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术者丨川藏大区“双骄”,看电生理术者初长成

微信图片_20201105164146.jpg

在四川人心里,华西医院的大夫之于四川,堪比大熊猫之于中国,都是“宝贝”一样的存在。而在2020年第七届“中国好术者” 区域赛阶段,川藏大区产生了两位进入决赛的术者,他们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陈石和蒲小波医生

平凡的职业、平凡的心态,不一样的收获,冠军是如何炼成的?比赛结束后,严道医声网采访到了这两位年轻的优秀术者,一起走进这两位冠军的电生理人生。

拨云见日,电生理术者初长成

这次比赛给陈石和蒲小波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发现整个川藏地区有不少年轻大夫投入心脏电生理的工作,四川省内有如此多的电生理年轻术者。二是比赛中诸多疑难病例问题的解决,让人感受到了四川电生理发展的欣欣向荣。

本以为电生理是一个小众专业,但通过一场比赛,陈石和蒲小波发现了更多志同道合者,也感受到来自同行、前辈和业界专家的关注与鼓励,这些都让他们感触颇深。

兴趣为钥,启电生理学习之门

尽管专攻电生理领域只有短短一年,但是距离陈石第一次接触电生理已经过去八年。“是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在导管室收集数据,看到有大夫在做射频消融。”起初他并不清楚屏幕上呈现的色彩斑澜的,像电子游戏又像地图一样的东西是什么,问过之后才知道,那是在为房颤射频消融构建电解剖的一个模型,“有趣”是他对电生理的最初印象。

“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做冠脉的,所以我之前的方向是冠心病。”后来在科室分配时想到了给自己留下“有趣”印象的电生理,陈石决定专攻电生理方向。之后的一年的时间,陈石就基本掌握了各种心律失常手术,包括公认难做的房颤消融术式,并逐渐在电生理领域有所建树。

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有趣”也是蒲小波对电生理的第一映像。“我记得我第一次做电生理检查,就对它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不过他比陈石早了几年。

刚刚步入职场的蒲小波在一个规模较小医院里工作了四年。四年以后,由于当时工作医院心律失常病人比较少,加上他对电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蒲小波开始尝试考取华西医院博士。很显然,兴趣和努力让他成功成为华西医院博士生的一员。考取华西医院博士以后,蒲小波有幸留在华西医院工作,后于2017年开始跟着付华教授正式从事电生理专业。

借大师之鉴

一群好马也得识途老马带着才走得平稳顺畅。两位术者的成长都离不开华西医院优秀教授的指导。

在电生理基础知识、操作技巧方面,二者共同的老师付华教授给予了很多帮助。“他不断在每天的手术中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自己的科研设想,瞄准手术前沿,不断驱动我们学习和思考。”陈石在采访中说道。

蒲小波真正研究电生理的时间早于陈石,自然在这条成长之路上结交了更多的良师益友。对蒲小波来说,在没有正式学习电生理之前,华西医院电生理的开创者之一,姜建教授,对他有很大的启蒙之恩。“我在之前的医院工作时,医院经常请姜老师来指导手术,每次他来我都能够跟他学习到很多东西,他提出一些问题总能让人深思,这对我之后关于电生理的学习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影响。”

以笃行丰盈探索之路

推动两位不断在电生理之路不断向前的除了老师的帮助,这其中自然还有其他因素。

在陈石看来,这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平台,陈石转攻电生理时正好是华西医院电生理介入手术中,各种临床新技术新耗材正式开始推广使用的阶段,先进的技术与实践成为了年轻医生成长的加速器。二是时代,理念与技术设备的并行推进,让电生理领域有了巨大突破,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探索者们保驾护航。

而对于蒲小波来说,吸引他不断钻研电生理最重要一点则是电生理的强逻辑性。“就如同解答一道数学应用题,一个题目可以有很多种思路和途径去解答,而在实践操作中,电生理就是这众多解答方法中最简单,最快速的一个解决方案。不仅如此,电生理诊断清楚,是解决患者心律失常最有效地途径。”这其中的严谨而清晰的思维逻辑和如解谜般的推理过程是促使蒲小波不断钻研和学习电生理的重要支点。

开放包容 扬新知识之帆

信息大爆炸时代,相关的医学网站、应用知识洪流来袭的今天,电生理学知识的学习渠道遍布,但是如何让专题化,碎片化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成为初学者的首个考验。

对陈石而言,系统阅读一到两本或者更多的经典的电生理著作,在建立起电生理的知识框架后,再去互联网搜寻相应的专题内容可能让他收获更大。

不同于陈石对理论知识的研习,蒲小波则对近几年涌现出的新技术处于一种积极尝试状态。“其实我很幸运,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正好遇到电生理的很多新技术的一些突破。我个人觉得,最具革命性的一个突破性技术是压力导管,压力导管它给我们年轻术者,新术者来说,极具安全性。正是由于压力导管非常安全,我的老师也很愿意放手让我去操作。”

万变守其本,续学习征途

除了电生理知识,各类与电生理相关的拓展知识也至关重要。

陈石认为心脏解剖领域的学习十分重要。“做得久了越来越发现,心脏解剖与电生理领域密切相关。比如我们做导管射频消融术,需要知道消融点周围的比邻结构,来尽可能地保障手术安全,也能为寻找消融的靶点提供更多的帮助。”

出于个人对房室,复杂的房室兴趣,蒲小波则对高密度标测的研究也感触颇深。“近几年,高密度标测在复杂的心律失常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以前我们做一个房室手术可能需要3-4个小时,有时候甚至需要5-6个小时,有了高密度标测以后,房室的折返机制就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的解决这种以前考虑复杂的心律失常。”

学无止境,未来可期

不断学习进步是一位好术者对自己永远的要求,对于未来,不管是房颤、室性或房性的心律失常,蒲小波的目标都是把手术做得越来越多,做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积极的展开一些科学研究,争取在电生理科研方面有所成绩,为华西医院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陈石则更倾向于电生理相关知识的研究,他认为目前医学对于电生理很多现象的解释都不是最终答案,还有很多空间等待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是电生理现象和理论的学习,还要有扎实的心脏解剖知识,手术操作积累等;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心律失常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病人数量不断增加,有很多难题需要尽快攻克,给出解释,这些挑战都在不断驱动着陈石向前。

目前陈石在尝试将心脏解剖与电生理相结合。“心脏腔内超声相当于电生理大夫的第三只眼,可以看清心脏里比较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在消融过程中引导我们的消融导管,完成更加复杂的操作,而且对于术中并发症也有很好的监测作用。总的来说,好的技术和理念不断融合,对于电生理领域的发展是常态,也将起到更大助益。”采访结尾,陈石如是说。

正是努力和坚持才造就了陈石和蒲小波今天的成绩,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岗位,并不断的学习。毕竟这一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们追求的不是最好,而是不断向着前方前行。

阅读数: 659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