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方升,共建未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仪式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培训班圆满举办

微信图片_20210228214842.jpg

2021年2月27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仪式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培训班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模式,邀请众多专家齐聚云端,共同见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成立,同时回顾与展望当前结构性心脏病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集思广益,交朋引智。


唐熠达教授也于会前采访中对团队成立的初衷做了简单介绍:“所谓优秀的治疗策略就是最适合患者的,所以没有一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好。近几年,我国瓣膜病患者逐年增加,而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强调的就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资源的整合,从而找到最合适患者的治疗方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恰好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就决定成立这样一个综合性团队。”


成立仪式致辞

寄语当下,共话未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付卫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高炜教授、王贵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中国医科科学院阜外医院宋光远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海波教授等专家受邀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出席本次会议,唐熠达教授担任主持人。


付卫: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坚持所以卓越

2.jpg

会议伊始,付卫教授于现场对本次培训班的召开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旨在希望通过多学科合作整合医疗资源,最大程度提高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本次会议恰逢“十四五”开局牛年新起点,回顾并展望当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各位与会专家能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共享学术盛宴,共谋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未来发展道路,集思广益,砥砺前行。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坚持所以卓越,望唐熠达教授团队能通过专注和坚持,探索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模式,走向卓越!”


吴永健: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3.png

随后,吴永健教授受邀于线上发表致辞,他表示:“我想大家都知道唐熠达教授过去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从事心血管疾病相关工作,最近一段时间调职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后,唐熠达教授仍秉承着钻研学习的工作态度,带领团队将之前的工作项目及科研很快地开展了起来,并且能够牵头成立结构性心脏病病房,我觉得这应该是在中国医院当中最早成立此类病房的医院。所以我在这里衷心的祝愿唐熠达教授所带领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结构性心脏病团队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


王建安:争当先引领示范,推动学科发展

4.png

王建安教授对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唐熠达教授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调职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后,励精图治,在学科推动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我想本次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成立也会进一步推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心血管事业。


在这里,我也想强调一下,结构性心脏病毫无疑问应该是未来心血管疾病的热点研究方向和重点临床需求。与传统心血管疾病诊疗不同的是,结构性心脏病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有着非常良好的学科基础和优良的医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相信会为我们国家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祝愿团队能乘风破浪,茁壮发展!


陈茂:结构性心脏病未来已来,团队成立趋势而行

5.png

陈茂教授对王建安教授的观点表示充分肯定并补充说明道:“结构性心脏病不止是在未来,当下就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研究非常重要和热点的话题。作为一个如此重要的学科,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势在必行。”


他指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全国心血管诊疗领域非常知名的中心。在此背景下,唐熠达教授率先垂范,带领医院组织成立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为我们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相信在团队的组织推动下,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团队也一定会成为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优秀的领跑者。在此,我由衷地祝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成立,也祝愿本次培训班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陈韵岱:携手同心,助力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走向广阔舞台

6.png

陈韵岱教授认为,结构性心脏病现阶段的发展必将为后续整体的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在这一时期,唐熠达教授带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启动这样一项工作至关重要,我衷心的祝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能够在未来旗开得胜,取得优异成绩。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也愿与诸位专家携手同行,互相学习,互相成长,助力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走向国际和全球的大舞台。


高炜:迎难而上,追赶国内其他心脏中心的步伐

7.jpg

最后,高炜教授受邀作总结发言。她强调,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肯定会越来越高。我院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相较于其他专业的确有所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熠达教授牵头成立了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并邀请了国内该领域非常有经验的一线专家同道组织办理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培训班,我相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诸位同道的支持下,未来一定会快速追赶上国内其他心脏中心的步伐,让我们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唐熠达教授来到我院后,非常有热情和能力,也相信在唐熠达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的多学科合作一定会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专家汇聚,观点传承

从浅尝辄止到临床实践的对话

本次会议秉承着“专家汇聚,老少传承,知识共享,上下联动的”大会宗旨,在成立仪式过后,“前沿学术交流”“TAVR要点交流”两大线上课程先后如时开启,吴永健教授、刘先宝教授、宋光远教授、冯沅教授等众多知名专家分别以病例解析,学术报告,课程讲座等形式交流分享自己的前沿观点与手术操作经验,焕发本次大会学术光彩。

唐熠达教授于会前对本次大会的课程设置作出了说明,他解释道:“很多人一提到结构性心脏病就觉得是TAVR,其实不然,广义的结构性心脏病包含了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结构的损伤、左心耳封堵等非常多的种类。所以本次课程旨在普及结构性心脏病的广泛构架及理论。同时,我们也有所侧重,针对某个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下一次课程,我们也会对更多小众但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更详细探讨。”


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加强深层次合作

将最优化的精准诊疗策略推广到千家万户

大会最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召开医联体工作沟通会,院内专家对医联体的建设、部署、规划及工作流程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与说明。

唐熠达教授也在会上介绍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团队组成(文末附)及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他表示:“本次团队的成立,突破了医院心内、外科的界限,达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全方位专业团队可以共同决策,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包括主动脉狭窄和关闭不全,二、三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肥厚型心肌病以及房颤导致左心耳功能异常等各类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患者不仅可以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更能得到最适合的治疗策略。”


同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专病诊疗医联体也将依托医院整体医联体的优质资源,贯彻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探索建立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将最优化的精准诊疗策略推广到千家万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员(筹):

9.jpg


组长:唐熠达

副组长:凌云鹏

护理部:童素梅

心内科:唐熠达、汪宇鹏、徐昕晔、祁雨、邓湘宁

CCU:祖凌云、徐伟仙、范媛媛、于桂香

超声心动图室:冯杰莉、王新宇、陈少敏

电生理:李蕾、周公哺

心导管室:段俊滔、米琳、黄静、徐维

心外科:凌云鹏、赵鸿、杨航、傅元豪、郑慧萍

麻醉科:郑清

放射科:王晓华


阅读数: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