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在技术大爆炸的背景下,利用好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而不是因循守旧,或者在眼花缭乱的概念中迷失自己,才能永远稳定向前、不断前进。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高晓龙医生正是凭借着敢于接受新技术,并善用新技术的开放包容,在第七届“中国好术者”电生理手术病例大赛山岭大区区域赛中拔得头筹。
新技术,为手术操作带来信心
回忆当时的比赛情形,高晓龙说,作为最后一个演讲的医生,听完了所有参赛者的病例汇报,很多病例非常精彩,给他的启发也比较多。
但对于自己带来的病例,他始终信心满满。
高晓龙介绍道,这个病例从电生理学角度来说诊断没有问题,但消融过程很困难,按常规部位反复消融均不成功。最后利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超声导管,来直观观察心脏解剖结构,发现患者的心脏结构变异比较大,避开一些复杂的结构之后,终于消融成功。
手术的主要亮点,是通过新技术直观看到心脏内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并且有效避开,应该说是运用高精尖的指导方式,把困难的东西简单化,另辟蹊径。
这是高晓龙第二次参加好术者比赛,两次比赛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
他说,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又经过两年时间磨炼,这次参赛不管是技术、心理,还是病例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给他带来信心。病例所用技术的新颖和所用相关材料的先进,让高晓龙带来的病例占据了很大优势,也因此获得了区域赛冠军。
在参赛中,团队也带给他了很多力量和帮助。
由范洁主任带领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起博电生理团队开展的很多介入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皮下ICD、无导线起搏器、心腔内超声导管使用等,尤其在心腔内超声技术还在国内发表了第一本专著——《心腔内超声与三维电解剖标测》。开放民主,与领导、老师亦师亦友的氛围,使得整体发展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大家像朋友一样一起交流,共同提高,开心工作,开心生活。”高晓龙表示,很幸运能在这样一个团队里面工作。
新技术,为治疗开启安全加速模式
新技术的发展,对医生来说缩短了学习曲线,帮助年轻术者快速成长;对病人来说安全性明显提高,为治疗开启了安全加速模式。
作为一名85后年轻的房颤术者,高晓龙的电生理成长之路也并不总是这么信心满满。
初学房颤消融的时候,第一个步骤就是房间隔穿刺这种基础穿刺,但以前没有超声导管的指导,需要凭经验在二维下穿刺,导致心包显影,给高晓龙造成很大的心理障碍,好长时间缓不过来。
直到有了超声导管,利用超声导管看着穿,穿刺相对来说就变简单了安全了,心里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高晓龙一下子又找回了信心。
从刚开始跟着老师做,到慢慢独立做,再到后来每次上台都是很有信心的做,每个阶段的成长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高晓龙说,“年轻术者的成长,量的累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的发展。比如超声导管和压力导管,发生心包最多的时候是在没有压力导管的时候,自从有了压力导管,心包填塞率非常少,同时穿刺房间隔的位置也便于操作。”
对初学者来说,三维标测导管建模就像你进去一个黑暗的房间,不知道房间结构,需要把四面墙摸出来才知道房间多大,但有了超声导管,可以说把实体墙变成了玻璃墙,你在门外就能看清房间里面,对整个房颤消融过程中起到提高安全性和消融效率的作用。
新技术、新理念改变了整个行业,但高晓龙在临床应用这些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时候,也并不是盲目接受,而是有筛选、有考量。
“对病人安全,又能提高成功率的技术,才是衡量技术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关键。” 能够保证手术安全,并且能够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长、改善患者的手术体验,这些都是高晓龙对新技术的衡量标准。
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最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但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下一番“落细、落小、落实”的功夫,才能解难点、通堵点。高晓龙正是在重视并善用,谨慎有考量中一点点成长、一步步前行。
对于刚刚入门的年轻术者,高晓龙也提出自己的建议:“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打好基础,在扎实的电生理基础下才能更好应用新技术,才可以把手术做的更好。”