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文 | 看看你的扩心病是哪一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表型聚类突出了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差异(北医三院心内科团队)

微信图片_20210305110923.jpg

作者简介

1.png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常务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冠脉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重症学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及高密度脂蛋白功能异常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在SCI收录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编译《现代冠心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学》、《TOPOL心血管病学》、《TOPOL介入心脏病学》等多部心血管病学专著。承担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大医学部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转化医学合作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2.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专业为心血管影像学及运动相关心脏疾病。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著8篇。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院临床重点项目及其他院内基金共5项。

现任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学组委员及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委员;《欧洲心脏病杂志》中文版及《循环-心血管影像学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


3.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读博士后,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曾于《Atherosclerosis》等杂志发表相关SCI论文。


4.png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心内科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与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

摘要:

扩张型心肌病(DCM)表型是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决策主要是基于射血分数(EF)和NYHA分类,而不是考虑扩张型心肌病的异质性。

本篇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研究所的研究,旨在通过表型聚类分析病因、共病和心功能以及心脏转录水平来确定患者亚群,揭示扩张型心肌病亚群之间的病理生理差异。

方法与结果
该研究纳入了795名来自马斯特里赫特心肌病登记处(荷兰)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他们接受了深入的表型分析,包括关于病因和共病、影像学和心肌内膜病变的大量临床数据。
基于主成分的无监督分层聚类,确定了四个相互排斥且临床上不同的表型(PG):[PG1]轻度收缩功能障碍,[PG2]自身免疫,[PG3]遗传和心律失常,[PG4]严重收缩功能障碍。心脏样本(n=91)的RNA测序揭示了每种表型的潜在分子特征:促炎症(PG2)、促纤维化(PG3)和代谢相关(PG4)基因表达。
此外,四种表型的无事件生存率也存在差异,这也是根据众所周知的临床预测因素校正后的结果。决策树模型确定了四个临床参数(自身免疫疾病、EF、心房颤动和肾功能),根据这些参数,来自两个独立扩张型心肌病队列的每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都可以被分为四个表型组中的一个,并有相应的结果(n=789;其中西班牙,n=352;意大利,n=437),显示了表型分组的可行适用性。
本研究通过RNA测序发现:PG2(自身免疫组)具有促炎症基因谱(NFκB和TNF信号),而PG3(心律失常组)最具促纤维化作用(局灶性粘连和细胞外基质重塑);心脏代谢改变是PG4(严重收缩功能障碍组)中差异表达最强的生物学途径,具体为:(1)脂肪酸途径减少,糖酵解底物使用途径增加;(2)嘌呤和嘧啶代谢增加,反映DNA复制。
该研究预测了四种不同的表型是否与由“心血管死亡、心脏移植、左室辅助装置植入或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发作”所定义的综合结果指标相关。
PG1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最低,PG3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最高(每100个患者年发生1.1次vs 6.5次;P<0.001)。PG2和PG4均具有较高风险,每100患者年发生4.2次事件。
为了简化分类所涉及的变量,研究者们选择自身免疫疾病、LVEF、AF和肌酐作为这些表型组最重要的变量特征,综合准确度达到71%。将患者置于PG2(自身免疫)中的准确率为95%,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疾病的存在,但在识别PG3(心律失常)患者方面最困难,主要是因为该分类完全独立于左室射血分数。
为了检验该分类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研究者们将聚类方法得出的分类标准应用于从西班牙和意大利注册中心收集的外部独立扩张型心肌病队列研究,决策树能够成功将每一个患者匹配到4种分类当中。并且其预后分析与之前的结论相一致,PG3具有最高的风险,PG2和PG4为中风险组。
每个表型组都有不同的心肌转录组学特征,这可能为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铺平道路。
5.png

参考文献:

Phenotypic clustering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highlights important patho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Job A. J. Verdonschot, etc.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00, 1–14.

阅读数: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