立性房颤山羊模型中的电生理作用”。雷诺嗪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很强的心房选择性。研究者将电极片植入8只荷兰山羊的心房外膜,并记录了基线值、持续性房颤2天后和14天后的数据。雷诺嗪可以显著延长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并且在基线值和房颤2天后降低心房传导速度。而在房颤2 周后,雷诺嗪可以延长房颤周长,但对恢复窦律无效。作者认为,在孤立性房颤山羊模型中,在房颤诱导的心脏重塑的各个阶段,大剂量的雷诺嗪能同时影响心房和心室的电生理参数,但不能将房颤转复为窦律。




15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是:“高强度超声导管消融可以在体内形成深部的心肌内损伤”。作者在离体灌注猪心肌消融模型中,对灌注的12F超声导管进行了测试。通过 6.5MHz导管造成的损伤深度和体积最大。大体病理学所见的损伤深度,在消融后和术后30天之间没有变化。损伤体积在术后30天有所减少,但透壁性从58%增加到了 81%。延迟增强的磁共振证实了密集的房间隔消融,T1时间在消融后和术后30天都增加,而T2时间仅在消融后增加。作者的结论是,高强度超声导管消融可能通过心内膜入路,有效治疗心肌内部或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


16





下面这篇文章是:“两种有助于新药开发的犬类临床前模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5种犬类房颤模型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显示,快速心房起搏,4周心房起搏和心衰模型,均不能成功诱发足够长时间以及重复的房颤发作,来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反, 在大约30%的动物中,间歇性的长期心房起搏所诱导的房颤,可以持续4.5 个小时以上。急性模型中,使用卡巴胆碱和短期心房起搏,可以在超过75%的动物身上诱发房颤,持续超过15分钟,从而用来测试抗心律失常药物。作者认为,间歇性长期心房起搏,或者局部卡巴胆碱注射与连续短期心房起搏相结合,可能有助于未来房颤药物的开发。


在以上这些论文之后,是一篇时论文章,标题为:“植入心脏电子设备术后,尽量减少血肿形成的当前策略:综述”。Fred Morady 博士撰写了题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的观点文章,这是我们庆祝射频消融30年系列专题中的第四篇。





以上就是本期期刊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主编,陈鹏生,感谢大 家的收听。下期再见!



阅读数: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