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文 | 心肌梗死后早期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北医三院心内科团队)

微信图片_20210305110923.jpg

作者简介

微信截图_20210312151030.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当代医药杂志》审稿专家。

专业方向: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诊治、超声心动图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等。参与编写著作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著5篇。

微信截图_20210312151039.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冠脉介入及冠脉功能学评估,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院校级科研课题,参与编写心血管病专业书籍2部,心血管科普书籍《谈“心”》作者之一,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文献信息:

J Am Coll Cardiol. 2020 Dec 22;76(25):2926-2936.

doi: 10.1016/j.jacc.2020.10.033.

文献来源:

  1. 本研究第一次在大型队列中分析了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心脏骤停(OHCA)的发生率和病例特点;

  2.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90天内OHCA发生率为0.29%,并建立了一个准确的预测模型;

  3. 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中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更低,这可能和血运重建率升高及诊疗水平提高有关。



背景: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后30天内心脏性猝死风险高,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和心力衰竭与猝死密切相关。

目前相关指南推荐,对于LVEF≤35%的心肌梗死患者,可在心肌梗死40天后以及血运重建90天后植入心律转复除颤仪(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以进行猝死的一级预防。

近年来,诊疗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然而,目前关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还停留在10多年前。本研究调查了心肌梗死后90天内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发生率,并分析OHCA的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SWEDEHEART系统中登记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住院期间未行冠脉造影、随访期间因心肌梗死再次住院、随访结束前植入起搏器或ICD。
随访时间是出院后90天。
终点事件定义为出院后90天内发生OHCA,这些信息是从Swedish CPR Registry系统中获得的。通过Cox回顾模型评估OHCA的预测因素。
结果
研究纳入了121379例患者,随访至出院后90天,349例(0.29%)患者发生OHCA。Cox回顾分析发现OHCA的独立预测因素有6个,并赋予了相应的分值,建立了评分预判系统:男性(1分),糖尿病(1分),eGFR<30 ml/min/1.73 m2(2分),Killip分级≥II级(2分),新发房颤或房扑(1分),LVEF40-49%(2分)、30-39%(3分)、<30%(4分)。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3组,低风险组(0-2分),中风险组(3-7分),高风险组(≥8分),各组OHCA发生率分别为0.12%、0.55%、2.0%。
如果单纯以LVEF分组,结果发现,LVEF≥40%的患者OHCA发生率为0.20%,而LVEF<40%的患者OHCA发生率为0.76%。
1.png
2.png
讨论
本研究第一次在大型队列中分析了心肌梗死患者OHCA的发生率和病例特点。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90天内OHCA发生率为0.29%,并建立了一个准确的预测模型。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中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更低,这可能和血运重建率升高及诊疗水平提高有关。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首先,Swedish CPR Registry系统只记录了尝试进行心肺复苏的OHCA患者。其次,本研究通过查询病历记录、死亡证明,将OHCA作为终点事件,这样的判定方法值得商榷。另外本研究未纳入随访期间再入院患者,且关键指标LVEF数据缺失较多。
结论
本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OHCA发生率较低,包括LVEF在内的6个因素可作为OHCA的预测因素。
阅读数: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